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初就怕这个,一面指示情报局加强搜集情报,一面暗作准备,思考应对之策。
“家眷工匠从永安迁移至南宁,人马器具甚多,只能走水路。我已着令阮廷峰筹建水师,只怕远水解不了近渴。届时,我让步兵标沿浔江两岸来往护卫。”永安大学总办由毕方济挂名,实际由坐办许士骥主持工作。许士骥早年参加过复社,弘光朝覆灭后到桂林投奔瞿式耜,博学多识,精力充沛,办学很得力。
“大帅,永安大学奉命迁移,师生、教具已全部迁移过来。”
“很好,永安大学召之即来,不负我一番期望。我已令人腾空府学,先作为永安大学校舍。”
铁器局总办柳遇春则带来一支燧发枪样枪、一颗纸壳弹样弹,说道:“大帅,遵您吩咐,我们研制出了纸壳弹。您过目。”
纸壳弹顾名思义,以纸为壳,内装火药、子弹,可用于火绳枪或燧发枪。这是一项看似并不起眼的发明,却可以显著地提高火枪的射速。
使用纸壳弹的方法很简单,火枪手可用嘴咬破纸壳,先向火门倒入少许火药,再关闭火门,把剩余火药倒入枪膛。最后,再把子弹连纸壳塞入枪膛,使用搠杆捣实。
之前,明军用竹筒、锡盒分装火药、子弹,装弹程序繁琐。
丹初取过纸壳弹,略一端详,发现纸壳较厚,包装火药、子弹当无问题,但若纸壳燃烧不充分,便可能影响下次发火。
“这种纸壳弹,开枪后留下残渣多吗?”
这个问题很专业,柳遇春会心一笑,答道:“不多,我们在纸桨里添入了硝,纸壳燃烧很猛。”
考虑到一场战斗中火枪兵射击机会并不多,这种添硝的纸壳弹当为可靠。
“火枪射速提高多少?”
“大约一半。同一个射手,同种情况下,原先打两发弹,使用纸壳弹后可打三发弹。”
这样的话,熟练射手每分钟就可射出三发纸壳弹了。经过严格训练的射手,每分钟甚至可能打出四发,甚至五发子弹。
刺刀和纸壳弹,将成为燧发枪的武力倍增器。关键是,要有可靠的燧发枪啊!
丹初转向那支燧发枪样枪,亲手装卸刺刀,觉得还算方便,问道:“发火率如何?”
发火率主要看两个,一是硝石,二是击锤,击锤则要看弹簧的质量。弹簧归根结底,还是冶金问题。
“发火率已经超过八成,但不到九成。经过试验,每射击一百下,约能发火八十五下。”
相比之下,火绳枪发火率只有一半左右。燧发枪可靠性明显好于火绳枪。
“弹簧寿命如何?”
“已经可以达到五十次了。”
“嗯,进步很大。不过,必须达到一百次,方可定型生产。”丹初语重心长,对柳遇春说道:“明天,你陪我新宁铁矿看看,铁器局也要准备迁移至南宁。”
“诺。”
(本章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