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声清脆的咔嚓声,鲜血四溅,包勉的首级咕咚滚落在木盆中,再无声息。 “不——儿呀——” 看着儿子惨死,吴妙真手足无措,一口气没上来,当场昏死了过去。 等她再度醒来的时候,已是在驸马府的卧房,眼前浮现的乃是包拯和公主。 但她还不愿接受儿子被铡了头的事实,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噩梦。 “嫂娘,你不是做梦!包勉已经死了。”包拯斩钉截铁回应。 “勉儿——”吴妙真再度放声大哭,一边哭,一边唾骂包拯不是人,白养他长大了。 包拯跪在床前请罪,可她哪里听得进去,只是唾骂包拯无情。 包拯也不回话,任由她骂,一面让公主和婉儿照顾嫂娘,一面将案卷呈递朝廷。 赵桢看了案卷,心中一阵怅然和慨叹,对包拯越发敬佩。 就连皇后和庞太师得知包勉被铡的消息,都感到震惊和不可思议。 一个人,居然可以狠心到如此境地,太可怕了。 “包拯啊包拯,你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声,连自己的亲侄儿都不放过,老夫真是太小看你了。” 庞太师心中不禁对包拯的狠辣手段感到佩服,他自认为自己心狠手辣,做事不择手段,但没想到大宋朝中竟有比自己还要狠辣的角色。 庞太师素来以心狠手辣着称,行事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然而,他未曾料到。 大宋朝,竟有人比他还要狠辣,这让他不得不对包拯刮目相看。 这样的人,无疑是一个真正的劲敌。 以后对付起来,恐怕会非常困难。 至于曹皇后,她并没有像庞太师那样想得太多。 在她看来,包拯之所以这么做,显是站在了国家的立场上,而非像庞太师所想的那样,只是为了在朝中立威。 因此,对于弟弟之死,她的心中也逐渐释怀了。 以前,她认为包拯杀国舅,是为了在朝中立威。 是为了包拯自己的青天大老爷的名誉,罔顾他人的痛心。 现在看来,是真的误会包拯了,是自己心眼太小,格局太小,愤怒使她失去了理智,没有站在国家的高度思考问题。 包勉的死讯传开之后,一时间,朝野震惊,众说纷纭。 有人赞扬包拯大公无私,有人指责他无情无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但包拯并没有在乎别人怎么评价。 毕竟,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世上也没有绝对的对错。 也没有人可以做到十全十美,面面俱到。 卖伞的人希望天天下雨,卖米的希望每天万里晴空。 他也不是神仙,做不到让每一个人都满意。 是非功过,任人评说去吧! 唯一让包拯内心有愧的人,就是嫂娘了。 毕竟,包公是他从小被嫂娘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 现在自己却亲手将亲生儿子送向了鬼门关。 估计一辈子也无法原谅自己了。 包勉死的第二天,吴妙真便送儿子的灵柩回了乡下老家,发誓终生不见包拯之面。 包拯心中也颇感无助。 一切都交给时间吧! 或许只有时间才能冲淡仇恨。 自己这副身体终究是嫂娘抚养长大,他不相信嫂娘真的一辈子不愿见自己。 时光匆匆,不觉又过了数月。 时值秋月。 包勉一案,随着时间的流逝,已渐渐被人遗忘。 大宋朝廷,在君臣治理下,国力蒸蒸日上。 三冗问题亦得到改善,国库常年亏空的窘境也得到缓解。 百姓安居乐业。 尤其大宋首府开封府,更是一派歌舞升平。 朝廷方面,三年一度的秋闱大考也提上了日程。 各地的举人纷纷涌入东京汴梁,好不热闹。 赵桢更是在为这次殿试大考筹备,生怕偏僻小县的举子缺乏路费,提前一个月便让各州府报备准备参加殿试的举子,家庭条件差的,由朝廷支助盘缠一百两银子。 天下举子欢喜不尽,人人称赞天子圣德。 大考在即,赵桢思来想去,还是决定让包拯来充当监考。 范仲淹是宰相,忙于政务,庞太师他不太放心,所以这个重担就落在了包拯头上。 毕竟,包拯素来公正,不担心他徇私舞弊。 包拯欣然领命,这对他来说不算是什么重活。 但科考代表的是朝廷对人才的重视,绝不能马虎。 务求公平公正,天下的读书人才能看到希望,好好读书,报效国家。 包拯亲自点名,让未来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担任阅卷官。 务必从这批举子中挑选出,真正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欧阳修是个实干家,品格好,诗词写得好,文章写得好,一心致力于倡导古文运动。 力求文章以时政为主,排斥南北朝以来只追求辞藻华丽,华而不实的骈文风格。 他主张文章应该有实际内容,能够反映社会现实,对国家和人民有所裨益。 欧阳修的文风改革,与包拯的治国理念不谋而合。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也是选择其作为阅卷官的重要原因。 相信通过这样的选拔,能够为大宋朝选拔出真正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与此同时,包拯也亲自拟定了科考题目。 以策论为主。 总共三道题目,要求学生“对策”! 分别为义理、经史、时政。 义理和经史自然难不倒考生,所以最主要的就是时政。 包括朝廷税务、刑侦、水旱灾害、人口户籍土地、兵略等。 之所以要加上时政,自然就是为了培养考生处理政务的能力。 大多学生从小就沉浸在钻研笔墨字词之中,读书万卷,可所学的无非经史子集,诗词文章。 所以导致大宋文官上任之后,只知高谈阔论,对如何处理政务、如何应对灾情、如何侦察案子等,一窍不通。 这样的人才,就算下笔如神,对国家又有何用? 所以,科考其实也是包拯变法和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既然皇上钦定自己为监考官,将出题的任务也交给自己,自己何不顺水推舟就从现在开始改革,为国家选定需要的人才。 在包拯看来,科考才是兴国的根本。 将科考试题呈递皇上后,赵桢看罢,都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 “包卿!你如此出题,天下学子有几个能答得上来?” “陛下,科考旨在选拔人才,大宋的官员不能只知吟诗作对,更需要能随机应变,处理政务,否则诗词做得再好,又有何益?” “请陛下相信臣!” 看着包拯斩钉截铁的样子,赵桢点了点头:“那好吧,就按卿说的办!” 赵桢从来不怀疑包拯的眼光,因为他很清楚包拯的学问和见识,不是大宋任何一个官员能相提并论。 唯有相信包拯,大宋才能真正走向富强。喜欢大宋:人间为青天,地府做阎罗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大宋:人间为青天,地府做阎罗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