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齐王不敢久留,群臣也无人敢多言,只能默默目送章邯离开。 齐国境内,秦军营中,诸将聚集。 赵迟居于首位,神情冷峻而威严,连桓漪这样的将领都仿佛见到大王亲临。 这般气魄,果然一脉相承。 “君上。” 章邯笑着回禀:“您的叮嘱已送达齐王处,不过他是否愿降,尚未可知。 但我在朝堂上观察到,齐国上下似乎已无斗志,齐王亦然。” 赵迟点头,转向桓漪问道:“桓将军,我军粮草还能支撑多久?” 桓漪答道:“回武安君,大王再次调拨粮草,若节省使用,足够支撑两月以上。” “两月。” 赵迟沉思片刻,“只要逼迫齐国屈服,便能得到他们的粮草。 这些年,齐国未曾经历战乱,粮草充足,足可解决我军后顾之忧。” “武安君,您觉得齐王真的会投降吗?” 桓漪仍存疑虑。 “会的。” 赵迟语气坚定,环视众将,“如今中原大地,唯独齐国未被攻破,我军压境,齐国孤立无援,全国皆在我军包围中。 齐王非明主,我敢断言,他会投降。” “末将深信君上所言。” “齐国会屈服。” 屠睢高声附和。 “接下来,只需等待佳音。” “我给他十日期限,如今仅剩六日。” 赵迟微笑,毫无忧虑。 岁月流逝,对齐国而言,这短暂的十日格外难熬。 然而,除了投降或孤注一掷,他们别无选择。 第十日,墨城城门大开,一队队齐军缓缓走出。 齐国上将军田平,继田忌之后,率众来到阵前。 对面,秦军严阵以待,气势如山。 赵迟立于战车,俯瞰四方;田平持剑,率众将稳步向前。 几日来,齐王不堪重负,决定投降。 田平接过旨意后,立即开城,率十万守军出降。 “败将田平遵王命,率部归降大秦武安君。” 田平跪地献剑,赵迟下车扶起他,并承诺不滥杀无辜。 “上将之剑不可轻取。 本君接受齐国投降,保证对齐民一视同仁。” 齐将闻言安心,齐声叩谢。 田平请求赵迟前往临淄受降。 “桓漪、屠睢听令,受降之师不可懈怠。” 二人领命离去。 赵迟的计策再次见效。 下一章:大秦,一统河山。 齐都,临淄。 齐王袒露胸膛,手握长剑与王印,口中含玉,身后文武百官垂首随行。 此刻,中原仅存的齐国即将归附。 赵迟昂然挺立,威震八方的气息自他周身散发,令人望而生畏。 齐王缓步走近赵迟,递上玉璧,赵迟将其放入李青捧着的锦盒,又接过玉玺。 “多谢秦王及武安君的大恩。” “齐国得以存续。” “今日。” “齐王田建携文武百官、四十万甲士及千万百姓,向大秦俯首称臣。” “烦请武安君代秦王受降。” “为了齐地万民,也为天下安宁。” 齐王田建跪下,满心悲怆道:“恳请武安君纳降齐国。” 随后,齐国群臣相继跪拜,齐声高呼:“恳请武安君纳降齐国。” 众人皆感悲凉,难以释怀。 “本将奉秦王之命,接受齐国归附。” “自此,天下再无齐国,唯余秦之一域。” “本将履行承诺,免于屠戮,广布仁义,赐齐王宗族一世荣华,文武百官各有所得。” 赵迟接过田建的王剑,沉声道:“田建铭记秦王与武安君的恩德。” 齐王田建长叹一声:“齐国,算是完了。” 赵迟心中一松,灭楚不过数月,大军已踏入齐土。 此役给赵迟带来巨大压力,也让秦王祖龙倍感沉重。 连年的战火耗尽了秦帝国府库,若非国力雄厚,恐早已陷入穷兵黩武的境地。 “齐国田氏。” “终究未能成为正统的齐氏。” 追忆往昔,他们也是通过臣子夺位,从姜太公的后裔手中夺得王权。 看着神情落寞的田建,赵迟暗自发笑。 田氏篡齐在史册中亦有记载。 这场篡位非一日之功,而是历经数代努力,终成大业,窃据齐国大权。 他们让齐人只认田氏,不再承认姜姓王室。 “都起来吧。” 赵迟回过神来,对田建及齐国文武官员说道。 “多谢武安君。” 众人惶恐回应。 “武安君,投降之后,我还能留在临淄吗?” 田建忐忑问道。 “齐王莫要取笑。” 赵迟轻笑一声,“若你还留在临淄,秦又怎能掌控全齐?” 这些齐人表面上虽未表露抗拒,私下里却各有想法。 有人仍不甘心,让田建滞留齐地岂非增加秦帝国负担? 听到赵迟的话,田建显得有些沮丧。 “齐王不必忧虑。” 赵迟说道,“归顺秦帝国不仅免去了战火之苦,更是莫大的功劳,大王绝不会亏待于你。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已奏请大王,定会赐你封地,让你安享富足生活,无人敢对你有所冒犯。” 赵迟笑着补充:“这与咸阳囚禁的诸侯截然不同。” “如此甚好。” 田建松了口气,“多谢武安君。” 田建明白,那些被秦帝国扣押的诸侯皆困于咸阳,严密监视,稍有异动便性命堪忧。 他们的行动完全受制于秦,毫无自由可言。 相较之下,赵迟承诺他将获封地度过余生,这令田建稍感安慰。 毕竟与那些落败的诸侯相比,他已经算是幸运。 面对强秦,田建本无力抵抗,能保全全族已是最好结局。 “无需多礼。” 赵迟笑着回应,“这是你应得的。” 田建交出了齐国的户籍簿、兵册、地图等重要文件,赵迟点头接受,并以真气点向田建要害,动作迅捷隐秘。 众官退让,田建领路前行。 途中,赵迟悄然出手,一指封穴,随即恢复如常。 田建只觉一阵不适,旋即好转,浑然未觉赵迟的真气正侵入其身。 此计精妙,待田建到封地病逝或途中亡故,都不会有人怀疑赵迟。 此时齐国初降,若贸然杀戮齐王,恐影响其他降臣之心。 赵迟将此事秘密操作,待田建寿终封地,亦不会有人追究。 齐国既降,赵迟快速掌控全局,中原得以统一。 半月后,咸阳朝廷。 王绾奏请召回赵迟,以防军费耗尽。 群臣附和,赵迟应允。 齐国降服,天下归一。 关中粮草已调拨到位,蜀地粮草亦已准备妥当,后续补给中断。 若再征税,恐逼民反叛,恳请大王裁定。 刚平楚国,士气虽盛,但多年征战近八载,若非国力雄厚,何以支撑百万大军? “请大王速召武安君回朝,秦帝国不可再拖延!” 多位大臣谏言,尽显无奈。 粮草与国库始终是文武间的焦点。 祖龙阅罢奏疏,眉头深锁,却无破解之策。 秦帝国每战必胜,决定之事从不回头。 灭楚耗资巨大,吞并楚国更代价高昂。 赵迟攻齐虽显急躁,但祖龙既信他,便不再多言。 “够了。” 祖龙环顾群臣,冷声喝止,众议立止。 "寡人既已赐武安君三月期限,便是三月,多一日不可,少一日不成。” 眼下距寡人所定之期尚余十余日,诸位毋须过虑。 王绾等欲再进言,然触见祖龙锐利目光,遂默然不语。 "诸卿。” "或许以为赵迟灭楚后急攻齐国,似显冒进,实则非穷兵黩武。 每回他皆为秦建功,何故欲冒险伐齐?" 终究,其志唯助秦速取齐国,达成一统。 "赵迟所为皆为秦帝国,亦是其个人心愿。” "这三月时光,乃寡人专为其争取。” "寡人信他。” 祖龙徐徐起立,语调沉稳,饱含对赵迟的坚定信任。 …… 即便廷臣间存异议,亦只能待时限过后再论。 此时, "报!" 殿外忽传急喊。 此声令祖龙与众臣立时警觉,齐望殿门。 辛胜捧军报疾入,喜道:"大王,此系自齐国递来的飞鸽书信,出武安君手笔。” "速宣读。” 祖龙凝视辛胜,眸中满是希冀。 辛胜不敢怠慢,即展军报,众人目光聚于小小卷轴。 "臣赵迟领军北伐,明攻齐国,助秦吞其地,以图一统;暗示强威,意在震慑齐国,促其自降。” "臣率军破齐边关,布强阵,令齐上下惊惧。” "今。” "臣仅耗两月。” "终使齐君臣俯首,齐王田建携百官投诚,数十万齐军亦归降。” "至此,齐国**,中原安定,大秦统揽天下。” "臣赵迟叩谢恩典。” 辛胜满脸震惊,高声读毕。 此言出口,满朝文武尽皆瞠目。 无论武将文臣,皆未料赵迟能以如此速度覆灭一国。 区区两月,他竟真凭威势制伏齐国。 虽有秦盛势助力,更多赖他对局势的精准判断。 赵迟能在诸多质疑中获此功绩,殊为不易。 而祖龙敢信赵迟,顶压全力支持,足见其卓绝胆识。 此刻, 先前催促班师的官员皆哑然失声。 两月灭一国,且是屹立八百余年的强国,除赵迟外无人可成此事。 闻捷报,朝堂瞬时寂然。 "这小子果然不负我望。” "两月平一国,凭大秦军威降齐,自古至今,除了寡人之子祖龙,又有谁能?" "哈哈,未负我对你的信赖。” "这一战,打得精彩绝伦。” 祖龙内心深处亦被赵迟的成果深深折服。 祖龙顶着众议,坚持让赵迟出征,不仅是对其果敢的认可,更是对儿子深深的信赖。 当下, 他的儿子没有辜负期望。 完全兑现了这份信任。 齐国灭亡。 六国尽破,天下归一,大秦掌控九州。 回过神来的祖龙,骄傲地环顾群臣,大声说道:“诸位爱卿,这就是朕的武安君,朕最倚重的武安君。”喜欢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