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我在三国练神功 > 第219章 炒谷专家许汜

第219章 炒谷专家许汜(1 / 2)

(' 第219章 “炒谷”专家许汜

“呵呵,新政?我看是恶政才对,当初就该全力支持曹孟德入主兖州,否则焉有今日之祸?”

徐翕说完之后还当着众人的面大声抱怨:“此前我就说了,应当派兵偷袭汶阳,断了王景的后路,让他有去无回,还不是汝等一个个贪生怕死,坐失良机?以至于今时今日,想要反抗也晚了。”

见徐翕越说越过分,王彧十分不爽,冷笑着便嘲讽了他一句:“你还可以喊得更大声一点,生怕城里的暗卫听不到是不是?”

“你!”

“好了,都火烧眉毛了,还不忘内斗,成何体统!”

见王彧和徐翕三没两句话又争执起来,许汜就感到头大,可为大局着想,他也只能当起了和事佬:“诸事不顺,大家心中有些火气在所难免,可当务之急乃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新的问题。”

“你有办法?”

众人的目光顿时汇聚到了许汜身上,很显然想要听听他的意见。

许汜摸着下巴上的山羊胡,目光深沉,思索了片刻才开口说道:“动武的路子是死路一条,为今之计,唯有文斗。”

“文斗?如何个斗法?”

在座之人都是兖州名流,能想的办法其实他们都已经想过了,因此对许汜的话大感好奇。

而他们中除了徐翕这个莽夫之外,其余人也确实和许汜抱着同的办法,不想或者说不敢和王景硬碰硬。

以至于此前王景出征泰山讨伐张邈和张超之时,曾故意留下了不少破绽,大搞钓鱼执法。不过有司隶四郡世家和豪族这样的前车之鉴在,兖州的名门望族显然都学乖了,这次一個也都没有上钩,全都苟在一旁坐视东平张氏的灭亡。

眼下若是能文斗,他们是绝不想要武斗的。

毕竟家大业大,玩什么命啊?

而许汜也没让众人失望,随即便说出了办法:“无粮不稳,他王元旭不是想要推行新政来削弱吾等吗?那就用事实让他明白,我们世家,才是兖州真正的基石。”

“你是说,咱们一起断了兖州的粮食补给?”

王彧双眼发亮,显然对许汜的办法很是赞同。

而许汜也是一脸坚定:“没错,兖州大部分的存粮皆在吾等各家的粮仓中,只要诸位一同惜售甚至禁售,那市面上便会出现缺粮的局面。王元旭除非不要脸面,否则必然束手无策,届时为了稳定兖州民心,还不是要来求助于吾等吗?”

这条计策,毫无疑问是条毒计。

在许汜看来,王景虽然战功赫赫,但却很少有不讲规矩的时候。

而许汜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打算给王景来点阴招。

市面上没了足够的粮食,兖州的百姓必然要闹起来,到时候许汜只需要暗中引导,立刻就能推翻所谓的新政,让程昱的工作彻底做不下去。

“好主意,就这么办!”

除了王彧,王楷丶王肱和毛晖等人,也都同意了这个决定。

就连刚才一直嚷嚷着要砍人的徐翕,也不例外。

数日后,暗卫便察觉到了兖州粮食市场的异常状况。

“将军,昌邑城内,忽然大量粮铺关门歇业。”

受过专业训练,对这类信息十分敏感的暗卫,在打探到消息之后,第一时间便跑来向王景汇报。

“发生何事?”

“有人在暗中串联,哄抬粮价,现在已经引得百姓人心惶惶,只是目前具体的情况仍是未知。”

毫无疑问,这是又有人暗中在搞事情了。

至于是哪些人在搞事,一点也不难猜。

王景当即吩咐暗卫:“密切关注此事,派人打听一下,我需要一份名单。”

“是!”

暗卫离开不久,荀攸和郭嘉也被召集过来商讨此事。

郭嘉只是听了一会儿,就大致上猜到了背后参与者是谁:“主公,能谋此事者,当是许汜和王彧等人。”

这些所谓的兖州名流,此前都在刘岱的手下任职,掌控兖州上下大大小小事务。可以说他们这些名门望族才是兖州真正的主人,至于刘岱,不过一个傀儡而已。

他们这些所谓儒门名士,整日将“忠孝”二字挂在嘴边,可实际上对刘岱毫无忠诚可言,他们永远只会忠于自身和所属家族的利益。

历史上的兖州易主,便是因为曹操的唯才是举动到了这些兖州世家的利益,这才有了后来接引吕布而驱逐曹操的举动。

王景对于这些人的关注从来就没中断过,因此才能在对方动手之后第一时间便反应过来。

荀攸在分析完情报之后,不禁有些担心:“主公,此事若处置不当,兖州民心必定不稳,但断然处置,恐怕会伤及主公名声。”

按照道理,许汜等人有权不卖自己的粮食,甚至就连借口,荀攸都猜得一清二楚,到时候这些人只要统一口径,说是王景强制推行新政导致他们粮食减产,无粮可售,就能彻底激起百姓的怒火。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人活着就是要吃饭的,而一旦食不果腹,就会失去理智,变成野兽。

而许汜等人,便自以为掌控了兖州的粮食供应,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和王景谈条件。

经荀攸这么一提醒,王景也很快反应过来,然后发出冷笑:“想要我收回成命,就凭他们也配?”

新政的推行最忌讳朝令夕改,若是遇到点挫折就停止,最后必然是半途而废,人死政息。所以王景绝不可能妥协,只会和对方斗到底。

至于兖州的粮食问题,这其实很好解决:“他们不卖粮食,那我们从洛阳调来就是。”

“洛阳有足够的存粮吗?”

郭嘉和荀攸都很惊讶,他们还以为连番大战,原先的粮食储备已经消耗得七七八八了。

王景哈哈一笑,心情倒是颇为轻松:“此前的存粮消耗了不少,但今年的秋粮获得了丰收,产量提升了一倍。”

“一倍!”

郭嘉和荀攸再次露出惊容。

实在是王景口中说出的数字,让他们深感不可思议。

如今的主粮,依旧是是五谷等粮食作物,但王景让史子眇招募道家的炼气士用炼制丹药的道术来炼制化肥,如今甚至已经建立起大量的化肥工坊,化肥产量节节攀升,最终反哺农业,使得粮食产量翻了足足一倍。

在农耕文明的社会体系里,农业产出永远是重中之重,哪怕是对新技术嗤之以鼻的儒门,对任何能够增加农业产出的技术,却不敢有有何诋毁和轻视,反而大加赞赏,乃至发明者可以名留青史。

因此荀攸和郭嘉都非常好奇,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毕竟就算是生地转化成为熟地,也没那么快啊。

王景笑道:“粮食增产,是因为使用了化肥。”

“化肥!”

荀攸和郭嘉二人此前就知道了化肥的存在,也知道王景在暗中研制这种能够带来粮食增产的大杀器。

但是粮食增产一倍这个消息,还是让二人大为震撼。

化肥一事本来是机密,但是在荀攸和郭嘉面前,王景并未隐瞒,便告诉他们详情:“化肥是一种能够增加土壤肥力的化工产品,最初是由我来提出构想,然后命史子渺暗中研究,一年前就做出了第一批成品,试用之后效果良好,能够大量增加土地产出。之后宣明真人亲自带领丹道团队解决了大规模炼制的问题,现在已经在几处官营的屯田中普及使用,效果十分惊人。”

华夏早在西周时,就已知道田间杂草在腐烂以后,有促进黍稷生长的作用。

《齐民要术》中更是详细介绍了如何种植绿肥,以及豆科作物同禾本科作物轮作的方法等。还提到了用作物茎秆与牛粪尿混合,经过践踏和堆制,能转化成肥料的这一门技术。但肥料的真正发展,还是在唐、宋两代以后的事情,随着水稻在长江流域的推广,施肥经验日益积累,从而总结出“时宜、土宜和物宜”的施肥原则,即施肥应随气候、土壤、作物因素的变化而定。

最新小说: 我的能力太常见啦 异之理 女总裁的上门女婿 乌鸦给了我一双眼 恋爱攻略小竹马自我攻略 母子 重生只为傲娇青梅,谁管你系不系统的? 外科教父 够野 more,more,n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