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学士才堪经纬,素有贤名......” “朕决定,就由你来担任本次科举的主考官吧!” “开科取仕,乃国之基石,你务必要全力以赴,实心用事,多为大明选些可用之才!” 打消了淮西派的妄想,朱元璋立马做出了决断。 仅凭三言两语,就定下了主考官的人选。 不知是早有预谋,还是临时起意。 随着他的话音落下,众人的目光迅速游离,很快锁定在一道两鬓斑白,面容苍老的身影上。 那人正是当朝翰林院学士,宋濂! 说起主考官必备的几项条件,他几乎完全符合,无可挑剔。 论人品,宋濂是德高望重的长者,温良敦厚,平时只埋埋头钻研学问,从不参与是非。 论威望,他声名在外,早年四处传道授业,桃李遍天下,与叶琛、章溢、刘伯温三人,并称为浙东四先生...... 说是当世大儒,文坛领袖都不为过! 论学识,他精通儒家经典,烂熟于心,乃是朱元璋钦定的五经博士,专门为太子朱标和一众皇子讲学。 同时,还负责《元史》的编纂,可见功力深厚。 论资历,更不用说了! 满朝上下,文武群臣,很难找出比他年纪大的。 何况,宋濂为人谦和守礼,老成持重,平时不温不火,和谁都能处得来。 出身浙东一派,但和同僚们只有私下交情,从不搞拉帮结派,结党营私那一套。 这也是朱元璋放心大胆,敢把主考官交给他的原因...... “老臣宋濂,多谢陛下信任!” “必当不辱使命,将本次科考办得红红火火,广招天下贤才,为大明之兴盛,添砖加瓦!” 伴随考官人选落定,朱元璋宣布退朝。 虽说未能如愿,但胡惟庸及麾下淮西派的官员,都没有当面表现出来。 首先,人贵有自知之明。 论才学名望,他们与宋濂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 而且,命令是朱元璋下的,金口一开,已成定局,无可争议。 再说了,宋濂虽称不上两袖清风,清贫乐道,但以他的为人,应该不会为了主考官的职位,跑去给皇帝送礼吧? 于情于理,都怨不到人家头上。 又何必找他的麻烦呢? 倒是刘伯温面色愁苦,下朝之后,一直眉头紧锁,闷闷不乐。 连关系不错的同僚向他打招呼,都草草应付。 原因嘛,还是那件事...... 刚刚在奉天殿上,朱元璋将目光转向他的时候,他也正看向朱元璋。 两人相顾无言,却都从彼此的表情中看出了什么。 刘伯温敏锐的察觉到,皇帝对他的不满,正日益加重,随时都有可能爆发! 上次要封他做左都御史,其用意昭然若揭。 接了这个官职,就身不由己,要和胡惟庸拼个你死我活,没有回转的余地。 到头来,也免不了卸磨杀驴,兔死狗烹的结局...... 刘伯温谋略超群,举世无双,怎么会看不出这点权谋伎俩,自己往火坑里跳呢! 论智商,脑容量至少比朱元璋多两斤! 可惜,虽然他什么都想的一清二楚,但只能被动防守,无法做出有效的改变。 现如今,在朱元璋眼里,不愿被当枪使,也能成为过错。 日子是越来越不好混了! 想到这些烦心事,刘伯温深感无奈。 自己的老对头李善长,早有先见之明,上表请辞,落得个无官一身轻,回老家逍遥快活了。 而自己,却被扣在京城,担惊受怕,朝不保夕。 “善长兄......” “原来,你才是天下第一聪明人啊!” “我不急也!” 走出宫门时,刘伯温仰天长叹,有感而发。 ...... 回到定远。 这天,县衙贴出了新的榜文。 没多久,一名本地学子刚好从此路过,便凑上去看了看。 瞬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瞪大了眼睛,口中喃喃自语道。 “天呐,这不是真的吧?” “大明创立至今,终于要开科取士,选拔人才了吗?” “我还以为,以后不会有科举了呢......” “不行,我得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同窗们,让他们一起参加。” “到时候,进京赶考,也有个伴儿!” 言及至此,这名学子顾不上许多,立马赶奔所在书院。 由于太过兴奋,走出去老远,口中依然振振有词。 “太好了!”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这下,我终于可以施展生平所学,迎来出头之日了!” 此时,张贴榜文的公人还未离开。 看着那名学子开怀大笑,欣喜若狂的模样,不由得腹诽了一番。 “哼,瞎叫唤什么?” “不知道的,还以为你考上了!” “大惊小怪!” 不过,话虽如此。 这个年代,大凡寒门学子,想要摆脱现状,成为人人羡慕的存在,一朝鲤鱼跃龙门......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科举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甚至,是穷人翻身的唯一途径! 无数人寒窗苦读,白首穷经,目的就是为了凭借胸中才学,以及一篇道德文章,谋求个晋身之路! 有些运气不济,回回落榜的,考了几十年,依然坚持不懈。 毕竟,机会再小,也总比没有强啊...... 所以,消息一经传出,立马轰动全城,尽人皆知! 热闹程度,不亚于《三国演义》出续集了。 那些莘莘学子,苦等多年,盼望的就是这一天! 确认了消息,立马全力以赴,一路连跑带颠,回家温习功课去了! 只是,科举的到来,让李芳有些焦头烂额。 身为县令,他现在满脑子都在想如何发展定远的经济,带着百姓过好日子。 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根本没心思管别的。 但众所周知,历来科举的第一关,被称为县试。 本地生员的考题,要由他来拍板定调,并且责无旁贷,不可能置身事外。 但这样一来,未免要分身乏术,凭空增加负担。 就在他困坐愁城,百思不得其解之际,混沌的脑海中忽然灵光一闪,想到了出路! “对啊!,为何不回去问问老爹?” “他老人家见多识广,肯定能帮我出个主意的!” “就这么定了!” 转眼之间,心里的烦恼少了大半......喜欢大明:我,李善长,辞官不干了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大明:我,李善长,辞官不干了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