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巡检一脸无奈,眼下只能得罪一个,谁让你踢到了铁板。 崔浩杀心顿起,走到刘材身边,低声说了句:“刘大哥,你若信我,就快点拔出我的刀子,砍我一刀,这是你我唯一的生路。” 崔浩咬牙说:“快点,等他们上前来,你我都完了。” 刘材捂着喷血的脖子,惊恐至极地看着崔浩。 崔浩冷漠地看着将死的刘材,身体已先一步倒了下去,浑似无辜的受害者…… 知县发了疯,刺伤了巡检,巡检正当自卫,杀了知县。 知县刘材死了,周围的衙役慌作一团,不知所措地看着崔浩等人。汤不平无奈地摇了摇头,崔浩的这点伎俩实在是上不了台面,身为安全局的高层,这点事还是一眼洞察。 汤不平看其行走之间颇有力道,问了句:“你上过战场?” 汤不平点了点头,侧身说:“死了的是资阳知县吧?既然他死了,那就把主簿找来吧,你与主簿一起上船。” 班头吴田还躺在船上,一动不动,若不是胸口微弱的起伏,怕已经可以判定为死人了。 朱允炆坐在一旁,小酌果酒,淡然地问:“资阳就是如此清剿白莲教余孽的吗?” 朱允炆冷哼一声,这事是不是知县做的都无所谓了,死人是不能开口的,活人想怎么说怎么说,只不过流水的知县,铁打的吏员,如果知县吃独食,没有瓜分出去一部分利益,那这种知县通常都会被孤立起来。 鼠一窝啊! 朱允炆没有盯着资阳一地。 朱允炆眉头一皱,这运河还没开通,已经有人在打运河的主意了? 只不过,收费的主体应该是户部,或地方上的户部清吏司,不能随便交给地方衙门,否则一定会被这些人搞得乌烟瘴气,不知多少商户会成为他们宰割的羔羊。 朱允炆看向夏元吉。 朱允炆满意地笑了,然后看向崔浩、王晖两人,面色一沉:“你们有多少过错,自有安全局查处,告诉其他人,谁若是再敢打着白莲教的名义搜掠百姓与商户,那就是与朝廷为敌。” 与朝廷为敌?那就是朝廷的敌人,被干掉是理所当然的事。 之所以选择在济宁会合,是因为这里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也是会通河的中心所在,疏浚会通河的后勤基地,众多物资都汇聚在这里,然后分散到沿途以支撑运河所需。 遥远的路程延滞了信息,时效性很难得到保障,但同时也因为距离的原因,信息本身的“时效性”存在着一定平等性。 历史还是顽固地朝着自己设想的方向前进着,帖木儿赢得了胜利。或许,他将会在不久之后准备东征,并因为一场疟疾死在路途中。 但直接杀人多少是下策,借刀杀人才是上策。 问题是,朱允炆没有医治疟疾的药物,虽然知道屠呦呦和青蒿素,但这玩意在大明根本就提炼不出来,直接让帖木儿吃青蒿也不管用,怎么才能让他活着收拾掉西域的家伙才是难点。 朱允炆问。 朱允炆沉默了会,又问:“魏国公与燕王到了哪里?” 朱允炆起身踱步:“那就等他们抵达之后,朕在济宁见使臣吧,给魏国公、燕王传个话,就说朕打算与哈密王合作,支援亦力把里国王出兵西征。” 刘长阁有些惊讶。 按照历史时间线来推算,帖木儿将死于建文七年二月,眼下是建文四年十月,两年多时间,为了避免帖木儿过早挂了,朱允炆决定走一步险棋,让帖木儿提前东征。提前个半年时间,对帖木儿来说应该没多少问题吧? 而唯一能让这个瘸子提前东征的方法,那就是去点一把火,惹怒了他。 那大明就支持,需要兵器,给,需要粮食,也可以给,需要老式火铳,还可以给,只要亦力把里愿意出兵,把帖木儿引入过来,那一切都是值得的。力的战斗力量,扫除起来也容易得多。 出于这一点考量,朱允炆吩咐安全局知会朱棣与徐辉祖,也好让两人就此与哈密王的使臣商量一二,这类事也不好由朱允炆亲自出头。 没有皮鞭的催促,没有监工的吆喝,没有官员可恶的嘴脸,只有绩效。 可奇了怪,越是如此,民工与匠人越是勤快,几乎就没见到一个偷懒的人。 以前徭役是给朝廷免费干活,眼下是给自己干活,一分工,一份工钱,不同,大不同啊。 朱允炆欣慰地看着宋礼:“当年张显宗推荐你来主持水利,眼下会通河疏浚在即,你的功劳可不止在当朝当代,说吧,你想要什么赏赐?” 朱允炆明白宋礼的意思,他不希望出现朝廷完全垄断的局面,而是希望运河为民所用,为民谋福。 朱允炆解释。 朱允炆叹了一口气:“苍生之福又怎会如此容易来?真担忧的是,运河一开,诸多麻烦也会随之而来。朝廷如何监管,运河财政如何分解,随之而来的纤夫队如何管理,待遇几多,这都是问题。” 这个集体是不能忽视的,尤其是官船使用纤夫,应该是收费的,这一点必须点明白了,以免商船勾结官府,冒充官员滥用纤夫…… 宋礼深知漕运之利,也知漕运之害,面对亲自前来济宁巡察的朱允炆,进言道:“他日大运河畅通无阻,漕运必然大兴,然漕运绝非简单之事,还望皇上多作考量,加以约束。” 济宁段的会通河疏浚基本完工,只不过为了保障河堤安全,仍有一批民工与匠人沿河作勘察、加固、加高、移植树木等工作。 宋礼一脸凝重,陈言:“皇上,漕运开,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开展漕运,谁来开展漕运的问题。” 宋礼喟然叹息:“漕运在春秋时期多规模偏小,如吴王夫差开挖邗沟沟通长江和淮河等,隋开大运河,至唐、宋、元,莫不重漕运,自有办法运输粮食,依臣之见,无论是隋唐,还是宋元,漕运南北西东,不过两种方式罢了。” 朱允炆饶有兴趣。 朱允炆微微皱眉。 不就是江西、浙江、南直隶、湖广、山东。至于广州、川蜀等地,路太远,漕运成本太高,不算在其内。若完全由农民来作漕运主力,是不是太耽误农民的时间了?比如在湖广,哪怕是乘船而下至淮安,考虑到来回路上时间,装货,卸货时间,忙完没二十天怕是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