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茹瑺也想硬气,可问题是,整个京师就找不到第二家可以提供酒精的商家,找到卖烧酒的人家,让他们多蒸馏几次,把烧酒弄更烧一些,然后问三钱银子够不够,结果被赶了出来。 二王是独家供应啊,你兵部想要东西,只能拿钱去买。 想起来自己的那一两银子,茹瑺的心就隐隐作痛。 茹瑺恳求道。 谨身殿,朱允炆看着茹瑺的奏疏,差点笑喷了。 让朕说服朕,把辛辛苦苦弄出来的东西捐出去? ps: 建文帝时期,尚书人数在一至四个。 四字批复:商人好啊 兵部右侍郎刘儁(jun)手里拿着一份文书,凑了过来,问道:“茹大人,皇上可是应允了?” 刘儁看过之后,也是一头雾水,迷茫地问道:“皇上是什么意思?” 刘儁连忙将手中的文书递了过去,说道:“登州卫指挥佥事戚斌来报,在山东沿海地区,出现了小股倭匪,抢掠杀戮了沿海军民三十余,请令兵部调拨船只,出海杀敌。” “自然知道,应天卫百户,太祖亲卫,开国功臣戚祥。只可惜,戚祥在远征云南的时候……” 茹瑺仔细看了看奏报,说道:“正好,这份奏折也拿去内阁看看。” 解缙正在翻看着《太祖实录》的开篇,对郁新、张紞问道:“此书由谁主笔?” 解缙眯着眼,说道:“董伦之文,敦厚守旧,王景彰之论,默守陈规,这开篇之论,绝非两人所作。” “杨士奇?” 郁新、张紞都抬起头,看向解缙。 方孝孺对于解缙的话并不感意外,走上前说道:“我观杨士奇已有半月余,无论是品性、能力还是文史才学,皆是上上之选。解大才子,你可有对手喽。” 方孝孺欣慰地点了点头,刚想说话,门外便传来了脚步声,茹瑺匆匆走了进来,见方孝孺也在,便先打了招呼,见过三位阁臣之后,将戚斌的奏报递了上去。 张紞思量了下,说道:“登州卫属于山东都司,为左军都督府所辖。自李景隆离京师前往广州之后,左军都督府相关事宜,便由徐辉祖暂管。不妨将此奏折,传给徐辉祖,再作定论吧。” 解缙眉眼微微一动,不动声色。 张紞伸出手,接过奏章,说道:“看来,皇上不准备当你的说客啊。” “哦?” 张紞展开了这一份茹瑺请皇上作说客,说服二王献上医用纱布、酒精之法的奏章,目光快速扫去,只见奏章末尾,只有四个朱砂字: 张紞顿时懵了,错愕不已。 唯有解缙,只惊讶了稍许,便舒展开眉头,坐了回去,嘴角带着一抹笑意。 方孝孺有些不满意。 什么叫商人好啊? 茹瑺抢走了解缙的茶壶,问道:“皇上到底是什么意思?” 茹瑺等人差点晕倒。 “到底是什么意思?” 解缙认真地看着茹瑺,说道:“皇上的意思,就是,商人好啊。茹大人,你仔细品,细细品。” 张紞一拍手,想了个明白,笑道:“皇上这一招妙极啊。只不过,这笔账,可就苦了户部。” 方孝孺一头雾水,看着这几个卖关子的家伙,撂不下脸去问,于是顺手牵走了那份奏章,哼着古曲便去了翰林院,将正在编书的杨士奇唤了去。 方孝孺将奏章放在桌案上,期待地看着杨士奇。 改元建文前夕,杨士奇被地方推荐为编修。 杨士奇的任务很重,不仅需要参与国本之事,还需辅助董伦等人完成《太祖实录》。后恭恭敬敬将奏章放在了桌案上,对方孝孺说道:“皇上已给出批复。” 杨士奇指了指奏章,平和地说道:“茹尚书请旨皇上做说客,皇上并没答应,而是希望兵部能够以商人的方式,来采买这批医用纱布、酒精之物。” 杨士奇继续说道:“皇上此法,有大意,为大局,也是对朝堂田争之事的一个回击。” 朱允炆只是批复了“商人好啊”四个字,就“有大意,为大局”了? 练子宁的觉悟 马恩慧看着手中拿着漆刷的朱允炆,衣襟之上,沾了不少颜料,不由皱了皱眉,这可不好洗。 朱允炆看着眼前的微缩沙盘,嘴角带着几分笑意。 整个沙盘,除了黄泥质底色外,便只有两种颜色,一种是大面积的黄色,另一种是小面积的黑色。 黑色成点,颇为分散。 马恩慧看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