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令朕失望。” “他成功了。” “两个月灭一国,除了武安君,谁能办到?诸位可畅所欲言。” 祖龙洪亮的声音在殿内回响。 此言一出,原本主张赵迟撤军的王绾及多位后勤官员再也压抑不住内心的忐忑。 齐国的覆灭不仅证明了赵迟的战略眼光,也让那些极力反对的人哑口无言,更让那些想借机打压赵迟的人找不到理由。 若无赵迟,大秦绝不可能如此迅速地完成统一,也不可能取得这般辉煌的战绩。 显然,世上除了祖龙,再无人能与赵迟齐名。 “大秦有武安君,实为福气。” “我等钦佩至极。” “齐灭之后,天下归一,大王功盖古今。” “我等心悦诚服。” 满朝文武皆向祖龙祝贺。 千古一统 齐国沦陷,天下归于一统。 祖龙开创前所未有的基业,众臣亦为此千秋伟业的缔造者,必当留名青史。 “齐国既亡,几乎未损一兵一卒。” “寡人终成不世之功。” “天下自此一统。” “寡人遂先祖遗志。” 祖龙立于龙椅前,满心欢喜地向群臣宣告。 一统天下,千古一帝,他终于达成心愿。 这一路,他的儿子功不可没。 日后父子相认,天下震撼。 这也意味着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史册中,无论千年还是万载,他们的威名都将流传后世。 “臣等恭贺大王。” 此刻,满朝文武除了祝贺,别无他话。 当然,齐国**的消息渐趋平静后,所有大臣都洋溢着兴奋与喜悦。 大秦一统之势已开,他们也因此建立不朽功勋,成为千古一统的参与者。 …… “相邦,你还有何话说?” 祖龙目光锐利,带着几分玩味打量着王绾。 近段时间,王绾一直以国库空虚、粮草匮乏为由,试图劝说赵迟退兵。 表面看来是粮草问题,实际上王绾另有打算。 赵迟屡次为秦帝国立下灭国之功,声望甚至超过王绾。 若能让赵迟无功而返,他或许能借此提高自身地位。 朝堂之上,无一人是平庸之辈,而王绾更是深思熟虑。 如今赵迟灭齐之举,狠狠挫败了王绾。 “大王英明,臣实在难以企及。” “武安君胆识与才智堪称天下第一,本官深感钦佩。” 王绾躬身施礼,语气诚挚。 “呵呵。” 祖龙轻笑一声,目光落在王绾身上。 随后,他面向群臣道:“寡人最厌烦朝中争权夺利及同僚间的内斗,希望诸位莫负所望。” 此言一出,王绾心中微震,明白祖龙所指为何。 “如今武安君灭齐,大局已定。” 祖龙续道,“齐国久未生事,将士无需再忧粮草,相邦也无须调配粮草往齐地。” 叮嘱完毕后,祖龙语调转肃:“齐亡天下安,诸卿功不可没,然非庆功之时。 治世比开疆更艰。 寡人盼诸卿合力,稳固此土,成就真正太平。” 祖龙环视群臣,声音威严:“治国方略由相邦拟定,呈章台宫供寡人审议。” “臣遵旨。” 王绾迅速回应。 “另,” 祖龙继续说,“传令武安君,办完齐楚事务即刻回咸阳述职。” 此刻,祖龙内心波澜起伏。 这一天他等待已久。 赵迟归咸阳之日,便是父子相认之时,届时无人能阻。 “诸位还有事否?” 祖龙环顾四周,“若无事,退朝吧。” 祖龙挥袖欲离时,文官列队上前。 虽无显赫权势,却因受敬重而缓缓起身者是长公子扶苏的老师淳于越。 多年置身朝政外,专注礼法规矩的他开口:“臣有奏请。” 淳于越站起,高声道:“齐楚既亡,大秦一统。 大王功盖千古,远超历代君主。” “为保大秦万世基业,臣斗胆建言。” “大王当以礼法治国,以仁义安邦,方得天下太平。” “自古传承最重要。” “大王登基以来,宫中未立王后,后宫无主多年,未定储君,此有违祖制。” “昔日天下未定,大王心系苍生,应以社稷为重,统御四海。” “今四海已平,治国关键在于礼法。” “大王乃天下表率。” “后宫不安,则大秦难安。” “朝局无储,则大秦难固。” “臣恳请大王在天下安定时,早立储君,安定民心,奠定万世基业。” 淳于越直言不讳,句句紧扣礼法祖制。 祖龙听完淳于越的话后,眉间微蹙,待其说完,唇角泛起浅笑。 “淳于大人见解独到。” “往昔天下纷争不断,不立储君是为了顾全大局。 如今四海归一,大秦无外患侵扰,设立储君协助理政势在必行。” 淳于越话音刚落,王绾即刻起身附和:“大人所言甚是。” 其余文官随之响应:“赞同淳于大人的见解。”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臣等一致拥护。” 众人齐声附和,但少数人保持沉默,静观其变。 “立储之事确需尽快商议。” “一统之日,便是陛下确定储君之时。 然储君之位,并非如你们所愿。” 蒙毅与韩非相视一笑,虽表露期待,内心却更复杂。 昔日陛下曾言,天下一统时便是与长公子赵迟相认之际,届时将追尊赵迟之母为王后,赵迟亦将成为嫡长公子,陛下自当顺势立赵迟为储君。 “陛下。” “归来之日,便是您认祖归宗之时,大秦终究是您的天下。” 韩非心中激动。 待朝堂欢呼渐息,祖龙仍平静凝视众人。 直至完全安静,祖龙缓缓开口:“寡人亦该认真考量立储之事了。” 此言一出,淳于越眼中闪过欣喜。 大王终同意立储了。 淳于越再次进言:“臣斗胆禀报陛下,公子扶苏仁厚贤德,身为长子,在礼制与能力上皆宜为储君。 臣恳请陛下立扶苏为储君。” “稳定根基,制定国策。 后宫之首,应由郑夫人担当。” “如此,可保大秦长久太平。” 淳于越高声奏报,扶苏一派随声呼应:“臣赞同。” “公子扶苏身为长子,是我大秦嫡长公子,依礼制当立为储君,方可服众。” 众多支持者相继附和,甚至有宗族成员表态支持。 身为长公子,扶苏备受宗室与权贵推崇,支持者人数最多。 “陛下。” “臣不敢苟同。” “储君之位,虽按年龄排序,但我国以贤德优先。 胡亥公子与陛下最为相似,聪慧睿智,若立他为储君,必能安定局势。” 李思听毕起身进谏:“廷尉所言极是。 胡亥公子聪颖好学,稍加教导定有作为。 臣附议立胡亥为储君。” 一时之间,支持胡亥的大臣纷纷附和,表面上支持扶苏与胡亥的官员各占半数,连部分武将亦表明支持胡亥。 祖龙冷眼审视群臣,内心暗自发笑:“未曾料到,关键时刻百官竟如此踊跃表态。 若非赵迟之事,或许我对扶苏会有更高期待。 扶苏虽平日表现不佳,但相比诸子,确属聪慧。 可惜历史证明,我寄予的厚望终究落空,即便年迈,也未能立他为太子,终致胡亥登基,秦二世而亡。” 世人常感叹,若扶苏登基,即便推行仁政,又有蒙氏家族及宗族贵胄的支持,局势或许会更加稳固,大秦帝国运或许能延续更久。 秦二世而亡,胡亥难辞其咎。 然而这不过是史书上的记载。 如今有了赵迟。 赵迟为大秦屡建奇功,五国之君尽为其所灭,此等功勋堪称空前绝后。 寻常君主或许早已心生戒备。 但对祖龙而言,即便赵迟并非自己亲生,也不会因其功高而加害。 否则,他如何能被称为千古一帝? 得知赵迟实为亲子后,祖龙愈发欣喜。 宫中诸子与赵迟相比,实难望其项背。 “王绾助扶苏,李思扶胡亥。” “孟西白族拥扶苏,御史大夫支持胡亥……” 祖龙扫视两派官员,心中已有所记。 或许在未来统一、追尊王后、册立太子之时,这些人必将受到清算。 一统天下、尊谥王后、册立储君时,必定有人反对,他们会以礼法祖制对抗祖龙。 二十年前,他已历过一次。 二十年后,他决不允许重蹈覆辙。 “够了!” 面对朝堂纷扰,祖龙厉声喝止。 “大王息怒。” 祖龙一声断喝,朝堂瞬时安静,群臣无不战战兢兢地看着他。 “王后之位、太子之位,均由寡人裁定。” “何时轮到你们置喙?” “寡人想立谁,还需征求你们意见?” 祖龙怒气冲冲地质问群臣。 “臣等不敢。” 满朝官员闻言,皆显惊惧。 “储君人选,寡人已有定论。” “不论选定何人,诸卿只需尽忠辅佐。 若有胆敢对储君不敬者,休怪寡人无情。” “此外,后宫之主的人选也已确定。” “待武安君自齐返朝,诸将齐聚,自然揭晓。” 祖龙语气冰冷,不容置疑。 “臣等明白。” 满朝官员低头回应,神色不安。 支持扶苏与胡亥的臣子对祖龙的决定各怀忧虑。 祖龙虽已定下储君人选,却无人知晓具体人选为何。 昔日赵高权势鼎盛时,或许还能窥探一二,如今他不过一介宦官,毫无影响力。 “退朝。” 祖龙环顾众臣,随后拂袖离去。 文武官员俯身相送,直至祖龙身影消失,才各自散去,似有意商议储君之选。 “李思,我仍是对你评价过高。” “如此急切便卷入党争之中。” 韩非走近李思,话语中带着嘲弄。 齐地。 “君上。” “齐国大军尽归掌控,十万守军已撤离诸城。 田平麾下主力约十万,臣与桓漪上将军已将其编入我秦军各营。” 屠睢向赵迟汇报齐军情况。 “做得好。” “相较之前收纳的降卒,齐军更易整顿,因其君主已然投降。” 赵迟微微颔首。 “还有件事禀报。” “半月前,齐王一行已被送往雍城。” 屠睢再次躬身禀告。 “雍城……” “那是我的封地。”喜欢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