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节(1 / 1)

朱允炆皱眉道:“灾民之中也有不少孩子,他们来到这里,没有先生可以教导,不若皇后出面,以体恤灾民之名,办个京师初等学院,调王绅为主官,考虑有些女童,秒锦也参与其中吧。” 徐妙锦眨了眨眼,有些迷茫,从未听闻过。 设置个小学(一更) 古代的教育系统,主要分为两个内容,一为官学,二为私学。 《周礼》记载:“乡有庠(xiang),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 早在西周时期便出现了官学,一直延续不绝。 需要说一点的是,最初的官学实质上是权贵官学,如果你是平头百姓,也想去官学学习,那是没机会的。 官学面向平民开放,是随着科举制逐渐发展起来的,存于唐宋之间。 “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今京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 最初设置国子学(国子监的前身),紧接着便下令:“天下郡县并建学校”,在全国各府、州、县设置学校,府学设教授、州学设学正、县学设教谕等教官。 朱元璋规定府州县每五十户人家设置一个社学,二十岁以下孩子入学。 原因也很简单,社学的主课就两样:《大诰》与《大明律》。 也不问问人家孩子是不是要去放羊,家里的白菜卖出去没有,就拉着去听课,这就很扰民了。 好了,大明的官方小学无疾而终。 不过朱元璋还是知错就改的,既然官方小学扰民,那就改民办小学吧,至于学费,那是你们自己的事,想学就交,不想学,那就继续喂猪卖白菜去。 除了这些“本科类”学校外,大明还存在有医学、阴阳学等专科学校。 《明史》在这方面,给了朱元璋高度的评价: 虽然史官说的话,难免有逢迎、溢美之嫌,但朱元璋重视教育,是不争的事实。 朱允炆设置京师初等学院,一是为了弥补官办小学的空白,配合后续国子监革新;二是为了解决白莲教。 这个观点是姚广孝提出的,他认为,人没文化不服管,不信你看,北面鞑靼、瓦剌,南面各土司,山里经常闹腾的,大部分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 不信你去找历史书,把自古以来的造反者列个表,文盲、半文盲占据绝大多数…… 比如鬼子来了,朱元璋写了一封圣旨: 就如此霸气的白话…… 百官肯定不会允许女子进入官学的,会反对,那咱就换一条路走。 一起拉到学院里读书去,即可以解决了孩子学习问题,也免去了灾民后顾之忧,能全身心干活不是? 他们现在的身份,就一个,那就是大明受灾的百姓。 “朕不会在这种事上开玩笑,京师初等学院的选址,便安排在国子监周围吧,一应花销,可用皇后名义支出。” 马恩慧转头看了一眼朱允炆,没有反对。 徐妙锦看着把自己摘得一干二净的朱允炆,不由佩服道:“皇上运筹帷幄,果是不凡。那我这便找王博士寻址,然后再入宫找皇后姐姐要银子。” 马恩慧含笑道。 数日后,长江北岸。 “老班头,你说咱们去哪个门?” 李老三懒得理会李九,这个家伙就是个没主见的,一开始不想去京师,后来想去了,但见大伙都没动静,便怂了。 “我打听过了,金川门外是大粮仓,听说要储备几百万石粮食呢,我们要不要去那里做工,起码饿不着肚子 李九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力劝李老三一起。 李九愣了下,道:“还能咋打听,不就是问京师三个门,哪个门粮食最多吗?咱老百姓,就怕饿着,粮食在哪里,就往哪里钻。” “是啊。” 李老三恨不得一脚将李九踢到长江里去,看了看周围,低声说道:“我告诉你,不要去金川门,去东水关,那里才是宝地,相信我。” 李九不愿意。 “哪里?” 李老三低声道:“进了东水关,走不远便是西长安街啊,从西长安街向东,便是东长安街,那里可是朝廷府衙所在,皇宫就在那里,咱们都来京师了,自然要挨皇上近点。” “看你说得,官家让我们来是干活的,只要认真干活,没人会打咱。跟着老哥哥走,到了对岸,就说去东水关,可不要跑金川门去,听说那地方到皇宫,十里地呢。” 李九难以置信。 朝会之上,工部尚书郑赐汇报道:“自三门外居所开建以来,共征调民工三万余人,营造简易居所合计一万间,正在营造之中仍有五千间,耗费国孥八万余两。” 太过简易,所以速度很快。 没时间去定制个人床具,为了赶进度,工部直接便弄出土堆,堆成炕,铺上稻草,那,这就是睡觉的地方了。 “各地灾民入京师有多少,可将报备结果统算出来了?” 户部左侍郎卓敬出班,看了一眼笏板之上的数字,道:“回皇上,凤阳诸地水灾,致使十八万人受灾,各地报备入京灾民,合计有四万六千余人,已入京师灾民为五千三百余人,在长江对岸,等待接运灾民,大致一万八千余人,剩余灾民,将陆续抵达京师。” 朱允炆肃然道。

最新小说: [FGO/APH] 此刻你我皆永恒 [家教] 全是性转的错 [综] 一岁一世界 [海贼同人] 间谍在伟大航路中成为五皇 我在垃圾桶里捡到一个千亿老公 我的体内封百鬼 快穿从魂穿六零开始 替罪羊:十日往生 莱奥的超凡笔记 四合院:我的姐姐何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