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考官一词,顾名思义。 简单的说,就是皇帝委派的科举负责人。 主要责任有,给考生们出题,考完审阅卷纸,再根据考生的成绩排定名次,最后向皇帝汇报。 虽然只是个临时官职,但人选一定不能马虎。 首先,必须品行端正,作风良好。 这一点,直接把那些唯利是图,蝇营狗苟的货色给排除在外了。 其次,就是要学问扎实,博古通今。 毕竟是为朝廷选定人才,主考官的出题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进士科的含金量。 最后,还要具备深厚的资历,在文坛德高望重。 能到京城来考试的学子,都是经过层层筛选,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主。 个个傲气凌人,眼高于顶。 作为主考官,若不是名声在外,他们怎肯服气? 要是被人家当面说出,你算老几,凭什么出题考我们,那乐子就大了! 基于以上考虑,朱元璋有些为难。 放眼望去,殿内的文官不下数十人,皆是舞文弄墨,胸怀锦绣文章的儒士。 三个条件,满足其中一项的,并不少。 能满足其中两项的,寥寥无几。 而三个条件全部达标的,一时半会儿,还真找不出来。 所以,才问出了那句,该以何人为宜? 此话一出,下面的文官便开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目光闪烁间,都在打量别人。 表面谦辞推让,但内心跃跃欲试。 毕竟,科举选出来的,是大明的栋梁之才,砥柱中流。 谁能当上主考官,就意味着对那些考生有提拔之恩,自然而然的奠定了感情基础。 掌握了这么多的人脉关系,以后在朝堂上,还不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以后有什么事,也能伸出援手。 更何况,这是大明第一次科举,主考官的名字,是要被写进史册的...... 可谓一举两得,名利双收! 如此炙手可热的职位,谁能不眼红呢? “怎么了,都不说话?” 见半天没人言语,官员们都在下面开小会,朱元璋脸色愈发难看。 “科举乃当朝大事,诸位赶快议定几个人选。” “实在不行,毛遂自荐也可以!” 这句话,多少有点玩笑了。 眼下,所有人都盯着主考官的位置,生怕被别人抢先了。 真要腆着老脸,大言不惭,搞出我选我自己的操作,可能会迅速成为众矢之的,当场让口水喷死! “启禀陛下!” “臣等几人,有话要说......” 在朱元璋期许的目光中,很快有人出班陈奏。 但他们推举的人选,大抵上和淮西一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属于焦不离孟,孟不离焦了。 甚至,不乏举荐胡惟庸做主考官的,说得冠冕堂皇,大义凛然。 这种扯淡的论调,差点给朱元璋气笑了。 如今,随着胡惟庸登临丞相之位,淮西派如日中天,风头正盛。 长此以往,恐怕会有独霸朝堂的趋势! 若是再将本次主考官的人选,定为胡惟庸或他的那些亲信爪牙,则势必会借机拉拢那些考生学子,让大明的新鲜血液,为己所用。 到时候,淮西派的实力进一步增强,羽翼逐渐丰满,他们就更加无法无天,肆无忌惮了。 不管从哪个方面考量,朱元璋绝不会让这些人如愿的....... 至此,朱元璋神情冷漠,目光不善的看向了胡惟庸,心中念念有词。 咋的? 你是嫌官太小了,想要一步登天呐! 再让你继续拉帮结派,把朝堂上下都变成自己人,是不是连咱也不放在眼里了? 哼!真是痴人说梦,不知所谓! 腹诽了几句,朱元璋挪开视线,无意之中,落到了一言不发的刘伯温身上。 这老家伙...... 平心而论,学问肯定是有的,而且才高八斗。 把学富五车当做人生顶点的话,他至少掌握了四车半。 智谋方面,也有着不输给三国时期的诸葛卧龙的水平,堪称孔明再世。 而且,刘伯温名声在外,号‘青田先生’,那些即将赴京赶考的学子中,有不少是他的崇拜者...... 如果作为本次科举的主考官人选,倒也合适。 但这个念头,仅仅一闪而过,就被朱元璋给否定了。 刘伯温哪里都好,只是过于惜命,时刻谋划着明哲保身,国家大事,他是能不管就不管。 整天装聋作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老朱还记得,前些日子,为了朝中势力,私底下找到了刘伯温,要封他为督察院左都御史。 其目的,就是让他站出来,带头冲锋,和胡惟庸分庭抗礼。 可惜,这老家伙太过聪明,仿佛看出了端倪! 愣是一个头磕在地上,苦苦推辞了半天,说自己年老力弱,不能胜任,请陛下另选贤能...... 最后,迫不得已,只得收回成命!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件事,如同埋下了一根刺,令朱元璋老大不爽。 他心目中理想的臣子,必须能在关键时刻能派上用场,忠心耿耿,绝不藏私的忠正贤良。 需要的话,甘愿牺牲自我,赴汤蹈火,也无怨无悔! 而刘伯温,显然不是! 升官明明是好事,他居然敢一口回绝,太不给咱面子了! 老刘啊,咱不过是想把你武装起来,去和胡惟庸打擂台,别让淮西派的势力继续扩大。 这种合作共赢的好事,你怎么就不明白咱的用心良苦呢? 作为顶级谋臣,你怎么可以只考虑自身安危,遇事就躲,整天琢磨着远离朝堂,回家养老呢? 不行! 咱需要你! 大明的江山需要你! 现在命令你,必须支棱起来! “陛下,关于主考官的人选,您考虑的如何了?” 就在朱元璋神游天外之际,众臣见他久不开口,还以为是内心拿不定主意,故而出言相问。 “哦,这个啊......” 朱元璋揉了揉眉心,把目光对准了那几个出言举荐的淮西派官员。 “左丞相胡惟庸总览朝政,日理万机,事务繁重......” 朕理当宽厚仁慈,体恤臣下,怎么能继续施压,让他在科举的事情上浪费心血呢?” 这番话,直接断送了他们的念想。 连胡惟庸都无法担当主考官,淮西派的其他官员,更没戏了。喜欢大明:我,李善长,辞官不干了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大明:我,李善长,辞官不干了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