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胡相到了!” 这天晌午,朱元璋难得清闲。 正在御花园独自散步,游览风景。 忽听下人来报,胡惟庸求见。 “快,请他进来!” 自从做了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的确展示出了他的办事能力。 朝廷的各项事务,都打理的井井有条。 这个凭一己之力,拉了三万多垫背的人,历史风评虽然不好,但水平的确不错。 事无巨细,深得朱元章的宠信。 慢慢的,很多日常琐碎的事务,都放手让他处理。 何况,不久之前,比较拉胯的汪广洋被贬出京城,整个中书省,胡惟庸一家独大,权势水涨船高,万人拥戴。 若能继续保持下去,倒也不失为一段君臣相和,名扬千古的佳话...... 但历史,没有如果! “那个刘伯温,还是称病在家吗?” 没一会儿,两人碰面,随便找了个凉亭叙话。 朱元璋单刀直入,目光灼灼,提出了个一直很关心的问题。 自从那次除夕夜的风波之后,刘伯温铁了心要辞官,整天待在家里,称病不朝。 而且一装到底,玩起了非暴力不合作。 细算起来,都快一年了! 但朱元璋整治人的手段,向来是灵活多变,花样百出。 你个老小子,不来上班是吧? 那好,工资也别要了! 早早的就通知户部,停了刘伯温的俸禄。 顺便一提,几百年后,有个电视剧,专门提到这件事。 把刘伯温演的那叫个惨! 停发俸禄后,立马家徒四壁,穷的都揭不开锅了...... 为了赚点钱,得和儿子上街兜售字画,当起了小商小贩,连读书人的脸都不要了。 其实,真不至于! 老朱给的俸禄再少,像这种开国功臣,逢年过节,是有些格外赏赐的。 少领几天工资,日子照样过下去。 更何况,他要真这么干了,等于让朝廷蒙羞,打朱元璋的脸! 几个意思? 咱这个皇帝当的,都让大臣吃不起饭了? 埋汰谁呢? 他要真这么干了,反倒给老朱提供了卸磨杀驴的借口,且名正言顺! 但有一说一。 刘伯温和朱元璋,确实不算亲近。 有句话说得好。 亲不亲,阶级分...... 人家刘伯温,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 曾祖父那一代,就在南宋做过官,担任翰林掌书。 到了祖父和父辈,也曾获取功名,走上科甲正途,给元朝当官。 至于他本人,更不得了。 从小聪明绝顶,什么天文地理,兵法精要,那是样样学,样样通。 不仅读书比常人快,还能过目不忘,学以致用。 至正四年,刘伯温重走父辈老路,金榜题名,成为进士。 但因为厌恶当时的官场风气,不想和群贪婪成性的虫豸们搅合在一起,曾两度入仕为官,但又回到老家,闭门读书,自得其乐。 一言以蔽之,这是个标准的士大夫阶层。 无论才华还是名气,都与他自身相配。 而朱元璋本人,以及跟他打天下的老兄弟们,那是妥妥的底层苦出身,祖上八代贫农,一群土包子! 别说考进士了,连正经读过书的都没个。 即便是历史上的李善长,算是老朱阵营里学问比较出挑的,是为数不多的高知分子。 但和人家一比,就差了不少意思。 由于出身问题,导致刘伯温看事情的角度,社交圈层,思维方式等等,和这些人有很大不同...... 从李善长到胡惟庸,乃至朱元璋,总和他玩不到一起。 潜移默化的,就渐渐疏远了。 更何况,刘伯温自性高傲,弱于交际。 不懂得什么叫和光同尘,平时独来独往,做事认死理,没少得罪同僚。 老朱对他,说不上十分讨厌,但绝对谈不上喜欢。 可谓爱恨交织,拧巴至极。 当年,朱元璋刚有了自己的势力,站稳脚跟,听闻浙东一带有四个大儒,便想招入麾下。 他们分别是,宋濂、章溢、叶琛、刘基。 前边三个倒还好说,接到录用通知书,立马就赶来了。 等到刘基,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总是躲着朱元璋的使者,避而不见。 逼急了,干脆回赠一把剑,表明了心迹。 那时节,老朱的事业正在上升期,整天拎着刀火拼,到处抢地盘,可没有三顾茅庐的雅兴。 直接挑明了—— 再不给我上班,我就给你上坟! 就这么拉扯一通,半推半就的,刘伯温还是来了。 俩人头次相见,就搞得很不愉快。 但让朱元璋惊喜的是,这老小子脾气臭了点,但的确有真才实学,满腹韬略。 如果说,李善长是他的萧何...... 那刘伯温,便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 元至正二十年,陈友谅大举进攻,顺江而下,率军杀向应天,想一劳永逸,斩草除根。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强敌来犯,朱元璋手下的幕僚人心惶惶,手足无措。 一半要投降,一半要分行李散伙。 大难临头各自飞,你回你的流沙河,我回我的高老庄。 危难之际,居然是刘伯温挺身而出,奋臂高呼—— “主降及奔者,可斩也!” 闻言,朱元璋虎躯一震,激动万分。 这个整天端着架子,弱不禁风的读书人,竟有如此骨气? “先生,大敌当前,不知有何取胜良策!” 关键是,刘伯温真就不是个练嘴的,思路清晰,立即给出了可行方案。 “敌军远来,人马疲敝,必急于速战!” “我们以逸待劳,可利用地形优势,布下疑阵,诱敌深入......” 结局,就如同料想中一般,那场龙湾之战,朱元璋斩获颇多,争取到了发展时间。 从此,朱元璋对这个读书人刮目相看,引为智囊。 一方面,欣赏他的智谋多变,胸怀韬略,是个不可多得的辅弼贤良。 另一方面,又忌惮他过于聪明,处处防备! 再说了,老朱自己没啥文化,在人家面前,难免有些自卑。 总想找个机会,敲打敲打! 洪武三年,封赏群臣时,朱元璋在圣旨里,专门把俩人当初的不愉快,当众提了出来。 心眼小的,和针鼻儿有一拼...... “陛下,从年初开始,诚意伯一直在家疗养。” “只不过,最近他好像真病了!” 这边,皇帝发问在前,胡惟庸赶忙把了解到的情况说了说。喜欢大明:我,李善长,辞官不干了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大明:我,李善长,辞官不干了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