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在榜之喜,我请客,今日不醉不归,如何?” “后日便是殿试,这个时候大醉酩酊,不太好吧?” 胡靖自信道:“殿试而已,怕甚。” 换言之,你在会试榜上,那你已经通过了殿试。 事实上,唐宋时期的殿试是淘汰人的,而且淘汰率很很高,大致要淘汰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人。 这与卖国贼有关。 筛一次也就罢了,认了,可总有几个倒霉的,来几次殿试,就被筛下去几次。 有人就被欺负够了,认为宋廷眼瞎了,自己明明有才,非不用。 于是这位满含怒火,打包好行李,走了。 被欺负的人,名为张元,被李元昊奉为西夏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为西夏国相,也是北宋的心头之刺。 这一根刺,要命。 看着满是宋军尸体的好水川,张元得意地写下了“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的诗句,对宋廷朝臣满是讥讽。 有了张元这个“榜样”,宋廷殿试中那些淘汰的人,也明白了一个朴素的道理: 你们筛吧,筛下来,我们就去西夏,人家那边也在招人,工资也高。 对你们宋廷的忠诚,换来的就是一次次黜落! 不干了,走人。 长期以往,这如何了得? “你们放轻松,慢慢考试,不要有压力,哪怕你不会答题,我也认为你是个人才,也就走个过场,等结束了,都留下来做官啊。” 所以,胡靖等人可以意气风发,心情舒畅,无需有半点担忧。 武英殿。 “读来。” 方孝孺清了清嗓子,抑扬顿挫地读着:“佐霸者有辅世之功,圣人所以取之也……以管仲正天下之功,而夫子称之,其亦不没人善之意欤?自今观之,春秋之时何时也……” “是管仲正天下之功如此。 身系天下之重,故北面请囚而不以为耻辱;心存天下之图,故忘君事雠而不以为嫌。子贡何议其未仁耶……” 辩证看待问题,这是杨荣的智慧。 方孝孺读罢,想要继续说下去。 方孝孺放归试卷,道:“此事全凭皇上定夺。” 方孝孺看着虚心请教的朱允炆,脸上不由带了几分笑意,道:“皇上,依洪武三年令,殿试仅出一道时务策,引贡士惟务直述,行文千字以上。至于内容,则有些宽泛。” 朱允炆皱了皱眉,这个考试范围有些宽了。 殿试,又名御试、廷试、亲试、殿前试,是皇帝亲自在殿廷内主持的考试。 如果有人想要研究一个王朝的国家政策与施政走向,那一个很好的研究工具,便是时务策。 如洪武四年,朱元璋主持殿试,出的题是“敬天勤民,明伦厚俗”,那这些学子一定要记住了,但凡是以后当了官,上奏折什么的,只要是符合“敬天勤民,明伦厚俗”的,那恭喜你,老朱会欣赏你。 再如洪武十八年,朱元璋出的题是“选拔官员、整顿吏治”,那你们这些贡士可要小心了,千万不要学习那些被砍头的前辈,最好是做个老实人,不贪污,不惹事,不骂人,不借钱,不结梁子…… 无论什么时候,殿试之中的时务策,都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它并不是一道简单的题,在其中,蕴含着当下朝廷的困境,急需解决的问题,或即将要解决的问题。 那一年的殿试,谁骂朱棣最凶,谁干掉朱棣的方法最理想,谁最能吹嘘,最能安慰朱允炆受伤的心灵,那他的名次,一定名列前茅。人唏嘘的是,这些曾经想过怎么干掉朱棣的人,后来有很大一部分,都跪在了朱棣面前。 你都摸准皇上的脉搏了,对症开药不就得了? 要辅佐明君,你考上之后,多夸夸朱元璋的太孙,展望下未来前景,朱元璋怎么可能不留着你侍奉太孙? 这小子对我胃口啊,提上来,干大事。 船有时候是不会来的…… 朱允炆沉思良久,才提笔写道: 昔列圣之相继大一统而驭宇,立纲陈纪,礼乐昭明,民康国盛。 然大明之国,仍有外患,北部鞑靼、瓦剌,秣马厉兵,枕戈待旦,西南麓川,反复难定,沿海诸地,匪骚不断……” 何以安国,何以兴邦,何以大治于天下,尔诸文士,行文论之,朕将亲览焉。 方孝孺走上前,仔细看过之后,后退两步行礼道:“以大治天下为时务策,可见皇上胸怀天下,囊括万千,臣认为此策,极是妥当。” “臣见过此策,不宜离开,请去经厂暂歇。” 朱允炆微微摇头,道:“经厂太委屈你了,这样吧,你便暂且在内阁休息两日,待殿试开始后,朕还需要你来做首席读卷官。” 朱允炆拟写了一份名单,交给双喜,道:“这是读卷官与执事官名单,通告下他们,殿试时不准迁迟。” 殿试并不是让三百二十位贡士来了,问几句话就完事了,这是一场考试,也需要一个类似于会试时的机构,只不过会试机构相对稳定,基本人员从礼部、吏部、翰林院中抽调。 但这些人员的选定,并不会拘泥于哪个部门,尤其是读卷官,需要皇上亲自指定。可以是六部侍郎一级的人负责,也可以是尚书一级负责,甚至可以交给内阁大臣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