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心性、手段、能力、智慧以及那股不服输的精神令人敬佩。 另外,抛开他对胡大老爷的隐隐戒备,朱元璋实际上对他相当宽容。 胡大老爷可以在宫中自由出入; 与朱元璋交谈时就像老朋友一样随意; 还能在朱标面前以长辈的身份认真对待。 能享受**厚禄,还能在家与佳人相伴; 也能在惹出诸多争议后依旧保持洒脱…… 这些殊荣,皆由朱元璋特批。 人心都是肉做的! 若朱元璋寿终正寝,胡大老爷定会庆幸躲过一劫,同时欢喜日子安稳下来。 然而此刻见朱元璋因操劳过度显出疲态,胡大老爷心中顿生不满。 朱元璋这才回过神来。 他挥退了慌乱如鹌鹑的内侍和宫女,只留宋利在旁。 朱元璋走出御案后,拉过胡大老爷一同坐下,苦笑说道: “唉,现在还能这样跟我说话的,恐怕只有惟庸你了。 ” “标儿、宋利甚至皇后都劝过我,可我……” 朱元璋说到这里便停住,凝视殿门。 胡大老爷不知该如何开口,显然皇帝这是自陷迷惘。 哦,对了,他还废了丞相! 没了丞相,所有事务便全压在他身上。 累吗? 当然累! 本就繁重的政务已让他不堪重负,如今又揽下丞相职责,疲惫理所当然。 但他不能诉苦! 更不能抱怨! 在朱元璋朴实的理念中,既然废除了丞相制度,就绝不能让任何人有理由指责。 否则,他之前的决定岂不成笑话? 因此,即便朱元璋早已疲惫不堪,仍强撑着前行。 不仅自己坚持,还带着胖儿子一同努力。 然后……就这样累成了现在这样! 胡大老爷刚才说的话和他家胖儿子的抱怨,朱元璋都听进去了。 实际上,他坚持到现在也快撑不住了。 少了两位丞相的帮助,确实很辛苦。 但朱元璋这个人这辈子最看重的就是面子,强硬是他一贯的风格。 他能轻易低头认输吗? 于是,沉默了一会儿后,朱元璋转向讨论“正事”。 “惟庸,这次官员招考你办得不错!” “尤其是这次六部和百姓中无人不说考试公平。 ” “最难能可贵的是,选出来的人来了就能干活,不是那种只会读书的书呆子。 ” “这一点很好。 ” “你觉得这事以后还能不能多搞几次?” 胡大老爷见朱元璋根本不提自己差点过劳死的事情,心中暗叹。 不过,他今天确实做得有点过了,再继续可能会显得不知轻重。 所以,他顺着朱元璋的话往下说。 “如果要将此事作为常例,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 ” “首先,陛下得确定谁能参加这个考试。 ” “要是只有有功名的人能报考,那什么样的功名算数?” “要是所有人都能报考,那岂不是跟科举冲突了?” “毕竟有了这样一个考完就能授官的考试,很多人可能就不去科举了。 ” “这对朝廷来说,可不只是多一场考试那么简单。 ” 朱元璋听完默默点头。 没错,考试远不止是考试。 这件事归根结底就是在突然间开辟了一个“上升通道”。 这对某些官员和士林中的人可是不太好了。 科举制度已有千年规矩,本已稳固。 突然出现新式上升通道,让这些旧势力难以接受。 朱元璋询问时,胡大人并未直接提出建议,而是先强调其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此次招聘未考虑六部平衡及品级差异。 无论是八品还是九品,都采用相同考试与流程。 这种做法显然不太合适,需进一步商讨。 ” “未来若再次举办类似考试,应明确职位数量及品级安排。 各部是否统一考试,或自行组织,都需要慎重考量。 ” 朱元璋点头表示理解。 胡大人的提问并非小事,涉及敏感的品级分配。 同一考试,不同品级结果,这不符合常理。 胡大人见朱元璋未作回应,便先行告退。 刚从谨身殿出来,就被一个小太监拦住,说是马皇后召见。 胡惟庸边往坤宁宫走,边心中疑惑,不知皇后找自己有何事。 朱元璋虽常说后宫不得干政,但马皇后已多次插手朝政,不过多是为朱元璋化解矛盾,安抚大臣。 她就像大明开国时期的定海神针,绝不会无事召见。 到了坤宁宫,行礼寒暄后,马皇后直接道出目的:“惟庸,这次找你,还是为了重八。 ” “你刚也见着他了,看他那样子,我真的很担心他撑不住。 ” “他性子倔强,现在还在硬撑,还带着标儿一起。 ” “我们看着他们父子俩着急呢!”胡惟庸略显惆怅地对马皇后说道,“皇后,咱们认识这么多年,我也就不跟你绕弯子了。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这事本来我就因为这个跟陛下争执过一次。 ”胡惟庸接着说,“你也知道他的脾气,只要他认定的事,绝不会轻易改变。 ” “在他心里,退一步就是丢脸,没面子。 这么多年他一直要强,现在年纪大了,反而更固执了。 ” “我真的劝不动他。 ”胡惟庸叹道。 听到这里,马皇后也深感无奈。 “胡大人说得对。 我自己也知道我那个丈夫是什么样的脾气。 ” 她太了解他了! 而且有些话她虽没明说,但心里却清楚得很。 朱元璋现在这种倔强,实际上是为了废除丞相制度。 他在朝堂上跟百官较劲,也在跟自己较劲。 这样僵持下去,两人都会累垮的。 不过胡惟庸说的确实是事实。 经过一番思考,马皇后犹豫地开口:“惟庸啊,我们明白重八在想什么,他不过是死撑罢了。 ” “毕竟丞相制度是他拼尽全力废掉的,他那么在乎面子,怎么可能现在妥协呢?” “但我们也不能就这么看着不管啊。 ” “再这样下去,他和标儿恐怕都要被拖垮了!” “所以,你能不能想想办法?” “既要保全他们的面子,不让丞相制度重新设立,又要帮他们分担一些事务。 ” “无论如何,不能让他们再这么拼命下去了!” “唉,这事确实棘手,但我们只信任你,这件事也只有你能解决!” “先给您赔罪了。 ” 话音未落,马皇后便站起身,对胡大老爷深深一揖。 完了! 胡大老爷见状,心里顿时慌了。 他立刻站起,连连摆手说“不至于”,却又碍于礼制不便伸手搀扶。 一番折腾后,两人重新坐下。 此时,马皇后脸上已不见之前的愁容,反而笑盈盈地看着胡大老爷。 而胡大老爷却完全没了之前的从容。 糟了!这老太太这不是给我安排活儿吗? 关键是,这活儿不好干啊。 马皇后的意思很明显,她一开始就想让胡大老爷帮忙打理。 说得直白些,就是在为朱家办事。 脏活累活都推给胡大老爷,她家朱元璋父子就能轻松了。 至少不用费心费力,调养休息不成问题。 在马皇后看来,这主意简直太妙了。 毕竟胡大老爷曾做过丞相,能力毋庸置疑。 朱元璋有了这样的助手,还能不放心? 可胡大老爷不同意了。 他心里暗骂:又是这样? 难道我们胡家欠你们朱家什么吗? 为什么总让我们干这些苦差事? 不干! 都不干! 来到大明后,胡大老爷最得意的就是摆脱了丞相的职位。 现在怎么又要陷进去? 得想办法,看看还有没有别的出路! 胡大老爷皱眉思索,还真被他想到一个办法——内阁! 事情的起因颇为有趣,竟然是朱元璋的第四子促成的。 胡大老爷刚一思索,就觉得这事有些问题。 在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的权力已经和丞相相差无几。 若将这样的制度推出去,朱元璋定然不会答应。 不过,胡大老爷稍作思考后,便想出了一个不怀好意的主意。 八旗时期设立的军机处,不就是典型的秘书机构吗?虽然名义上是奴才,但承担的工作却不少。 若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或许真能满足朱元璋的需求。 他不过是想要一批人替他办事,同时又不愿赋予太多权力罢了。 就这么办! 胡大老爷稍作考虑后,对皇后说道: “皇后娘娘,我这里有个想法,您听听看,不知是否可行。 ” “如果合适的话,我再去和陛下详细商议。 ” “我想设置一个机构,名为内阁,或者也可称作军机处。 ” 皇后听后,微微点头,表示愿意听取详细计划。 胡大老爷接着说道: “皇后娘娘,我知道陛下内心所想。 ” “他既需要一个丞相或类似丞相的机构来治理国家、处理政务。 ” “但他同时也害怕后代子孙无法控制权臣,导致朝廷动荡,皇权旁落。 ” 胡大老爷说话极为谨慎,仿佛每一句话都经过深思熟虑。 因为此刻,他不得不将自己的猜测直言于众。 但这些话实在过于敏感,表明他已经完全理解了朱元璋的想法。 ------------ “皇后娘娘,其实我很清楚陛下的心思。 ” “他需要一个像丞相一样的机构来协助治国理政。 ” “但他又担忧后世子孙难以驾驭权臣,从而引发朝局混乱,皇权被架空。 ” 胡大老爷语气温和而慎重,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精心挑选。 这事,对臣子而言,是顶尖的能力与荣耀。 但对某人来说,心思被臣子看穿则是极大的忌讳。 胡惟庸因此格外小心地说道。 马皇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显然明白胡惟庸话中的深意。 看到马皇后听进去了,胡惟庸暗自松了口气,在心里又抱怨了朱元璋几句后,才慢慢开口。 “咱们换个角度想,陛下需要什么呢?” “他需要有人或者一群人帮他处理国政。 ” “然而,一方面他需要这些人有能力、有资历,这样才能真正协助他治理国家。 ” “另一方面,他又不能让他们权力过大,不能让他们成为虽无丞相之名却有其实的存在。 ” “皇后觉得我说得对吗?” 马皇后仔细思索后不得不承认,胡惟庸确实摸透了朱元璋的心思。 这样的分析简直是一针见血,将朱元璋目前的困境剖析得一清二楚。 这种做法就像在手掌上观察纹理,所有的问题和需求都清晰可见。 马皇后此时终于觉得请胡惟庸来是对的。 看看,单从开头就能看出不同。 别人不是半天说不出所以然,就是夸夸其谈装作轻而易举。 唯有胡惟庸,讲究的是条理分明。 想到这里,马皇后干脆站起来亲自给胡惟庸倒了杯茶,笑着说道:喜欢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