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摇摇头道:“其实司马迁自己也没有彻底弄清楚太史儋(音同丹)和老子之间的关系。 他在《史记》中不是也说过吗?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 任小天搓着下巴道:“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老子或许就不像司马迁记载的那样姓李名耳了。 我倒不是质疑司马迁的客观性。 只是中间的跨度太长,又缺少文献的佐证。 老子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司马迁也无法去求证。” 太史儋是战国初期的周王朝太史(史官),故名太史儋。 而老子则是曾经担任过周王朝的守藏室史(图书馆管理员)。 二人的生活轨迹有许多重合之处,所以在口口相传中会把二人给搞混也不足为怪。 不过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记载老子曾西去秦国见过秦献公。 秦献公所处的时期,孔子都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了。 按照老子的生辰比孔子还大这一点来说,那老子当时已经两百多岁了。 这显然不符合人类寿命的客观规律。 所以当时见到秦献公的应该是太史儋才对。 朱元璋乐呵呵的摆手说道:“你们在那儿做些无端的猜测有何意义? 当事人不是在这儿呢么。 孔圣是知晓内情之人。 经他一解释,老子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不就一目了然了?” 任小天如梦初醒。 对啊,直接问孔子不就得了? 孔子点点头:“据丘所知,老聃的确为老氏。 至于他是否和丘一样祖上是其他氏,那丘就不得而知了。” 任小天恍然。 要这么说的话就能理清了。 老子的确是老氏无疑。 不过古汉语中老和李的发音近似。 在流传中慢慢就变成了李。 (老子究竟姓什么很难考究,这里纯粹就是作者的主观看法。 还请诸位李姓的读者大大们不要骂我哈...) 杨坚听完之后嘿嘿笑了笑。 随后看向李建成说道:“既然老子不姓李,那你们还要见他么?” 李元吉也是个嘴硬的人:“这不是老子亲口说出来的,本王自然不能全信。 他究竟是否姓李,还是要问过他本人才知道。” 杨坚也懒得跟他继续争辩。 任小天笑道:“是与不是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子本人。 毕竟老子的道家思想对后世也是影响深远。 就冲这个,咱们也得见他老人家一见啊。” 刘邦和刘启深以为然。 西汉初年刘邦和文景二帝奉行的是黄老之术,也就是道家的思想。 正是道家这种“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的无为而治制度,给西汉休养生息、恢复民生带来了极大的助力。 如果没有道家思想打下的坚实基础,也就没有后来强盛的汉武帝。 冲着这份“恩情”,老刘家的皇帝也得亲自感谢一下老子才行。 孔子答应道:“待丘回去之后便带诸位前去拜会老聃。” 任小天微笑道:“如此便先谢过孔夫子了。” 赵祯给孔子端了一杯茶后问道:“孔圣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孔子微微一愣:“丘自然是继续在鲁国为官。 国君待丘不薄,丘当行君子之事。”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鲁定公的确是对孔子信任有加。 不仅让他做了大司寇,同时还掌握了宰相的权力。 听起来孔子在鲁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然而事实却是鲁国内部三桓虎视眈眈。 莫说是孔子这个外人,就连鲁定公都要被他们压一头。 “孔夫子,您现在是准备对三桓动手了吧?” 孔子先是一惊,随后又释然。 既然任小天等人都是来自后世,那自己的想法自然是瞒不过他们的。 “先生说的不错。” 其实任小天还是说错了一点。 孔子不是准备对三桓动手,而是已经对三桓动手了。 他虽然是宦海新人,但政治智慧一点也不差。 孔子深知三桓危害,但顾忌其在鲁国庞大的体量又不能直接动手削除。 于是孔子另辟蹊径想出了一个堕三都的办法。 所谓的堕三都就是把三桓所在都城的城墙拆除大部分,只留下一个低矮的城头。 众所周知古代攻城战之所以艰难就是因为城高墙深。 如果没有了城墙保护,那想要攻破城池就没有那么困难了。 出乎孔子的意料,三桓对于堕三都的提议都是十分的支持。 孔子不知道的是其实三桓对他们的城邑掌控度也没有那么高。 由于三桓长期在鲁国国都为官,城邑实际上都掌握在他们的家臣手中。 长此以往,家臣们也动了不该有的心思。 三桓自然乐得见到有人拿他们的家臣开刀。 一开始的时候堕三都进展的很顺利。 叔孙氏、季孙氏所拥有的郈邑、费邑的城垣都被摧毁。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等到了孟孙氏的郕邑时,情况发生了变化。 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十分抗拒拆毁城桓的做法。 他私下去见了孟孙氏家主、孔子记名弟子孟懿子。 向孟懿子言明郕邑是边防重镇、宗室的屏障,不可轻易拆除。 同时也向孟懿子表达了忠心,言辞凿凿的说自己没有造反的意思。 正巧这时齐国也来凑热闹了。 他们屯兵于齐鲁国境线,只等郕邑拆除城垣后就大军压境直逼郕邑。 孟懿子见事情如此,于是调转风向开始反对拆毁郕邑。 叔孙氏、季孙氏重新掌控城邑之后也开始赞同孟懿子的意见。 眼瞅着堕三都就这么僵在了这里。 鲁定公实在看不下去了,干脆亲自带兵围了郕邑。 结果在公敛处父顽强的防守之下,鲁定公只能无功而返。 堕三都的行动就这么失败了。 这次行动中唯一得利的还是三桓。 而且由于孔子对三桓动手,也代表着孔子和三桓撕破了脸皮。 双方从最开始的和睦演变成了对立之势。 季孙氏的季桓子和孟孙氏的孟懿子都是人精,不想公开和孔子闹僵。 于是推举了一根筋的叔孙氏宗主叔孙武叔为代言人。 叔孙武叔在朝堂上直接和孔子对着干。 不管孔子说什么,叔孙武叔都是和他唱反调。 由于三桓的势力庞大,孔子拿他们也没什么办法。喜欢我的餐馆通古代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我的餐馆通古代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