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的决定,源于他对招考公示的理解。 公示明确指出,不同部门的职位考核会涉及对应部门的专业技能。 礼部的要求无非是各类文体、礼仪与规矩。 这些知识,他能比那些出身官宦世家的考生掌握得更多吗?这绝非仅仅靠读书就能精通的!很多宫廷礼仪根本未见诸于书籍,甚至不是普通人能够了解的。 于是,他最终选择了刑部。 他认为,只要精通大明律,处理这类案件应该不成问题。 苦读半月后,他自信满满地参加了考试。 然而,结果却令人失望。 苍天在上,大地作证!谁能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奇特的案例? 如果前一个强逼行凶案只是小试牛刀,那接下来的案件简直让他感到无所适从。 例如,这道思考许久的题目:“张三牵狗去集市,将狗拴在饭店外自己进店吃饭,李四好奇解开狗绳,结果张三的狗咬伤路人。 ” “问:此案件该如何判罚?” 初看之下,当然是李四的责任。 但细思之下,这狗是张三的,他难道没有责任吗? 方孝孺从县令的角度思考,总觉得处理方式不太对劲。 大明律书上没有类似情况的具体判决标准。 最让他郁闷的是,这类题目还有很多。 胡大老爷设置的公考专业技能测试,不仅难度高,题量也极大。 考试时,他只能凭直觉答题。 考完后,他越想越觉得不安。 好在他有个独特优势——可以直接向胡大老爷请教。 胡大老爷听完他的问题,笑着问:“你说说你的判决是什么?” 方孝孺思索片刻,回答:“我判李四为主犯,因为他解开狗绳导致事件发生,张三负次要责任!李四需赔偿受害者汤药费,并各打三十板。 ” 胡大老爷点头表示认可,但又说:“你的答案并非完全错误,只是不够全面。 这题出自刑部,非常有深意,专门考察应试者的细致程度,因为它包含一个陷阱,大多数人容易忽视。 ” 方孝孺一脸疑惑:“陷阱?哪里有陷阱?就两人而已,难道还要打伤者?” 胡大老爷笑着说:“你有没有注意到题目提到张三是在店里吃饭?既然店家允许带狗进店,而且事情发生在店内,你觉得店家就没有责任?” 《“大明律中写得清清楚楚。 ” 方孝孺听后豁然开朗! 这还有这样的情况? 是啊! 在这里吃饭,结果张三和受伤者都莫名其妙地被冤枉了。 除了动手的李四,店家没有责任才奇怪。 胡大人笑着看方孝孺,心中却感慨不已。 他从没想过,在大明时代,大明律竟有如此特别的条款。 其实他只是提了个建议,刑部的官员就找到了真实的案例。 只能说刑部的人经验丰富! 这么多年,他们见过各种离奇案件。 难怪连熟悉大明律的方孝孺都被考得满头大汗。 这里不仅有胡大人的智慧,也有刑部官员的努力。 经过礼部官员几天努力,首轮考试成绩终于出炉。 官差贴出榜单时,考生们或哭或笑,反应各异。 方孝孺看到自己名字,长舒一口气。 幸好及格了! 这次招考有数千学子报名。 按成绩来看,只有几百人通过笔试。 不得不说,这次考试相当严酷。 还有复试要进行! ------------ 数千人同场笔试,能脱颖而出的学生自然欣喜,却谈不上完全放心。 胡大老爷将一场普通的考试弄得变化多端,令人苦不堪言。 未曾听闻的面试环节,若无复杂之处,那才真让人难以置信。 虽然他们侥幸通过了笔试,但此前公布的规则清楚地表明:“笔试合格者可参加面试,最终按两部分总分择优录取。 ”这意味着笔试通过只是获得面试资格,而非决定性胜利。 至于面试具体是什么,公示仅提到由礼部考官与其他部门官员联合提问,题目、范围、难度均未明示,让人捉摸不透。 不过,聪明的学生已经开始推测,至少面试时对考生的仪态和风度会有一定要求。 这不仅是学生的共识,也是历史的惯例——从古至今,官员的外貌形象虽无明文约束,但实际上都有潜规则。 尖嘴猴腮、贼眉鼠眼之人绝不可能通过常规途径入仕。 简而言之,我们的王朝向来重视“颜值”,第一印象不佳,其他再好也无济于事。 当然,严格来说,这也并非毫无道理,官员作为朝廷和皇室的代表,仪表不佳会直接影响公众对其背后机构的信任。 通过笔试的考生们,纷纷催促家人准备面试服装。 衣服过于华丽显得张扬,太朴素又缺乏气势,于是大家都追求合身、大方、整洁的效果。 特别是外地来的考生,几乎把钱花在了裁缝铺,即便如此,找关系依然很重要,因为好裁缝早已忙得不可开交。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除了衣着,大家也开始为知识面做准备。 如何高效复习成了难题,总不能直接展示工作成果或拍领导马屁吧?无奈之下,考生们只能认真回顾已学内容,顺便抱怨胡大老爷发起的这场考试。 三天后,第二轮也是最后一轮面试开始了。 尽管心情各异,但每位考生都精心打扮,站姿端正严肃。 即使平日懒散的人,此刻也站得笔直。 不过,站得再整齐,他们仍低声交谈,“嘿,你怎么也来参加这个考试了?” “哼,不去工部难道要去礼部,被胡相当面教训?好不容易争取的机会可不能就这么浪费了,你呢?” “这个……我倒没考虑太多。 家父是工部出身,来工部是为了有人帮衬。 ” “对了,你刚才提到的被胡相当场教训是什么意思?我不太明白。 ” “兄台,请教一下,说实话,我听到胡相的名字就已经发抖了。 ” 旁边本来只是随意搭话的学生,听说对方身份后,也准备入职工部,便多说了几句。 “你发抖很正常。 不只是你,我听家父说,很多大人在朝堂上遇到胡相时也双腿发软,我们更是如此。 ” “但正因为胡相的威名,我们才想到一个办法。 ” “这么多部门同时考试,胡相不可能都到场吧!” “他多半会在礼部考场,所以我们当然要去别的部门,这样至少能提高点通过率。 ” 听他这么一说,刚才提问的年轻人愣住了。 不是吧,你们这么聪明? 还有这种操作? 重点是打不过还能躲开? 干脆不见面算了? 真够机智的,你们都涌向别的部门考场,成功率不还是低了吗? 毕竟竞争对手更多了。 年轻人提出疑问后,对面的学长淡淡回应。 “竞争再激烈也比面对胡相强。 ” “竞争再激烈,对手也不过是和我差不多的人。 可胡相呢?” “谁能保证摸透他的套路?” “我不知道别人如何,但我没那个能力,所以我选择工部。 ” 话音刚落,小二代顿时陷入沉默。 实在讲得太对了。 不过,这或许是自己无意间躲过了一场麻烦吧? 学子们的窃语暂且不论,此刻礼部尚书一脸茫然地看着手中的报考单。 他之前并未留意,如今一看,天哪!数百名通过首轮筛选的考生中,仅有三人报考礼部。 这是怎么回事? 难道是自己的礼部不受待见? ------------ 大明的“公考”,胡大人虽然参考了许多前世公务员考试的规则,但仍存在差异。 首先不必多言,这个时代的人才数量远不及后世那种人山人海的场面。 在一些偏远的县城,几十年也未必能出一个进士! 即便是秀才、举人,加起来的数量也不到一百。 换言之,大明目前所有读书人的总数可能还不到十万人。 相比之下,后世一次全国范围的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至少是这里的十倍以上。 报考人数多,竞争自然激烈,可供选择的岗位也多。 可如今呢? 几千人报名,首轮筛选后剩下几百人,大约是十选一的比例。 即便如此,还是让众多学子感到畏惧。 但实际上,只要面试不差劲,大多数人最终都能被录取。 毕竟这次放出的职位不少,按胡大人的规划,首轮筛选只是将入围人数增加了五成。 也就是说,三人中有两人可以成功。 但谁又愿意当那个落选的呢? 所以,能争取的自然得争取。 这不,不少考生起了别样的心思,不论是因为自己的考量还是亲友的建议,总之礼部他们是不打算报考了。 胡大老爷的名声在考生中早已如雷贯耳。 巧的是,这种情况下,让礼部头疼的局面也就出现了。 天啊,竟然只有三个人报考礼部? 就算是全部录取,恐怕也远远不够啊! 怎么办? 就在礼部为此发愁的时候,朱元璋正坐在皇宫里查看抄录好的考生试卷。 他不是只看某个部门的,而是让宋利随机抽取。 无论哪个部门的试卷都有,甚至还有落榜者的试卷,他也让宋利取来了。 宋利是个细心的人,还机灵地把答案也带来了。 朱元璋看完两张试卷后,再看旁边的标准答案,满意地点了点头。 “惟庸这个办法确实不错!” “看看,事先就把规则制定得清清楚楚,一条条明明白白地摆在眼前!” “做对一条加分,做错一条扣分,最后以分数评定高低,嗯,很好!” 宋利听朱元璋感慨时,脸上毫无表情,但心里却在惊叹胡大老爷的能力。 不是谁都能让朱元璋时不时提起几句,然后感叹一番的。 胡大老爷呢,已经不知多少次了?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朱元璋越看这份“标准答案”,心里就越高兴。 往年他没少为科举舞弊案操心。 不说那些泄露题目之类的事,单是判卷就涉及太多复杂问题。 糊名又能怎样? 遣词造句和行文习惯,只要熟悉,一眼就能辨认出是谁写的。 最关键的是,考官尤其主考官一句话就能决定。 没有明确标准,从头到尾都是“我觉得”! 而且你还不能说他不对! 科举舞弊和包庇之类的行为,在考官眼中实则是慧眼识珠。 即便你能发现其中的关系,考官也能依据试卷分析得头头是道。 毕竟能走到这一步的人,多少都有些真才实学。 文章的好坏难以绝对评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这种状况曾令朱元璋苦恼不已。 然而现在有了办法!提前设定标准,是非分明。 朱元璋尝试用这套标准审阅两份来自不同衙门的试卷,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评分与原有成绩相差无几。 主要差异在于文笔和字迹的细微调整。 这种结果让朱元璋十分满意。 连他这个新手都能得出类似结论,说明临时调派人手阅卷完全可行。 这一措施提高了成功率,怎能不让他欣喜? 再次审视阅卷标准和试卷后,朱元璋追问:“宋利,胡大老爷那边的情况如何?” 宋利对胡大老爷的事极为上心。 不仅因为朱元璋经常询问,他也知道若总是答不上来后果严重。 所以,尽管常在宫中侍奉,他始终留意胡大老爷的消息,就是为了此刻能及时回复。喜欢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