可赵王知道之后,就把这些下人都给发卖了,从此到没人在对赵杏花不恭敬。 这赵杏花哪里都好,只一点是如何也比不上那周晚娘的。 赵王索性停下笔,歪头看了赵杏花,拿了她一缕头发在手中把玩,“除了种地,你还喜欢做什么消遣?” 这些事情她说的有趣,赵王在一旁只听得匪夷所思,不知道上山捡那些个东西,就为了换上一两个铜板,有什么好开心的。 赵杏花说了一会儿,也就闭了嘴,看着外面树杈上面的雪,知不知道他们白云镇那边,是不是也这样。 这些东西,怕是她那卖身的银子,都买不上这一小碟。 那边赵王也跟着放下了,皱眉问赵杏花,“是不合口味?来人,把这些都撤了。” “在花园里种了那么一会儿的地,怎么能没胃口?定然是李大娘子做的不好,若是不喜欢她做的,只再换了厨子来。” 这府里并不止她一个小娘,赵王也曾经为了别人一掷千金,不过是讨小娘子欢心,想做些吃食,对他来说更是抬抬手指的事情。 那时候她从山上摘了菌子,换的铜板都舍不得花,想着以后要是嫁给了李有福,生了娃娃自然要多留些钱出来。 如今锦衣玉食都有,最想吃的,还是那豆干。 一声喝令,哪怕冰天雪地,下面的人也快马加鞭的往白云镇去跑。 孙捕快和孙安元先要了面,先说起秦老丈人拿走的卤味,“故意把我们叫去喝酒,只拿了一小碟来,可把我们馋坏了。” 孙捕快摇头,“哪里就舍得?我们兄弟两个还不够吃。” 那一桌的宋书生秦书生也过来要了面条,瞧见有卤出来的猪下水,就拼了一盘。 他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摸着自个儿的肚子问,“小娘子新年好,可是有什么新鲜的吃食?” 这时候人多,就想着混水摸鱼。 别人瞧见了宋大厨,都笑了起来,他也只嘿嘿几声,就去吃那卤猪肚。 岸边的船夫也过来喝了一碗面,和林春燕闲说话,“怎么还不见你那小舅舅出来?也有好长时间没见着他了。” 张小舅比林春燕还心急呢,这跑一趟货就有一趟货的钱。 得了空, 林春燕也会和他聊一聊, 她比较好奇这船夫都去过哪些地方, 那边的风土人情怎么样。 他们码头大,有时候那些个往南方去的大船, 也会在他们这码头停靠一下,下来采买一些东西。 船夫的媳妇就是葫芦镇的, 还说起来林春燕卖的那些豆干豆皮, “他们那边也有,我娘家小舅舅还拿来问我见过没见过, 说这样好的东西,倒藏着掖着不肯让他们知道。后来我就猜肯定是你那小舅舅送过去的。” 要是因此能再得了送货的差事, 以后的生计就不愁了。 林春燕出来了, 也就意味着买外卖的人多了,他们能挣到的自然就多。 往年里,他们也要早早的关门,可今年生意不好,都往后硬拖着。 她比较担心林春燕,也一直记着她当时帮了自己的事情。 林春燕听了却不紧张,“只管来了,看看到底谁的手艺好。” 都知道,林春燕有这样的资本。 刘客商下了船就直奔林春燕的摊子,边走边给这些人说,“这就是我买那豆干的地方。” “林小娘子好。”刘客商赶紧拱了拱手,“真是有好长时间没见,听来往的伙计说,你们生意依然红火的很。” 刘客商那里的货本就不多,他看这些人来历不凡,要的又那样多,只好带他们来找林春燕。天,生怕出了一点差错,匆匆忙忙的就带着人来。 “怕是还得一会儿,不若各位好汉就先坐下来等一等。” 见这面摊子上冒着热腾腾的气,还有不知道什么的浓香味道飘过来,几个人只觉得饥肠辘辘,也不推辞,就都找了位置坐下。 “好长时间都没吃到热乎的了,之前让伙计们带回去的,都有些凉,味道自然没有刚做出来的好。” 林春燕挑了几块红烧肉放在案板上,把那鸡蛋和肉一块切成了碎末,烧饼从中间撕开之后,把鸡蛋和肉都放了进去,又舀了两勺汤汁。 等解了馋,才问林春燕,“最近可有什么新鲜的吃食?” 林春燕想了想,“倒是还有煎饼果子和卤下水。” 这几个汉子刚才都要了面条,见刘客商捧着那肉夹馍吃的香,就有人过来也要了两个。 他们这些人最不差钱,林春燕也不怕他们赖账,拿了面糊糊就倒在面称上,弄成一个圆饼之后在上面磕了鸡蛋,撒上芝麻,葱花,小咸菜,又抹了酱,那股香味就飘了出来。 外面是软软的鸡蛋饼,里面是脆脆的果子,再加上里面的酱料和小咸菜,这大汉直接竖起大拇指来。 白哥直接把煎饼果子递过去,“你自个尝尝,这味道挺正宗的。” 另外两个汉子连尝都不尝,直接开口,“我们这边也各来两个。” 他们这些人都是跟着赵王混的,平日里也是锦衣玉食,那下水还真没人愿意吃。 白哥觉得香,尝了一筷子,也跟着要了一份。 这时候,面条已经做好了,热气腾腾的端上来,这些汉子既不怕烫,吃的又快,没多大会儿功夫,那一碗面就已经下了肚。 之前也不是没有这样的例子,胡大强带着他的媳妇儿和儿子过来吃饭,他那儿子才五六岁的年纪,见了好吃的哪里走得动道,一下子吃的太多,回去就难受起来。 这些汉子却都哈哈笑起来,“小娘子别怕,你只管做出来,我们这些人饭量大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