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百姓,空有土地,那这一片土地是不牢固的,也是没有人间气息的。 可是,拿下镇南关,难! 张辅肃然请命。 张辅嘴角微微一笑,道:“若是容易,还需要南宁卫吗?” 梁道明站在船头,看着高大的城墙越来越近,一脸肃穆与崇敬。 梁道明摇了摇头,坚定地说道:“我只是身体有点不适,还不至走不了船。郑副总兵,皇上当真会见我?” “呵呵,好,好。” 船只靠岸。 梁道明感谢过众人之后,便被接至皇宫。 朱允炆见梁道明的轿子落地,便笑着迎上前,梁道明哪里敢担如此厚待,连忙行礼道:“旧港宣慰使梁道明拜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允炆尊重梁道明,因为正是此人将三佛齐交给了大明,人家给了大明一块战略“飞地”,让大明的力量存在于南洋,自己站门口迎候下,也算不得违背礼仪。 一行如进入殿中,落座赐宴。 梁道明毕恭毕敬,回道:“谢皇上垂问与厚待,臣身体已好了许多。” 罢了。 在宴会最后,朱允炆命解缙宣旨:“梁道明,旧港宣慰司宣慰使,原三佛齐国王,其臣服大明,献地归附,功在千秋,特加封梁道明为南洋王,享亲王待遇……” 朱允炆执意给了梁道明封赏,便答应为他寻一处风水宝地。 郑和对皇后马恩慧、淑妃、宁妃、贤妃行礼。 郑和讲述起出航之事,目光熠熠。 故事很长。 “你说沈一元等商人解决了这个忧患?” 郑和肃然道:“皇上,商人在化解满者伯夷与旧港危机中出力不少,不止是沈一元,辽王也参与其中……” 郑和都回来了,梁道明也到了京师,可辽王朱植到现在还在太仓州,为了那点货物,竟不知道礼仪了。 “你在奏报中说,商人给朕带来了礼物,是什么礼物那么神秘,还不可言?” 郑和有些为难,请罪道:“皇上,臣答应过商人要保守秘密。” 郑和轻松一笑。 朱允炆挥了挥手。 马恩慧见朱允炆很是高兴,便询问道:“听闻商人带来了不少番香货货,此番必会赚去不少。” 这些人付出了时间,付出了成本,来回航行近两万里,赚一点也没什么,只要他们上税就好。 朱允炆平和地说道。 也许,他们齐聚京师的背后,隐藏着新的诉求。 朱植、沈一元、黄发财等所有商人齐聚一室,酒菜满桌。 朱植举杯,一脸亲和的笑意,说道:“我们是商人,带了无数的货物回到了大明。但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大家是清楚的,我想,谁也不希望这肉蔻一两只得十个铜板吧?” 南京虽是大明第一大城,可市场毕竟有限,吞十艘货物怕已是极限,若全部货物都放在京师,那所有人就都白忙活了。 一杯酒之后,朱植道:“为了利益均衡,我们不妨将目光放远一些,大明可以贩卖货物的地方,并不是只有京师,苏州、杭州、北平、开封……哪里不可出货?” 黄发财看着朱植,他的意思是让货物分散到不同城市去贩卖,商业逻辑是没错的,只是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 苏州凭新商之策汇聚了不少商人,可论富户人家,总抵不上京师。还有开封,那地方死了不少人,加上最大的消费大户周王没了,商业惨淡不少,谁去那里? 张昺在北平搞了一年的新商之策,还推动了军屯商卖,可问题是北平城人口很少啊,满打满算,不到三十万人…… 话说得漂亮,可事关个人利益,谁都不愿意退让。 沈一元看着退让的朱植,站起来表态道:“我们下南洋,辛辛苦苦返回大明,眼看着就要开张盈利,诸位却只顾一己之私,那他日我们如何再下南洋?沈家的货物不入京师,转至徽州府与江西等地贩卖。”在宁波、绍兴、台州一线吧。” 瓜分好区域之后,众商人开始安排河船转运货物。 沈一元摇头道:“与王爷不同的是,我看到了二十家商户站在王爷这一边。” 问题难解决,机会却容易把握一些。 朱植严肃地问道。 不给皇室,能给谁去? 所以商人可借献上宝物之名,觐见皇上,当面与皇上争取商人的利益。 沈一元迎着风,直言道:“开海禁!这是最切实际的要求。” 沈一元沉思了下,最终摇头,解释道:“商人依附于官府,这已经成为了常态,不是说改就能改变。再说了,这是一件极得罪官员的事,官员可以提出来,王爷可以提出来,皇上也可以提出来,唯独商人自己不能提出来。” 朱植打量着沈一元,凝重地说道:“你从商太过屈才了,有这份心思,完全可为朝廷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