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满面春风的拉住刘衍的手,用偏南方的口音说起话来,听着很舒服:“刘总兵是国朝悍将,与奴贼数次交锋都大获全胜,此番出兵驰援锦州,有刘总兵在,本督可是如虎添翼了!” “哦?” 说完,洪承畴看着远处的威武大军,问道:“刘总兵,此番驰援,你青莱镇来了多少兵马?” 话音刚落,众人再度被震惊了,青莱镇竟然有八万八千人!而且从青莱镇到京师,有上千里之遥,这么多的大军快速行进,竟然还能保持如此严整的军容军貌,而且全军还是全员到达,青莱镇新军究竟是有多强悍啊! 随后洪承畴便将身后的十位总兵一一介绍了起来。 再加上洪承畴的督标营八千人,此番明军兵力达到了十四万九千人,比历史上明军出动的兵力稍多了一些。 王廷臣、白广恩、李辅明、左光先等人则是抱拳行礼,几人虽然比不上杨国柱、王朴那样热情,但是言语之间也充满了敬佩之意。 曹变蛟也没想到刘衍会对自己如此热情,不过还是豪爽的笑着,同样热情的回礼,并且说道:“今晚咱们要喝上三大碗,等到了战场上,一同杀鞑子!” 洪承畴是最后介绍吴三桂的,显然是将吴三桂当成了自己的心腹悍将,当然此时的吴三桂也担当得起这样的重视。 吴三桂原本有心结交刘衍,毕竟刘衍的强悍实力摆在这里,结交刘衍对于吴家和舅舅祖家有很大的好处。 洪承畴看在眼里,也满是疑惑,不过此时却没有说什么,而是继续说道:“此外,辽东镇总兵官刘肇基现在驻兵宁远城,在那边也操练了几营精兵,有一万五千人左右,大军出关之后,便在宁远城那边与其兵马汇合。” 众人此时心气大升,二十五万大军,还都是各地的精锐,这样规模的大战,国朝已经多少年不曾见过了,就连当年的萨尔浒之战也没有这样的规模,恐怕当年的朝鲜之役也要稍逊于今! “嗯,都是猛将,今晚本督设宴,诸位将军也要参加!” “本督已经为青莱镇将士准备了扎营之处,就在中军大营东面三里外,刘总兵先让部下去安营扎寨,然后尽快来中军议事。” 此时众人说话已经有不短的时间了,洪承畴和吴三桂等人这才注意到,远处的数万青莱镇新军将士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就好像数万尊雕塑一般,肃穆、威严。 吴三桂神色复杂的看向刘衍,心中暗道:“这个刘衍,究竟是用什么办法操练出这样强军的?也难怪他如此傲慢了!” 随后刘衍带着陈勋、王越、汪博、张义、沈拓、苗绍、许铭、钱樰前往明军中军大营议事,命荀景云暂时留守大营。 众人见到刘衍率众走了进来,齐刷刷的都看了过来,或是崇拜,或是忌惮,或是喜悦,或是嫉妒,刘衍瞬间成为众人之中的焦点所在。 刘衍等人抱拳谢过,只见洪承畴坐在大帐上首,右手边坐的是吴三桂和一众部将,左手边便是给自己留下的位置。 刘衍带着众人入席,随即洪承畴下令上菜、上酒,一道道肉食、果蔬被亲兵端了进来,一坛坛烈酒也被抬了进来,中军大帐内的气氛顿时热烈了起来,十几名亲兵游走在众人中间,为众人倒酒。 “谢督臣!” “为督臣贺!” 唐通、马科、王廷臣、左光先几人则是连连敬吴三桂,几人喝了一会儿便聚到了一处。 众人酒过三巡之后,洪承畴示意众人安静,众人全都看了过去。 还没说完,帐外的亲兵便进来禀报:兵部来人了! 果不其然,兵部职方主事马绍愉、兵部职方郎中张若麒走进了中军大帐,二人先是拜见洪承畴,然后便拿出了一份兵部调令。军的身份,随大军一同出关,还请督臣关照一二。” 特别是张若麒,历史上松锦之战时,正是张若麒不断兵部和圣意向洪承畴施压,才让洪承畴不得不仓促与清军决战。 洪承畴笑着说道:“既然是兵部的意思,本督自然欢迎。今日我军二十余万将士齐聚京师,本督摆下酒宴为诸位将军接风,二位监军也请入席。” 洪承畴微微皱眉,点头同意。 进驻京师 洪承畴很是诧异,此战国朝二十多万将士出关作战,相关事宜繁杂无比,单就后勤补给的事项,就需要至少一个月的时间来准备。 洪承畴心中沉甸甸的,抱拳说道:“本督知道了,有劳二位传令,明日本督便率各路将士进京。” 刘衍看着二人,以及吴三桂、马科、唐通等不断向二人敬酒的几个总兵官,不由得眉头紧锁:“看来此战的情况并不乐观,光是有这几块料,这一战就平添了不少的变数!” 刘衍看着洪承畴满面忧郁,眉头紧锁的沉吟着,显然也在担心此战的吉凶。 历史上松锦之战中,大明连十三万明军的供给都支撑不住,现在集结了二十五万大军,几乎比历史上的兵力翻了一倍,以此时朝廷的财力来看,肯定是支撑不了多久的,所以大军还没出发兵部就派人来催促,也在情理之中了。 于是刘衍打定主意,如果战事不顺,自己也要早做打算,这八万多新军将士是华夏的希望,不容有失! 次日一大早,洪承畴擂响战鼓召集众将,当众宣布大军开拔,全军前往京师待命。 北京城的各处城门都有各自的专门用途,德胜门便是专门通行大军的,取“得胜凯旋”之意。 此时大军已经可以远远望见北京城那巍峨的城墙,刘衍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个时代的北京城,高耸的城楼、绵延的城墙,无一不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宏伟,饶是刘衍见惯了后世的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也见识过济南府城、青州府城等大城,但是在见到北京城的那一刻,依旧被这座大明帝国的心脏震撼了! 刘衍也是微微动容,这样的待遇,在这个时代可谓极为的隆重优厚了,在刘衍的记忆里,崇祯帝好像还没有准备过这样的排场,这是头一次,恐怕也将会是最后一次,可见崇祯帝对此战的重视程度。 锦州之战关乎大明国运,京师百姓久在天子脚下,自然对国家大事极为关注,见识也远在别处百姓之上。此战自然引得万民关注,朝野上下更是无不关切,据说大军刚刚汇集在通州的时候,京师内各大茶楼、酒肆,每日就在议论此事,甚至还有说书先生已经开始编排段子,准备在大军出关后宣讲一番,博个彩头。 此时各路大军的大致情况已经传遍了京师,听闻各路大军合计有二十五万之众,光是号称大明第一强军的青莱镇新军就有将近九万人马,京畿百姓无不沸腾,甚至有好事者已经在预言:此战大明必胜,东奴必将惨败,自此战之后,东事之患将不复存在! 此时在通往德胜门的官道两旁,连绵十数里都挤满了京师的百姓们。众人翘首以待,都期盼着传闻中青莱镇新军将士的英姿雄风。 洪承畴听着青莱镇新军的歌声,脸色微变:“这个刘衍,提升士气的手段还真是精妙,此人不同凡响!” 歌声如海潮,此时官道两侧的所有人都兴高采烈。密密麻麻人头,只往北边望去。 忽然,两杆巨大并列的大纛旗出现在众人的眼帘,一杆书写着“青莱镇总兵官,刘”,一杆是血红浪涛日月旗,此乃明军的军旗。 在行军鼓乐中,人马随之密密踏步行进,《从军行》的歌声也随之飘来,让官道两侧的百姓心神巨震。 在青莱镇大军前方是无数的骑手护卫和夜不收将士,众人个个明盔明甲,铁甲闪着寒光威严无比。随在后面的,又是一列又一列身着明盔罩甲的铁骑将士,这是骑兵营。接着是整齐而行的各营步军将士,最后是炮营和辎重兵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