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赵孝成王即位。公元前259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赵孝成王听信秦军间谍的谣言,认为赵括有才能可以打败秦军,于是用赵括取代了廉颇。蔺相如劝阻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但赵王不听蔺相如的劝阻,最终导致了赵军的惨败。四十万赵军被坑杀,赵国几乎灭亡。幸得五国出兵相救,赵国才得以保全。
蔺相如在这件事上表现出了他的忠诚和担忧。他深知赵括没有实际才能和经验,无法胜任指挥大军的重任。但他的话并没有被赵孝成王听进去,最终导致了这场灾难性的失败。蔺相如大约在这一时期去世,他的去世对赵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三、主要影响
1、维护国家尊严
蔺相如通过“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次外交事件,成功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利益。在面对强秦的威胁时,他临危不惧,以智慧和勇气挫败了秦王的阴谋,展现了赵国使节的风采。他的行为不仅赢得了赵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也为后世的外交家树立了榜样。
2、促进内部团结
蔺相如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与廉颇化干戈为玉帛,共同为赵国的国家利益而努力。他的高尚品德和宽广胸怀赢得了廉颇的尊敬和信任,也为赵国政局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行为告诉我们,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3、提升赵国国际地位
通过蔺相如的外交努力,赵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显着提升。他不仅在诸侯国中树立了赵国的威信和形象,也为赵国争取到了更多的外交资源和支持。这为赵国的长远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后世的外交策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四、轶事典故
1、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的故事已成为千古美谈。廉颇因不满蔺相如位居自己之上而放出狠话要羞辱他。然而蔺相如却处处避让廉颇,以大局为重。廉颇得知真相后深感愧疚,便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两人从此结为刎颈之交,共同为赵国的国家利益而努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2、机智应对
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蔺相如都展现了他的机智和应变能力。面对秦王的刁难和威胁,他总能迅速找到应对之策,以智取胜。例如,在“完璧归赵”中,他利用秦王的贪婪心理,巧妙地收回了宝玉;在“渑池之会”中,他又以勇敢无畏的精神维护了赵国的尊严。他的智慧和勇气让赵国在强秦面前挺起了脊梁。
3、宽容大度
蔺相如不仅机智勇敢,而且宽容大度。面对廉颇的挑衅和误解,他没有选择针锋相对,而是以大局为重选择退让和包容。他的这种高尚品德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敬仰。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宽容是一种美德,能够化解矛盾、增进友谊、促进和谐。
五、后世纪念
1、历史评价
蔺相如作为战国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和外交家,其卓越的外交才能和高尚的品德为后世所称颂。他的故事被广泛传颂并载入史册,成为激励后人学习和效仿的楷模。他的智勇双全、忠诚爱国的品质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
2、文学作品
蔺相如的故事被后世文人墨客广泛引用和创作。在《史记》、《战国策》等古籍中都有关于他的详细记载和描述。现代作家也创作了许多以蔺相如为主角的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蔺相如的形象和故事。这些文学作品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蔺相如的生平和事迹,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3、学术研究
随着历史学、文学等学科的发展,蔺相如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他的生平事迹、外交思想、文学形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和观点。例如,有学者认为蔺相如的外交思想体现了战国时期的现实主义精神;有学者则从他的文学形象入手,分析了他在后世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这些学术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蔺相如的历史地位和贡献,也为我们认识和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喜欢华夏名人录请大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