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一早, 蒋家院子里到处是人, 张灯结彩,热闹非凡,鸳鸯和紫鹃、玉钏儿也来了。 她并无长嫂姊姊,因此蒋玉菡只好请王老太太的女儿玉娘来装箱, 在她将凤冠霞帔放进箱子里时,鸳鸯忽然从怀里掏出一个红绸子包儿, 取出一对沉甸甸的小金元宝递过去, 对琳琅笑道:“这是老太太给姐姐的压箱钱,到了婆家将来也好应应急。” 玉钏儿道:“姐姐手脚也忒快了, 我这里也有太太给姐姐的。”说着,果然也从红手帕包儿里掏出一对比贾母那对略小一些的金元宝。 玉娘自觉家道殷实,也没见过这么大这么重的金元宝。再看琳琅的嫁妆一抬又一抬, 缠着大红花儿,院子里挤得满满的,一整套红酸枝的家具十分端的鲜亮名贵, 各式衣裳鞋袜、古瓷字画、花瓶摆设、珠宝首饰、土坯瓦块、寿衣棺材,该有的都有了。 紫鹃见了,悻悻然地道:“我竟是不能拿着金元宝的,只好给姐姐这个罢!”说着送上一个乌木匣子打开,其中装的一对长须芦黄褐老皮横纹细密而深的野山参。 紫鹃合上盖子,道:“林姑娘已经很久没吃药了,咳嗽些也不过喝点子燕窝粥,哪里还吃这些人参肉桂?再说,咱们这样人家,有了人参,何必巴巴地珍藏密敛舍不得示人?没的放霉了倒可惜。姐姐家怕是买不到上等的好参,故拿来给姐姐添在嫁妆里。” 蒋玉菡自也有给琳琅预备压箱钱,几乎是倾囊而尽,乃是这二年的庄稼收入千两白银除去置办嫁妆后剩下的换了六对金元宝,每对十两,要比贾母和王夫人给的小一些。 蒋玉菡这几年也颇有一些至交好友,不过无意中提了一句,便有冯紫英、陈也俊等人派遣了许多人来帮他送嫁妆,并置办酒席宴请众人,倒省了他许多事。 张媒婆扭头看到蒋家的嫁妆,笑得面如春花,越发感慨杨家有福。 每一抬嫁妆之间相距极远,而且一件家具便是一抬,或是一桌,或是一椅,或是一床,又或是子孙桶,如此一来,送嫁队伍便延长了许多,这方是所谓的十里红妆,蒋家的嫁妆自然是无法与达官显贵相提并论,但是琳琅积攒多年的东西不少,再加上荣国府众人送的东西,连带杨家的聘礼,蒋玉菡一股脑都塞进了姐姐的嫁妆里,因此惊住了一干观礼的人。 待嫁妆浩浩荡荡送到了黄叶村,一干村民霎时傻眼了。 安家杨氏和安惠两个嫉妒得眼珠子都红了,尾随着送嫁的队伍去杨家,想看个究竟。 杨奶奶笑得合不拢嘴,早就叫人放了鞭炮,杨海忙以酒席款待送嫁之人。 有人惊叹道:“那是红木,全部都是红木的家具,一件都不知道值多少银子呢!” 还有一干人道:“你没见抱进去的锦被缎褥八铺八盖,哎哟哟,都是好鲜亮东西,咱们弄来做衣裳都舍不得,他们竟用来做被面。装衣裳的箱子足足有四对八个,里头不知道装了多少好衣服。还有那些首饰箱子,不知道装了几百件金银珠宝首饰!” 蒋玉菡手里拿着一串钥匙,笑而不语。 从古至今,女孩儿出嫁送嫁时要晒嫁妆,乃是炫耀娘家富有,自己嫁妆丰厚,完全有底气立足于婆家的意思。虽在琳琅的建议下,八个首饰箱都是明暗两层,极名贵的珠宝玉翠都放在暗格里,一般的金银首饰则放在明面,但一盒一盒打开,也足够耀花人眼了。 有人笑道:“可不得嫁过来过一辈子?没见到人家连寿衣棺材都是预备好的。” 又有人看了一会,笑道:“咱们都说杨家聘礼已经够丰厚了,哪知人家蒋家的嫁妆更多呢!瞧瞧这么一件金首饰拿出去,还不得够庄稼人过一二年?” 姜云本是极聪明的人,来黄叶村日,早就打探清楚了杨家的底细,知新媳妇是国公府出来的得力心腹丫头,虽不知蒋玉菡身份如何,却也知是王府里红人,这一点东西怕人家还不放在心里。嫁妆都是一色鲜艳夺目,家常穿戴的东西还没算进来呢!想到这里,杨奶奶对这位孙媳妇越发看重了几分。 安惠的眼珠子更是黏在首饰箱上离不开,扯着杨氏的衣袖,扭股儿糖似的道:“娘,娘,那些东西本来是咱们家的,本来我也能穿金戴银的!你为什么偏娶了那么一个丧门星?家里没多少嫁妆,一点子银首饰还当宝贝似的藏起来不肯给我?” 偏生这沈氏也是个厉害的,嫁妆把持着不肯补贴家用,便是该收庄稼了,亦只叫自己娘家哥哥来帮着收,然后送到娘家杂货铺里卖,得的钱自己收着,更别提几件首饰衣裳肯给安惠穿戴了,便是拿出来都舍不得,怕蹭脏了。恨得杨氏几次骂她不贤惠,都被沈氏堵了回去,回道:“自古以来,哪有婆婆要没收媳妇嫁妆的?我倒要去衙门问问!” 因此,安家如今便是黄叶村的笑话。 张媒婆眼尖,看到杨氏和安惠神色,忙推了杨奶奶一把,低声道:“大婶子,晒够了,再不收起来,就惹人惦记了!” 当初为了能让杨海娶上好媳妇,杨奶奶费了一番力气,盖了一所大四合院,正房五间,现今她住着,西厢房十来间便给杨海做新房,可喜十分阔朗,还有三间卧室是不曾隔开的,家具抬进新房,各处一摆,竟也挤得满满当当。 又因将来杨海要回西山大营,杨奶奶也愿意和琳琅一起跟着过去,故到时候贵重物品都拿走,便是这段时间有杨海在家,村里一干宵小之徒也不敢过来打主意。 牛冲道:“谁敢来,我给他几拳头!” 蒋玉菡当天就回去了,预备第二日的正日子。 许氏给琳琅开脸儿,赞道:“这脸儿一开,越发显得出挑了。” 鸳鸯和紫鹃玉钏儿陪着,唧唧呱呱说了好些话。 蒋家大门立时闭上,一干看热闹的乡邻都笑道:“不给开门,等他们三催四请再开。” 里头又有人道:“催妆礼呢?” 那股金簪,在送到琳琅屋里时,却恰与那日杨海所赠之金簪合二为一,乃是一枝金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