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出使大炎(1 / 1)

李世民龙行虎步,带着房玄龄径直来到御书房。 他挥退了所有宫人,只留下房玄龄一人。 “玄龄,朕意已决,科举必须变革!”李世民的声音掷地有声,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房玄龄躬身应道:“陛下圣明!只是这变革该如何进行?” 李世民走到书案前,提笔写下“七分实际,三分圣贤”八个大字,掷于房玄龄面前。 “朕意如此,即刻安排户部,昭告天下!” 房玄龄捧起御笔题字,心中波涛汹涌。 他知道,这八个字将彻底改变大唐科举的走向,甚至影响整个大唐的未来! 他不敢怠慢,立刻领命而去,安排户部拟定诏书,准备张贴告示,告知天下读书人明年科举的变革。 与此同时,弘文馆甲子一号学堂内,正值课间休息。 房遗爱偷偷摸摸地从袖中掏出一张纸条,递给身旁的杜荷。 杜荷看完,忍不住低声轻笑一声,将纸条递给了杜钩。 纸条上,赫然是一篇从大炎流传过来的策论文章,言辞犀利,观点新颖,与大唐传统的圣贤文章截然不同。 四人正看得津津有味,却没注意到夫子孔颖达正站在门口,将他们的举动尽收眼底。 “尔等在作甚?”孔颖达一声厉喝,吓得四人浑身一颤。 房遗爱连忙将纸条揉成一团,塞进口袋。 可惜,这拙劣的动作如何瞒得过孔颖达的眼睛。 他大步走到四人面前,伸出手:“拿来!” 房遗爱不敢违抗,只得乖乖交出纸条。 孔颖达展开一看,脸色顿时铁青。 纸上那与大唐截然不同的行文风格和观点,让他感到无比的愤怒。 “大胆!竟敢私下传阅大炎文章!尔等可知罪!” 四人吓得面面相觑,不敢言语。 孔颖达怒斥道:“罚尔等站到后面,抄写《论语》十遍!没有抄完,不准下学!”说完,他将纸条狠狠地拍在桌子上,转身走向讲台。 房遗爱四人垂头丧气地走到教室后面,开始抄写《论语》。 程处默小声抱怨道:“这老夫子也太古板了,看看大炎的文章怎么了?” 杜荷附和道:“就是,人家大炎的文章写得多好啊,比咱们的圣贤书有意思多了。” 孔颖达坐在讲台上,听着他们小声的议论,心中更加恼火。 他拿起那张揉皱的纸条,本想将其撕碎,却鬼使神差地再次看了起来。 “这……”孔颖达的声音戛然而止。 虞世南踱步过来,看着面色铁青的孔颖达,轻声劝慰: “颖达兄,何至于此?不过是些许文章,孩子们年少好奇,也是常情。” 孔颖达拂袖,语气中带着一丝怒意,“虞兄有所不知,此乃大炎之论!歪理邪说,恐乱我大唐学子之心!” 虞世南闻言,眉梢微挑,好奇道: “哦?大炎之论?拿来我看看。” 孔颖达虽有不愿,但碍于情面,还是将那张揉皱的纸条递了过去。 虞世南接过,细细读来,起初漫不经心,但随着目光的深入,脸色逐渐凝重起来。 那纸上的文字,字字珠玑,句句锥心,与大唐的四平八稳不同,带着一股蓬勃的朝气和锐利的锋芒。 “这……”虞世南惊叹一声,抬头看向孔颖达,眼中满是不可思议。 “颖达兄,此文确有过人之处,不可小觑!” 两人屏气凝神,凑在一起,逐字逐句地研读起来。 文章中对时弊的辛辣讽刺,对民生的深刻关怀,对未来的大胆设想,都深深地震撼着他们。 他们仿佛看到了一股新的思潮,正从遥远的大炎席卷而来。 良久,孔颖达长叹一声,脸上怒色尽褪,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神情。 “罢了,罢了,是老夫迂腐了。” 他走到房遗爱四人面前,语气缓和了许多,“尔等虽有错,但求知若渴,也值得嘉奖。今日之罚,免了。” 此事一出,弘文馆内一片哗然。 越来越多的夫子闻讯赶来,争相传阅那篇大炎文章。 一时间,弘文馆内,人人都在谈论着大炎,谈论着那股与大唐截然不同的思想。 孔颖达忧心忡忡地找到虞世南,“虞兄,这文章流传甚广,恐会动摇我大唐学子的根基啊!” 虞世南捋须一笑,“颖达兄多虑了。堵不如疏,与其禁锢他们的思想,不如让他们开阔视野,兼收并蓄。再说了,这大炎的文章,又岂是禁得了的?” 虞世南顿了顿,眼中闪过一道光芒,“我倒有个想法,不如我们主动出击,将我大唐的儒学传到大炎去,让他们也感受一下我大唐文化的魅力!” 孔颖达闻言,眼前一亮,“此计甚妙!我等愿与虞兄一同前往!” 消息传开,长安城内顿时沸腾了。 百姓们奔走相告,议论纷纷,对即将到来的出使大炎充满了期待。 “听说弘文馆的夫子们,都要跟着使团去大炎了!” “是啊,听说他们要将咱们大唐的圣贤书,传到大炎去!”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知道那大炎,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就在这熙熙攘攘的讨论声中,即将出使大炎的使团,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 孔颖达深夜难眠,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天空中闪烁的星辰,喃喃自语:“大炎……究竟会给我大唐带来什么呢?” 他似乎预感到,这次出使,将会给大唐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好是坏,却无人可知。 他从怀里拿出一封信,上面写着“致长孙大人”,随后小心翼翼地将信藏了起来…… 夜风微凉,吹动着孔颖达单薄的衣衫。 他凝望着长安城上空稀疏的星辰,心中却远不如星空般平静。 一封写给长孙无忌的密信,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他内心深处层层涟漪。 “大炎……”孔颖达低声重复着这个名字,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他并非不知长孙无忌在朝中的权势,也明白这趟出使大炎,暗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汹涌暗流。 他所能做的,只是尽力为大唐,为他心中的那份儒学理想,博得一线生机。 此刻的长安城,早已褪去了白日的喧嚣,陷入一片沉寂。 然而,在这片沉寂之下,却涌动着一股难以抑制的暗流。 百姓们或许不明白朝堂之上的权谋算计,但他们却能真切地感受到大唐日渐衰落的颓势。 田地荒芜,赋税沉重,再加上天灾人祸不断,压得他们喘不过气。 他们渴望改变,渴望一个能够让他们安居乐业的盛世。 而这出使大炎,无疑给他们带来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或许……这真的是一个机会。”一个老农望着远方,浑浊的眼中闪烁着希冀的光芒。 “是啊,听说那大炎富庶繁华,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些什么。”身旁的人附和道。 百姓们议论纷纷,渴望着,期盼着。 他们并不知道,这所谓的“机会”,背后隐藏着多少风险与挑战。 他们只知道,为了生存,为了未来,他们必须抓住这根救命稻草。 大唐,真的需要改变了! 这不仅仅是朝堂之上的共识,更是无数百姓发自内心的呐喊。 长久的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已经让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变得暮气沉沉,失去了活力。 而与大炎的竞争,或许能给大唐带来新的活力,打破世家门阀的封锁,重新焕发生机。 这是李世民的期望,也是杜如晦等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望。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长安城,城门缓缓打开,一队队的士兵迈着整齐的步伐走了出来。 他们身着崭新的铠甲,手持锋利的武器,脸上写满了肃穆与庄严。 “来了!来了!”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欢呼。 晨曦穿透薄雾,为长安城镀上一层金辉。 城门洞开,仿佛巨兽张开的嘴,即将吞吐时代的洪流。 “咚!咚!咚!”沉闷而庄严的鼓声,从城墙上滚滚而来,震荡着每一个人的心房。 这鼓声,不仅宣告着一支队伍的出发,更象征着一个帝国试图挣脱枷锁的决心。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飘扬的“唐”字大旗,猎猎作响,仿佛在向天地宣告着大唐的威仪。 紧随其后的,是数百名身披明光铠的骑兵,他们手持长槊,腰悬横刀,目光坚毅,如同一道钢铁洪流,缓缓流出城门。 阳光洒在他们的铠甲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刺得人睁不开眼。 骑兵之后,是数十辆装饰华丽的马车。 车厢以锦缎包裹,车辕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大唐的富庶与气派。 马车四周,是手持仪仗的侍卫,他们身着统一的服饰,神情肃穆,步伐整齐,显示出良好的训练素养。 马车中,坐着的便是此次出使大炎的使臣们。 为首的,是当朝宰相杜如晦,他身着紫袍,头戴进贤冠,面容沉静,目光深邃。 他轻轻捋着胡须,望着窗外涌动的人群,心中思绪万千。 此次出使,肩负着陛下的重托,也承载着大唐的希望,他深感责任重大。 秦琼、魏征、程咬金等一众朝廷重臣,也赫然在列。 他们或身披战甲,或身着官袍,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凝重与期待。 此次出使,不仅关乎大唐的国运,也关乎他们个人的荣辱。 儒学巨擘孔颖达、虞世南、盖文达等,则身着儒衫,手持书卷,气度儒雅,风度翩翩。 他们是儒学的代表,也是大唐文化的象征。 此次出使,他们不仅要展示大唐的礼仪风范,更要与大炎的学者进行交流,促进两国文化的融合。 队伍缓缓前行,如同一条长龙,蜿蜒在长安城外的官道上。 道路两旁,早已挤满了前来送行的百姓。 他们挥舞着手中的旗帜,高声欢呼着,为使臣们送行。 “杜相公,一路顺风!” “秦将军,扬我大唐国威!” “诸位大人,早日凯旋!” 百姓们的呼声此起彼伏,汇聚成一股巨大的声浪,直冲云霄。 李世民站在城楼之上,俯瞰着这浩浩荡荡的队伍,以及夹道欢送的百姓,心中感慨万千。 他紧紧握着拳头,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陛下,”身旁一位官员小心翼翼地开口,语气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激动,“这等盛况,多年未见了。” 李世民没有回答,只是微微眯起眼睛,目光落在了杜如晦的背影上,眼神复杂难明。 “但愿……此次出使,真能如你所言……” 他缓缓地说道,声音低沉而充满力量,话语突然停顿,似乎在思考什么。喜欢大唐:渭水之盟后我决定自立为王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大唐:渭水之盟后我决定自立为王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最新小说: 混沌刀尊 开局50灵石和师姐做2小时道侣 天机镇妖录 皇帝们的烧脑智斗 异界九死神功 玄幻:开局签到诛仙剑 旖旎奇遇记 无敌杀伐 龙河图 重遇仙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