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安全局怎么会给自己发急报? 房宽对门外喊了一声,一名冻得嘴唇发青的驿使走入房间,抱拳道:“见过宁王。” “北平市民是如此说,见证着无数,但是否真疯了,并没有定论。” 朱权想起来离开京师之前,与朱允炆的“殿中对”,朱允炆便明确地推演过北平的局势,如今看来,他所推演的一切,都发生了。 是假疯。 朱权从内心深处为朱棣感觉到浓浓的悲哀,也极度震撼于朱允炆的天才预判。 装疯卖傻。 “皇上是对的!” 朱允炆预见了一切,却并没有行动,而是一直在给四哥机会! “不行,本王不允许这样的事发生!” 与一个坐拥大明天下,又有极强预判能力的帝王为敌,没有任何胜算可言。 新军之策武装下的诸卫士卒,是知死而不畏死的军队,是意志如长城的军队,是以死报国、死而不悔的军队! “让毛整、和允中来见本王!” 毛整、和允中很快便进入宁王府,朱权将写好的信封好之后,交给毛整,对两人说道:“你二人曾是燕王旧部,如今本王需要你们,连夜出发,以最快的速度将这封信当面交给燕王,然后马上返回大宁府。一句多余的话都不要说,一句多余的话都不要问!明白吗?” 同室操戈的事,朱权不希望看到。 朱允炆看着闭目沉神,不断拨动佛珠的道衍,拿出了一封八百里加急急报,说道:“这封急报来自于北平府。” 朱允炆微微点头,从桌案上的木匣子里,取出了封好的信件,说道:“师父的预判,在朕这里,尚未解封。” 朱允炆用小刀,挑开火漆,取出了道衍的预判,问道:“若师父预判有误,还请留在朕身边,为大明出一份力。” “哈哈,一言为定。” 纳新军之策,忠君报国。 装疯避祸,伺机而动。 道衍不安地打开了那份急报,手有些颤抖,一脸惊惧地看向门口,那里,傲然站在寒风中的,是大明的帝王——朱允炆! 通晓阴阳,洞察玄机的道衍,向朱允炆下跪行礼。 姚广孝看着朱允炆,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 自己之于建文帝,之于大明,一没有显赫的过去,二没有任何背景,三不是科举出身,四无任何功绩,五没有施政经验,如何能进入翰林院? 难道我姚广孝,蹉跎数十载,终可一展心中抱负,不负平生所学了吗? 只不过这些人忘记了,朱元璋曾经也是和尚,凭什么大明就不能多一个和尚? 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 能者上,庸者下。 “纳才之道,当观其品,鉴其才,用其人。朕阅览群书,尤为欣赏一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朕思虑良久,认为此言,当为帝国选才之本策!” 《猫论》成为了内阁、六部讨论的重点,并从朝廷,传入民间。 于是不久之后,苏州、杭州、南昌、开封、济南、北平等各地,都出现了建文帝的《猫论》。 一位三十余岁,身着玄青色长衣的先生,含笑对学堂的孩子们点了点头,孩子们行礼之后便离开了学堂。 只不过是一杂物间,收拾出来的屋子罢了。 “杨塾师,哈哈,你果然还在这里。” 杨士奇将手中的《大学》合拢起来,抬头看着已到门口的丁谨,起 “哈哈,你我还客气什么。”丁谨爽朗一笑,提了提手中的酒菜,说道:“今日,我是来报喜的。” 杨士奇有些诧异,看着丁谨,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入京?” 丁谨示意杨士奇坐下,搓了搓手,看了看破败的学堂,说道:“你这也太冷了一些,不过,苦日子也到头了,你先看看这篇文章。” “你且看下去。” 杨士奇仔细看去,原本含笑的面容,逐渐变得严肃起来,当看到“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时,更是拍案而起,喊道:“好文章啊,好文章!” 丁谨呵呵笑道。 杨士奇说完,将《猫论》放在桌案上,恭谨至极,肃然行大礼。 《猫论》虽只有三千言,但此论一开,意味着大明万千人才将被重用!而那些碌碌无为,尸位素餐的庸才,将会被踢出去。 “今日,当不醉不归!” 丁谨哈哈笑了起来,说道:“不醉不归的话还是别说了,你少喝点,免得老母亲担心。” 过了年,自己便三十六岁了。 六岁时,母亲改嫁罗性,自己改姓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