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机?洗洗睡吧 朱允炆微微摇了摇头,虽然自己懂得物理知识,知道蒸汽能量可以转化为机械动能,可也不能把蒸汽顶开壶盖与制造蒸汽机混为一谈。 不要以为知道蒸汽机制造原理,随便指指点点,捣鼓两下,蒸汽机就出来了。 到了瓦特手里,又改进了二十年,才有了“万能的原动机”,人类才得以进入蒸汽时代。 且不说汽缸、齿轮、传动杆需要高强度的钢铁,就说锅炉高温高压的强钢怎么来? 如何解决安全问题? 靠自己一个人,从无到有的去研究去生产,这辈子想看到蒸汽机,看到火车,别逗了。 可现在,环顾满朝文武,除了舞刀弄棍,看谁都盯着人家脖子看的老粗,便是满嘴之乎者也,礼义廉孝的老夫,找几个会算账的都难,还搞数理化研究? “皇上,是不是太早了?” 莫不是皇上这两日太累了? 朱允炆回过神,看着马恩慧,难道自己刚刚说出来了? 朱允炆转移了话题。 “哈哈,有了这个宝贝,冬日便再无中毒之忧。朕打算在后宫选一批人出宫,专司蜂窝煤、新式炉子制造、销售。皇后可有人选?” 马恩慧看了看一旁的炉子与暖气管,道:“宫女的话,恐怕不妥。依臣妾看,御用监少监赵贵,素日忠诚干练,此事交给他办,应无问题。” 朱允炆答应道。 朱允炆拉着马恩慧,坐在了榻上,牵着马恩慧的手,叹息道:“皇后犹然可以想清楚,可那些朝臣却没有想明白。不过是北平、苏州两地试行新商业之策,便在朝堂引起了轩然大波,可见,他们不希望新商业之策大行于道啊。” “原来如此。” 这就是典型的官商一体了。 可对于明代官员而言,经商并不是什么稀罕事。 当然,这些官员都要脸,不会像二王那样走到幕前,而是通过自己的亲戚仆人来打理生意。 严嵩老家在江西袁州,一府四县,七成田地都是严嵩家的,又不需要税,粮食多了咋办,换银子呗。 毕竟华亭离海不远,小帆船还是有的。 不过朱允炆也不急,虽然自己让二王从商,撕开了一道口子,但这些官员似乎忽视了一点,二王的田产全部充公了,除了基本的亲王收入,就只有经商所得了。 想要做官,还想经商,那纯碎是痴人说梦。 商业是需要规范的。 御用监少监赵贵到了。 “咱家愿意!” 如此好事,竟然落在了自己身上,怎么能不答应? “若人家上门买卖,必须好好招待。纵是客人骂骂咧咧,砸了你的铺子,你也不能说自己是内监的人!更不要以为朕与皇后会为你撑腰!出宫之后,你便是商人,一切以商人的法子办事!明白吗?” 若是用内监的身份,直接去拿煤炭,没有敢反对,自己制好之后,不就可以坐享其成? 别人打骂也不准还手,这,这合适吗? 赵贵虽是不解,但依旧牢记在心。 赵贵眼神一亮,跪拜道:“咱家定会用心,不辜负皇上、皇后重托。” 马恩慧走近,见朱允炆盯着舆图北面,便关切地问道:“皇上,北地应没什么事吧?” 找皇上要一个许可 商人在大肆庆贺。 商人便是商人,商籍与民籍、军籍相等,再没有无籍一说。民俗,你把绸缎裹身上十八层,也没人管你。 平安来回踱步,张昺坐在一旁眉头紧锁,盛庸唉声叹气。 张昺被平安晃得头疼,揉着眉心说道。 张昺端起茶碗,打开茶盏一看,空了,重重搁在桌上,说道:“新军之策断然不能停,必须施行下去。” 盛庸敲了敲桌子,不耐烦地说道。 盛庸冷哼了一声,说道:“盛某不懂那么多,但也听闻过,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今张布政使,即想吃鱼,也想吃熊掌,世间哪里有这么好的事。” 盛庸顿时噎住。 就这么直白,明了。 至于屯田生产的问题,需要自己想办法。 军屯虽然是军政,但其实和民政没本质区别。 盛庸也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