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迁都,不能不管不顾他们的死活。 “为了避免伤民,朕以为除了扩大造船业之外,还可以将金陵定为冶炼中心,纺织中心,印刷中心。另外,这里的粮仓依旧需要源源不断吸纳粮食,作为南粮北运的。纺织、印刷、粮食、造船,这些都可以吸纳众多民力。” “诸位,大明王朝没了外敌,可要做的事还有很多,想要开创盛世,让大明王朝屹立于世界之林,成为超然的存在,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混凝土道路、铁路、河流疏浚、灌溉工程、文教吏治,我们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不要担心无事可做,前路的路上,总有新的矛盾与新的敌人。” 铁路已经在工部的讨论之中,甚至一些人已经前往北平进行前期路线勘察,未来的基础建设将围绕着铁路与混凝土道路一起推动。 迁都的舆论障碍被朱允炆强硬踢开,朱文奎开始接管了筹备事宜,联合内阁、六部九卿,并国子监等,明确了具体的迁北计划。 马蹄声疾! “急报!” 朱文奎正坐在武英殿处理文书,内阁解缙、杨士奇在一旁陪着,随时解惑。 内侍匆匆走入,禀告道:“安全局刘长阁求见。” 朱文奎吩咐一声,将文书合拢,待刘长阁行礼之后,问:“何事?” “瓦剌投降了?” 解缙、杨士奇也感觉事情有些蹊跷,瓦剌这么轻而易举地投降,多少有些出乎意料。 朱文奎并没有急切想要看驿使送来的文书,而是很知道分寸,将事情留给父皇朱允炆处理。 后湖。 就在朱允炆和马恩慧说笑的时候,岸边传来动静,朱允炆抬头看去,只见刘长阁、汤不平站在那里招手,不由得有些郁闷。 “靠岸吧。” 船只靠岸,刘长阁、汤不平行礼。 “嘉峪关?” 马恩慧、淑妃等人行礼恭贺。 朱允炆紧握着文书,大踏步走着,对身后的刘长阁、汤不平说:“朕命胡濙当说客,只是想让他寻机分裂瓦剌,为日后扫荡瓦剌铺垫。可谁成想,他竟将瓦剌说臣服了,还是举族投降,这事就不好办了。你们说,马哈木是真心投降吗?依朕看,瓦剌投降未必出于真心!传六部九卿,五军都督府官员至武英殿议事!” 武英殿。 “都起来吧。” 解缙领命,展开文书快速扫了一遍,然后清了清嗓子:“臣胡濙顿首于杭爱山瓦剌营地:为说服瓦剌,不战而屈人之兵,臣费劲心思,用尽巧智,利用鞑靼主力全灭契机,说服瓦剌马哈木、把秃孛罗、捏烈忽举瓦剌全族臣服大明,愿交出兵器、战马,悉听大明皇帝命……” “太平极力支持迁徙,把秃孛罗心向大明,马哈木摇摆不定。是时,臣与妣吉谋划,于送别宴会之上,手持利刃,斩太平之头颅,效班定远之前事,威慑瓦剌,逼其膺服!” 谁也没想到,胡濙一介书生,竟敢在瓦剌的大帐之中,手持杀人刀,砍掉了瓦剌三大首领之一的太平的脑袋! 胡濙虽然姓胡,但绝不会在这种事上胡言乱语。 胡濙甚至在文书中提了一句:“捏烈忽虽为主,实则受制于妣吉,此女子美貌过人,智谋多见血。” 买的里八剌为了这个儿媳,可是连人伦都不顾了,哈什哈为了这个女人,连自己亲儿子都不怎么照顾了,现在是捏烈忽,就是不知道这家伙命硬不命硬,不知道他未来是怎么个死法。 大臣在庆贺瓦剌的臣服,在感叹胡濙的勇气与智慧,朱允炆想的却是如何应对臣服的瓦剌,用什么方法彻底消除瓦剌对大明的威胁。 瓦剌不是兀良哈那群反叛来反叛去的二五仔,大明可以对兀良哈进行惨无人道的灭族,实在是因为这群人捅大明刀子的次数太多了,自洪武至建文几十年就没消停过。 举族投降,大明再下死手,于情于理,于天下民心,于世界名声,都说不过去。 “陛下,如此捷报当大庆!” 刑部、礼部、工部等官员也站出来支持,能吃顿宫廷喜庆宴,谁不乐意。 杨士奇很认可朱允炆的担忧,马哈木的情报分析就摆在内阁、兵部、五军都督府的桌案上,他是一头懂得极度隐忍的头狼,这里的隐忍包括可以面对仇人而谈笑风生,下跪臣服。 这样的人,未必是真心投降。 董伦站出来质问:“杨阁难道是说,瓦剌此番是假投降?若是如此,如何解释马哈木、把秃孛罗、捏烈忽一起随使臣前来?” 董伦皱眉:“瓦剌可是接受了交出武器,交出战马。这可不像是假投降的惺惺作态。” “交出武器与战马,这是条件,但有没有做到,这是结果。”杨士奇对董伦说完,便转身看向朱允炆,行礼道:“皇上,臣以为不可掉以轻心,在接收瓦剌部落时,务必以大军最高警备,火器上膛,弩上挂箭,陌刀居前,一为保万全,二为威慑!” 朱允炆微微点头,安排道:“命地方驿站最好接待,礼部、兵部、五军都督府抽人,待其将至时,出金陵于长江以北迎接以示重视。同时快马加鞭传命陕西行都司、西疆都司,命其加强警备,关注瓦剌动向。” 亨殿自白,与过去和解 钟山之上,西风徐徐。 山道清寂,唯风在胆大地胡闹,吹起叶子哗啦啦作响。 阳光很想看清来人模样,钻过树叶,投向斑驳的光影,可总来不及看清便被叶子给扰乱,愤怒之下,天色变得阴郁起来。 无心观望风景,只为行路。 缓慢而行,穿过蜿蜒曲折的陵墓神道,路过文武方门、碑殿,进入享殿之内。 无论是孝陵的护卫,还是看管孝陵的官吏,都不见了影子。 朱允炆坐在蒲团之上,安静地看着神位,两侧香炉中袅袅生烟。 朱允炆深深闭上眼,这记忆来自灵魂深处。 “这些年来,孙儿不敢懈怠,一心想要将大明推到鼎盛,在你夯实的基础之上,孙儿用了十一年时间,改变了历史的轨迹,改变了大明王朝!” “这一年,是外敌举世攻明的一年,这一年,是大明全力出击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