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两万匹,只是马场的战马数量,而在这个数量基础上,每年孕养的战马,也不过只有两千到两千五百匹,换言之,想要依靠甘肃山丹苑马寺打造一支两万多的战马群,需要十年之久。 即便如此,大明的战马数量依旧难以快速增长,几年内是别想看到多少产出了。 朱允炆有些无奈。 培养马场,必须有足够出色的马种。 可让人不得不低头的是,大明还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马种,像是鞑靼野马、大宛马、蒙古马,阿拉伯马等,就没一个是大明的,至于汗血宝马,那也是西方的产物,在丝绸之路尚未打开的时代,是没几个人能牵着这些马到大明的。 朱允炆看向宋晟,道:“马场对大明有多重要,无需朕多说。朕希望你重回甘肃,统管陕西行都指挥使司。” 朱允炆上前,亲自搀起宋晟,严肃地说:“你曾镇守凉州,威慑鞑靼与瓦剌,现在朕将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交给你是放心的,待春暖花开时,朕给你送行。” 朱棣、徐辉祖、铁铉等人有些羡慕,谁都清楚马场容易出功劳的,再者,北面就是鞑靼和瓦剌,说不得还可以出门杀几个人,领点功劳。 朱允炆微微点头,很大方地表态:“回去之后,拟定一份文书,需要多少钱粮,从何处调人,调战马几何,尽早呈送上来。甘肃山丹苑马寺卿人选,你自己来挑。” 养马场选定后,朱允炆将目光投向了朝-鲜,道:“前段时间辽东传来消息,朝-鲜内部可能有变。朕揣测,李芳果很可能会就此失去王位,李芳远将战胜李芳干成为新的朝-鲜国王。李芳远怕是个精明人,他一定会派人出使大明,朕认为这是一个交易战马的好机会。” 但看朱允炆的神态,似是十分笃定,又不敢出言直接反驳,于是铁铉说道:“皇上,朝-鲜谁作国王,都会遣使臣来大明请封。若在请封时议马策,多少有些不妥,存在交换之嫌疑。臣以为,可在册封之后,再议马策。” “臣等遵旨。” “可还有事?”朱允炆问,见兵部侍郎刘儁欲言又止,便问道:“刘侍郎,可是铁尚书封了你的口,欺负了你,不敢说话了吗?” 刘儁连忙否认,道:“臣只是在想,眼下瓦剌内部斗争的厉害,我们是否可以借此机会交易一批战马。朝廷前策之下,商人北出多取珠宝、皮毛之货,鲜有战马,若是命商人以收购战马为主,马场战马岂不齐备?” 铁铉一施礼,对刘儁解释:“朝廷准商人出关,最关键的是索其情报,知瓦剌与鞑靼虚实。这一点无论哈什哈,还是马哈木,亦或是阿鲁台等人,都心知肚明。但他们没有对商人动手,是因为他们需要商人送来物资与补充。” 刘儁皱眉道:“如此说来,我们想从瓦剌与鞑靼手中得到战马就不可能了?” 郁新看了一眼刘儁,解了他的疑惑:“当然可以,他们会把送战马送到大明来。” 刘儁有些惊讶,且怀疑。 “两人想要分出胜负,并不容易,更大的可能是一方遭遇损失,继而请求支援。向鞑靼请求支援,鞑靼怕是不会给他们,但如果他们低头向大明请求支援,呵呵,那他们就需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战马。” 后天生日,今天有空去聚餐喝酒去了,哈哈,就一章,后面我继续努力,感谢大家支持…… 议事之后,各自散去。 刘长阁匆匆走了过来,行礼后,低声禀告:“接山东安全局急报,茹瑺扣押了高阳郡主,正在返回京师的途中。” 事情有点乱,朱允炆一时无法明白过来。 刘长阁也有些挠头,这件事说起来就是那么巧,也活该朱高煦倒霉。 事情并不复杂,一个山西移民说了代王朱桂的坏话,被朱高煦听到了,要打死他,结果先是被宋礼阻拦,后又为宋正臣威胁,最后直接被茹瑺给抓了起来…… 朱高煦此人参与缥缈楼,勾结公子李祺,虽然只有人证没有物证,朱允炆真想收拾他,还是绰绰有余。但考虑到朝廷还需要朱棣,朱允炆忍了下来,只不过用了点手段,将消息放到了中军都督府的文书中。 朱允炆见了朱棣,看着那封文书安慰朱棣,说不过是曹国公府的一些手段罢了,朱高煦一表人才,有勇有谋,心思灵活,做事周详,很有上进心,如此聪明娃,肯定不会干出这种事来。 朱高煦不是朱高炽,他身体健全,行动方便,严格遵守小杖受、大杖走的规则,一看朱棣都抽刀子了,当然要跑路,这一跑,就跑出了凤阳,山东济宁…… 茹瑺为民出头,抓了恶霸朱高煦,是正义弘扬的正能量故事,可问题是,茹瑺是官,朱高煦是高阳郡王,皇室宗亲。 《皇明祖训》写得清清楚楚: 大致意思就是,皇上的亲戚犯了法,交给太子处理,只要不是十恶不赦的罪,就与亲戚们开个会,之后皇上摆个席,这事就过去了。 茹瑺抓了郡王,直接就是违背了《皇明祖训》,违背了太祖的意志,这就太授人以柄了,眼下这么多叔叔还在京师呢,一旦事情闹大,非要自己表个态,太祖的话还算不算话,那自己该怎么办? 该死,朱高煦还真是一个惹祸精,早知道不让他跑出去了,现在好了,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什么?” 没错,茹瑺是巡抚,权势逼人,又是内阁大臣,武英殿大学士,朝廷重臣,按理说一百个宋正臣也动不了茹瑺,可问题是,朱允炆认为宋正臣是个人才,让他盘查移民区的同时,给了他一个“勘明地方,处置奸佞”的权利,也就是说,宋正臣有权处理移民区域内的官员…… “那丁景福、杨溥等人呢?” 刘长阁道:“随同一起返京,据说宋正臣扣押茹瑺,还是杨溥的主意,但这个消息还没有得到证实。” 这个家伙为人谨慎,看似老实忠厚,实则心里花花肠子一堆,在大同的时候就忽悠胡濙去找马哈木谈判,结果把马哈木的野心勾起来了。现在他又忽悠宋正臣抓了茹瑺,这未尝不是一步好棋…… 朱允炆沉思再三,微微摇头,道:“有人想要立威,天下人都看着呢,朕又如何能拒绝?让他们入京,大朝觐热闹点也好。” 这个老狐狸是想借朱高煦发威,告诉全天下的官员,他茹瑺在处理山西移民问题上是容不得沙子的,哪个敢虐待、欺负山西移民百姓,他就敢于斗到底。 朱高煦只是一个倒霉蛋,茹瑺不直接来京师参与大朝觐,绕路跑来跑去,不就是想抓个典型嘛,哪怕他不抓朱高煦,也肯定会抓一个李高煦、张高煦之类的来京师。 “还有其他消息吗?” 刘长阁跟在一旁,尽量用身体挡着寒风:“国子监杨士奇举荐的冉忠,经安全局核查,确系孔子七十二贤之一的冉求后人,其家族已是衰落,冉忠这一脉,只有八个族人。” 朱允炆眉头微皱,到这个程度,基本上也就是一脉单传或两脉传承了。 “皇上特意嘱托的,安全局也调查过了,其虽家境偏差,却书籍满堂,尤以儒家学问为主,批注最多的书主要有《论语》、《春秋》、《大学》……” 调查冉忠,为啥要调查他看的什么书? 刘长阁答应着,见朱允炆心情不错,问出了心头的疑惑:“皇上为何只点出了高阳郡王,对魏国公府的徐增寿……” 朱允炆将手藏在袖子里,外面的天有些冷:“朕点出了朱高煦,唯独放过徐增寿,原因只有一个,朱高煦是藩王之子,徐增寿不是……” 当然,徐增寿会不会因为李增枝找他喝酒聊天而害怕,那就不得而知了。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