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自己制造一种这类火箭式火器,也会朝着指定的方向飞的话,那岂不是…… 缩小…… 朱允炆没有打扰陶增光,也不允许其他人打扰,只安静的等待着。眼前的年轻人是一个火器天才,陶成道若是知道有孙如此,定会骄傲。 陶增光双手一拍,拿定了主意,转过身一看,朱允炆还在呢,不由连忙请罪。 陶增光憨笑:“皇上认为飞天必是可行,还给了我陶增光一个机会,我哪里敢要什么奖赏,只想将火药一道精研下去,护大明隆昌。” “火器一道,永无止境。朕希望你们锐意创新,不要畏惧失败,失败了,朕不责怪,有想法,就多去实验。二炮局这么大,容得下你们的想法。” 虎蹲炮 朱允炆却很清楚,凭借着眼下的火药想要推动飞天,那是不可能实现的,不说火药本身会爆炸这一类问题很难解决,就单单问一句,发动机在哪里…… 陶增光无疑是一个很有天赋的人,通过飞鸟实验的总结与观察,仅仅用了五日时间,就创造了另一种火器,并将文书送进了武英殿。 铁铉指着舆图,自京师至广西一线比划着:“沿途粮草已筹备到位,一旦朝廷发兵南下,可支撑十五万大军快速南下,两个月内抵达广西凭祥不成问题。” 历史上朱能(途中去世)与张辅带大军到凭祥,可是花了三个多月,除了行军困难,中途意外,也与他庞大的后勤有关。 一些县城满打满算还不到一万人口,根本无法提供大军口粮,唯一能够保障大军用度的方法,就是依靠庞大的后勤,自各地征调民工,以支撑大军。 朱允炆严肃地说:“沿途粮草事关行军安全,告之各地,若是这些粮草出了问题,少了一石,朕绝不会轻饶。” 朱允炆这才放心下来,手指点在广西与云南位置:“召韩观、张辅、沐晟、史俞速回京师。” 此时召广西与云南高层回京,其用意昭然若揭,那就是委以重任,商议行军方略。换言之,这些人将是进攻安南的主力。 朱允炆看着铁铉与徐辉祖,严肃地说:“京军攀爬训练已有一段时日,轮转至牛头山一带,进行山地整训,包括神机营,一并参与演训。” 两人答应下来。 大明并没有因为安南国小而藐视它,而是在各方面进行着准备。 朱允炆百忙之中,依旧抽身亲至。 朱允炆低头审视着,看着地上的铁筒,长两尺,周身加了五道铁箍,炮头位置有两个铁质支架,如同虎踞之势,煞是威风。 朱允炆有些惊讶。 朱允炆坐了下来,心头有些震撼,原本该出现在明代中期,被戚继光创造出来的虎蹲炮,现在就出现在了二炮局,而这并没有经过自己的提醒与引导,是陶增光独立的发明创造。 虎蹲炮设计与制备,其实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不客气地说,虎蹲炮就是神机大炮的缩小版,按照一定比例,直接缩小到了两尺长,其他配置基本一样,唯一不同的是,神机炮设安装在发射架或车架上,而虎蹲炮是前面支撑,多了两个“脚”。 陶增光介绍着虎蹲炮的特性,全部重量也只有三十斤,单兵就可携带,而且支持大仰角发射,操作灵活,支持发射石头弹、火药弹、大铅弹、小石子…… 朱允炆问道。 朱允炆让二炮局的人试验了下虎蹲炮,很是满意:“此炮极适合单兵作战,也适合攻城拔寨,多试验几日,确保没有问题之后,批量制作,争取在六月之前制备一千门。” 陶增光等人连忙答应。 朱允炆走出二炮局,看着刺眼的阳光,轻轻抬起手。 刚来时,这里可都是荒草杂树,冬日里闲着没事,一把火全给烧了,就当是肥田了。 朝廷对移民好啊,水渠都修到了田间地头,只要扒 陈木走在田间地头,看着水渠中的水越来越少,不由皱眉看了过去,上游是刘瓜家,这个家伙也在浇地,水都被他家截走了。 陈木站在地头,高声喊道。 陈木看了看日头,扛着铁锹走了过去:“淹死了我家一棵棉花,就拿你家的棉花抵债。” 刘瓜不满。 刘瓜看去,顿时喊道:“小英啊,那不是草,不能拔啊……” 崔娘提着食盒走了过来,见刘瓜与小孩子都在,便打着招呼:“刘大哥,可吃过了?小英啊,真是越发水灵了。” “好……” 好在刘瓜大度,从不计较,加上大伙都是打山西来的,若是窝里斗,岂不是被人看扁了? “妇道人家懂什么。” 崔娘有些生气,道:“我妇道人家不懂,但也知道什么是一清二白。咱做人,得有良心。” “你……” 到了那一头,见刘瓜和女儿都还在,不由有些羞愧,刘瓜看了出来,打趣道:“脸红了哈哈,陈家媳妇你羞愧啥,你家男人可不是个无赖。” 崔娘感觉对不起。 崔娘不解,顺着刘瓜的目光看去,在陈家地头的北面田地里,一位六十余老妇与三十余岁的妇人正在给挑水,后面还有两个八九岁的孩子跟着,用水瓢给田里的庄稼浇水。 崔娘眼眶一热,转头看向自家男人,他就这么站在田头,平凡地当着自己的英雄。 虽说庄稼不等人,但人是可以等人的,这就是人与庄稼的最大区别吧…… 崔娘回到家,大女儿陈余就迎了上来,马尾不断摇晃着,一双粗糙的手伸出接过食盒,灵动的眼忽闪着光,笑着问:“娘,爹什么时候回来?” 崔娘看着陈余,虽只有十四岁,却已似十七八的姑娘,不是长得快,而是操劳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