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业,吴王内府。 夜深灯冷,孙权未眠。 案前密信三封:其一,柴桑已归澜台,政令已布;其二,江东民意未乱,但旧将多有不服;其三,江夏南郡开始骚动,疑有北地密探潜行。 孙权看罢,捏紧手中玉笔,冷声道: “再不动手,吕布就真在江东扎根了。” 周瑜、鲁肃、张昭三人对坐,神色肃穆。 周瑜拱手:“主公,如今局势,虽敌强而我困,但并非无策可破。” “吕布军虽锐,根却不固。其兵西来,粮道远引,柴桑虽得,后援未接,若可断其后、扰其政、破其心,便可一战而胜。” 孙权沉声:“你拟的是哪一路计?” 周瑜一挥袖,铺开江东舆图: “臣名之曰——‘断龙锁江’三策反攻’。” 【第一策】:“锁江断线”,以水军悄然回撤鄂口以南,于龙山水口设伏断流,截其柴桑水线,令其粮船不可渡江。 “我军可分水师三部,由吕范、丁奉率小舟穿芦林逆流而下,昼不动、夜结阵,一旦斩其舟路,柴桑三日不粮。” 【第二策】:“离城诱援”,命张昭与鲁肃各布‘民乱之局’,借江东旧将之名,于柴桑三县之地挑起不从,诱吕布大军分兵平乱。 “使其‘守柴桑而疲,救三县而乱’。” 【第三策】:“暗袭中军”,周瑜自领一支轻骑奇兵三千,自东堤绕江,伺机夜袭柴桑后军大营。 “此策最凶。若柴桑城内乱,敌主军混乱不明,我亲率急军破其帅帐,则敌虽多兵,亦无将以统。” 孙权闭目,静听良久,终于睁眼: “此三策,听似各为一线,实为三面缠困。” “好。” “就照此计,三日内发动。” 他看向鲁肃与张昭: “鲁子敬,张子布——你们二人,随水师先行。张昭主东岸郡县之乱,鲁肃则以‘复民使者’之名入柴桑,再探其虚实。” “周瑜,你若不破其营,便休想再主军政!” 周瑜起身,拱手躬身: “臣必不负主公所托。” 柴桑·澜台南政署 三日风调雨顺,柴桑民心稳定,营中军纪不乱,市坊恢复七成。吕布巡城之时所见皆是孩童复学、商贾归市,颇有“大事将定”之感。 赵云率军完成巡堤,回至帅帐:“主公,今日风势异常,芦苇深林之间有斥候遇伏,不似民兵。” 吕布目光微沉:“江东要动了。” 诸葛亮将密信两封摊于案前:“昨日夜中,有两县使者私入柴阳,称‘郡县动荡、税役骤增’。我观之,皆是周瑜布下的‘点火之局’。” “主公,敌欲以虚引我兵,以动乱我军,实则图谋水道——其意在断龙锁江。” 吕布低声:“若我今日出兵镇乱,敌便可断水线我不觉;若我镇水线而不顾县乱,敌便可乱我后地。” 诸葛亮沉声道:“是故我建议:主公坐镇柴桑不动;赵云率轻兵二千巡护三县、专稳民心,不作大战。” “而我将引鲁肃入营,试其言行——若敌真图断江,我便可先下手为强。” 吕布点头:“好。” “我倒要看看,东吴还有多少手段。” 黄昏,龙山水口。 十余艘吴军小舟藏于水草之后,吕范、丁奉各率水兵百人,轻甲短戟,昼伏夜行。 “今夜四更,西堤起风。”吕范望着江面低声,“正好掩我入流之声。” 丁奉道:“敌军粮舟每晨两刻自濡须出发,经此而过,若我锁索阵设好,一网沉舟,可断其七日之粮。” “再引柴桑民变,主将外援,后营自乱。” 两人对视一眼,轻声道:“愿为孙将军夺回此城!” 当夜,鲁肃再入柴桑,以“江东民使”之名递文求见。 诸葛亮于南政署庭前接之,笑语如常,却眼神如刀。 “鲁子敬,三日前一辞而归,今日又来。莫非东吴之言,还未说尽?” 鲁肃行礼:“诸葛军师明察,鲁某奉主公之命,再为江东言和。柴桑归澜台,然江东三郡百姓尚未归心,民怨未息,恐将酿乱。” “主公愿送粟三万石至柴阳,以求和解之始。” 诸葛亮闻言,笑而不语。 片刻后,他轻声道:“你们之意,不在民心,而在兵机。” 他忽地起身,拂袖笑道:“既然如此,便请子敬——留下住三日吧。” “我观龙山方向,恐怕要有风雨将至。” 柴桑之夜,火光不动,但战机已伏。 周瑜所设“三策断江”犹如三根锁链,正悄然缠向柴桑。 而吕布、诸葛亮已布三营防线,只等敌军现形。 这一夜,江南无雨,却杀机重重。喜欢三国战神:吕布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三国战神:吕布逆天改命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