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有些疑惑。 朱允炆披好暖裘,捏了一把朱文奎的脸蛋,便笑着离开了坤宁宫。 朱允炆下了撵车,见在武英殿外候着的张紞与铁铉,走了过去,两人连忙行礼。 朱允炆抬手,示意两人起身,然后走入了武英殿。 “皇上,这是广西发来的军情奏报。” 朱允炆听闻是广西,也暗松了一口气,对于大明而言,此时最强大的敌人就两个: 一个是大明极西之地的帖木儿帝国,帖木儿可谓是世界军事史上留名的统帅,若他提前来大明,倒是个麻烦。 果然! 朱允炆看了看军报发出来的时间,为十二月初二,时间已过去了半个月,而在这期间,并没有收到更紧急的军情,说明广西那边的事态并不严重。 铁铉严肃地请令。 “安南敢出兵踏我边地,朝廷不能坐视不管。张紞拟旨,命广西都司韩观统揽广西军务,命张辅为先锋,驱除安南所犯我边地之师!” 朱允炆没有开玩笑,现在是不到灭掉安南的时候,但给进犯之敌以迎头痛击,却是极有必要的! 现在是时候了! “告诉韩观、张辅,不可轻敌,首战必胜!” 张絨、铁铉看着朱允炆,同时答应下来。 朱允炆说完,便大踏步走出了武英殿。 战争! 可这都是纸上谈兵,男人的梦想与热血罢了。 朱允炆不想当赵括,也知道自己的斤两,所以在军事部署方面从来都不会独断专行,而是通过朱棣、徐辉祖、宋晟等人反复研判,结合自己对历史与事件人物的了解,去安排军略。 可此时张辅还没什么名声,也没多少经验,直接将他丢到都司的位置上当一把手,那是不合适的。 一群厉害人物在那里,加上广西卫所也不少,没道理干不过两万安南兵。 张辅,朕给你机会了,你能不能登上五光十色的历史舞台,就看这一战了。 临近年关,京师热闹非凡。 可对于会同馆的官员而言,没有“年假”一说,每逢年底,正是会同馆最忙碌的时候,无他,藩属国的使臣正在陆续入京,准备恭贺大明来年风调雨顺,天下太平。 会同馆大使吕嵩一脸疲惫地问道。 王烁抖了抖山羊胡,消瘦的脸颊凹着笑意,道:“大使放心,一切皆准备妥当,不会出什么意外。” 朝-鲜使臣规模不大,只有二十余人,正使为判三司事偰长寿、副使为礼曹典书金乙祥,两人此番进入京师,是怀着几分忐忑与不安的。 礼部、会同馆等安排好了朝-鲜使团,吏部侍郎黄观便至内阁奏禀,张紞听闻之后,便写了一份奏折,差人递送朱允炆。 闷了的时候,还能喊文工团表演节目。 “可有说什么事?” 双喜笑道:“张阁说,是朝-鲜使团入京了。” 朱允炆嘴角微微一笑,挥了挥手,道:“把奏折就放这里吧,朕晚上看。” “臣妾输了。” 朱允炆笑着捡着白字,对宁妃道:“朕既然赢了,那爱妃就要愿赌服输。” 宁妃看着朱允炆,目光中带着微微的挑衅。 跑? 朱允炆一脸得意,拿起了《太祖实录》初稿,翻到了后面,仔细看着。 为很多人所不知的是,朝-鲜国之所以为“朝-鲜”,还是朱元璋钦定的。 在公元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出于控制高丽的需要,答应了高丽请婚,将自己的女儿忽都鲁揭里迷失下嫁给高丽世子王谌。 事实上也是如此,元朝公主有着极高的地位与权力,这个时候估计是没几个人谈论什么 元朝不仅让高丽成为了“入赘国”,还在高丽设置了征东行省,至于行省的丞相,那就由高丽国王做吧。 比如高丽的忠宣王和忠惠王,这两位明显就不愿意做兼-职,结果被元朝逮捕一个,流放一个…… 在大明建立之初,高丽国王亲元势力强大,依旧臣服于元朝。 洪武七年,高丽国王辛隅继位,夹缝之中的他看了看形势,决定耍个滑头,一边向明朝称臣进贡,请求册封,一边给北元称臣进贡,请求册封。 可是这个家伙没学习过礼仪,不知道磕头一次只能算一个,想要给第二个人磕头,那你得先站起来。 果然,辛隅安排使臣去了大明,朱元璋原本还是挺高兴的,只是一看贡品名单,顿时发怒了,这名单上清清楚楚写着是给北元朝廷的礼物,不是给我朱元璋的。 辛隅也郁闷,磕头喊错了你也不至于撕破脸吧?既然你朱元璋不识货,那就换一家,找北元去。 洪武二十年,冯胜、蓝玉率大军打败纳哈出,将辽东纳入大明领地,大明在辽东设置了铁岭卫都指挥使司,控制了铁岭。 高丽国王辛隅见厉害的北元回草原放牧了,朱元璋的人到了铁岭,便打起了盘算,直接给朱元璋写了一封信,大致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