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路上, 两人随农人们行走不断观望四周。
这些人的衣着打扮有些像秦时服饰,多为矿石染色的深色布料。姜遗光知道这种由矿石染色的布料因为耐脏耐洗,褪色了也就是变成青色灰色或者蓝色之类的,曾经很受贫苦百姓欢迎。不过在梁朝的前百来年就有了更方便且更便宜的染料, 色彩更艳些, 百姓们便很快舍弃了原来的染料。
所以像这样粗糙的深色布料其实已经失传了。他们确确实实来到了“过去”。
但姜遗光拿不准他们到底是什么年代的人, 他说着古语,其实对这类古语了解不多,只学了一些日常对话。
再者, 语言这种东西并不会迅速变化,一种语言通常会流传很久,它的变化是潜移默化、慢慢转变的。所以姜遗光也无法用语言确定此时是什么时代,只能再打探。
据这里的人说,他们是突然出现在祭坛中央的。当时村民们正在进行一年一度的祭典, 以祈求来年丰收。
通过闲聊,姜遗光还得知了一件事。这几年雨水少,庄稼一直歉收,村里人已经节衣缩食了好几年, 以前村里人都挺长寿的, 最近几年冬天时冻死病死的多了不少。
村民们认为,这是有“不详”降临了他们的村庄。所以祭典祭上天时, 也请求各路神仙收了“不详”,让他们的庄稼能长出更多的穗,蚕能够吐出更多的丝, 他们能够身体康健, 不得百病。
他们虔诚地祈祷,日日夜夜。
所以他们才对姜遗光和顾忆柳如此客气, 甚至恭敬。
外来的那个人,是客人。
而姜遗光和顾忆柳,是忽然出现在祭台中央的。
一对年轻男女从天而降,样貌出众恍如仙人,穿着他们从未见过的衣裳,说着他们听不懂的话。他们必是上天使者,是神仙派来救他们的!
他们又怎么敢对救星不客气、不恭敬呢?
顾忆柳恍惚间生出个古怪的错觉。
不论是镜中还是镜外,百姓永远都过得苦涩。入镜人乞求活下来,百姓也乞求着活下来。
感慨不过一息,她就苦笑着甩甩头。
自身难保了,还考虑什么天下百姓?哈哈,她又不是圣人。
尽管知道村民听不懂他们的语言,姜遗光和顾忆柳仍旧轻悄悄地用只有两个人能听清的声音说话。
说的无非是此次死劫中的怪相。
村民们祭祀处就设在深林中,密密丛林中一片广袤平坦的平台,这片平台的位置,正是他们日后见到的布满尸骨的深坑。
应该是同一片树林吧。
但此时的树林远没有他们后来见到的那样密,还是正常的树林的样子。繁茂的草与花栖息在树根下,隐隐能听到鸟鸣与小虫窸窸窣窣。
这是个非常正常的树林。
从树林中走出来,不远就是村庄了。村庄也和他们见到的村庄不一样,门啊窗啊都是正常的朝向,房屋旁田地道路规划得整整齐齐。
只是地里的苗青黄不一,稀稀拉拉的,看着就没什么生气,狗也没精打采地摇着尾巴。不远处竹林叶子和杆都泛着黄,整个村庄好像弥漫着枯萎的气息。
村庄里其他人大约是得了消息,跟着跑出来,大多都很惊喜。男人女人都十分瘦,几个跑来跑去的小孩子更是干瘦,大头小身子,肚子却鼓鼓的,一看就知道饿久了。
在这么一群人中,其中一个人非常显眼,别人都十分憔悴干瘦,那个人虽然个头不高也不胖,气色却比其他人好很多。
姜遗光一望即知,他就是那个外来的客人。
而且这人的打扮……看起来像个渔夫。
姜遗光和顾忆柳都开始觉得事态有些熟悉了,对视一眼,顾忆柳无声地说出三个字。
姜遗光轻一点头。
之后二人故技重施,顾忆柳做出姿态,不说不笑,一言不发,只垂眸观一切。需要开口的事让姜遗光来,后者和那个客人聊了几句后,表情逐渐凝重,对着顾忆柳使个眼色,微一点头。
顾忆柳一颗心彻底提了起来。
果然……
他们果然在一篇文章里。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复兴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桃花源?
哈,居然是桃花源?
太可笑了,鬼怪、死劫……居然是桃花源?这居然是桃花源?
哈哈哈哈哈——
顾忆柳忍住狂笑的冲动,只觉得无比讽刺。
五柳先生一生所著甚多,《桃花源记》不过是桃花源诗的一首序,并不是最出名的那篇文章。可偏偏又是引用最广的一篇。
顾忆柳学的文章不多,大多还是在成为入镜人之后,被近卫们要求学的。
当时他们都深陷于十八重死劫的恐怖和绝望中,这篇文章叫他们一见倾心,反复耕读后更是向往。她也曾想过,若是自己能平安活下来,什么功名利禄都不在乎了,她只想找个平静安宁的小村庄,喂牛、放羊、种地,安安稳稳渡过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