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下半场的专业考试,胡大人早在开始时便已规划妥当。 ” “每位考生各自报考,不同职位由不同衙门的官员负责命题。 ” “因此,虽然许多考生抱怨题目依旧艰难,但六部官员们却一致支持胡大人。 ” 正低头听毛骧解说的朱元璋,不知何时抬起头来。 最后更是惊讶得张大了嘴。 惟庸真是厉害! 简单的一个考试都能玩出新花样! 很不错! 非常好! ------------ “嗯,考生们抱怨试题太难?” “毛骧,详细说说,都出了哪些题目?” 对于胡大人的举措,朱元璋其实很感兴趣。 因为以往的科举或许存在不足,但这次能吸引六部主动参与并支持,那就说明这次考试必定质量上乘。 否则,平日里畏首畏尾的六部官员怎会如此迅速地公开表态? 朱元璋对官员向来缺乏信任。 所以,他毫不怀疑自己的判断。 果然,随着毛骧详细讲述各场考试中的重点题目,朱元璋哑口无言。 “就这些?” “这不是六部职责范围内的事吗?” “这样的题目,一心想要入仕的学生觉得难?” “莫非他们以为做官就能轻松享受俸禄?” “难怪惟庸保持沉默,六部官员确实底气十足!” “咱们得承认,这次惟庸和六部的表现相当出色!” “就应该这样,来了就要干活!” “连活都不会干,难道是把他们招进来当闲人白吃饭的吗?” 毛骧对朱元璋这直截了当的批评并不陌生,几乎天天都能听到。 他深知朱元璋的性格! 在朱元璋看来,官员必须干活,否则对不起国家给的俸禄。 胡大人这次的做法,完全戳中了朱元璋的痛点。 简单直接,没有复杂的套路,就是考核学子最基本的能力! 有这个能力,就能进入六部或应天府衙等机关任职。 如果没有,那些只会空谈的人就趁早离开。 这种方式非常符合朱元璋的喜好。 没错! 就该这样选拔人才,这才是真正能干实事的人。 之前的科举选出的,都是一些光会夸夸其谈却毫无作为的废物! “对了,惟庸后面不是还有个面试吗?” “面试具体是什么情况?” 朱元璋突然想起,似乎还有个重要的环节被他忽略了。 他急忙向毛骧询问。 然而,身为锦衣卫指挥使的毛骧也被问得一脸茫然。 他无奈地拱手认错。 “陛下,这件事我确实不知情!” “已经完成的部分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我可以打探消息。 ” “但面试还没进行呢!” “而且,面试的具体方式和目的,恐怕只有胡大人自己明白!” 朱元璋听完毛骧的话,倒也没发脾气。 毛骧不过是个密探首领,根本算不上深谋远虑的谋士。 这种事不是简单的打听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揣测胡惟庸的意图。 想到这里,朱元璋突然转向另一个人问道: “宋利,你觉得胡惟庸到底想做什么?为何在笔试结束后还要增加面试?我们看这面试似乎没什么必要。 ” 宋利平时看起来只是个皇室仆从,只做些跑腿的事。 但实际上,能在朱元璋身边服侍这么多年,必定有些本事。 面对朱元璋的问题,宋利恭敬地回答: “回禀陛下,胡大人可能是想看看这些学子的谈吐、行为和应变能力。 ” “哦?这话怎么说?谈吐和行为我们可以理解,但应变能力是什么意思,你详细解释一下。 ” 朱元璋没想到宋利提出的这个想法竟如此新颖。 宋利思索片刻后说道:“陛下,不是所有人都能在上司和前任丞相面前应对自如的。 ” “但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一定是智谋过人、胸有成竹的人。 ” “但如果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这样的人在胡大人眼里恐怕不值得录用。 ” 朱元璋听后豁然开朗。 对! 就应该这样! 只有文武兼备的人,才配领取朱元璋的俸禄。 没错! 朱元璋越想越觉得胡惟庸设计的选拔方式非常出色。 啧啧,真是安排得当! 如果说先前胡大老爷在科举中的随意之举,只是让朱元璋略显满意的话,那么这次他直接采取强硬措施整顿考场秩序,就让朱元璋笑得前仰后合了。 确实如此! 单凭胡大老爷这一番操作,朱元璋已经开始考虑,是不是该让他继续担任下一届科举的主考官。 毕竟,这样的结果堪称完美。 不过,朱元璋也只是想想而已,具体如何还得再观察。 近来应天府热闹非凡,街头巷尾都在热议胡大老爷出的考题。 虽然考生们不敢公开抱怨,但私下议论几句还是有胆量的。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毕竟,这些题目实在让人难以应对。 尤其是报考刑部的考生,看到自己整理出来的考题后,原本认为自己只是被冤枉的小人物顿时哑口无言。 刑部究竟怎么想的?胡大老爷又是出于什么目的? 这些问题困扰着所有人。 这些题目连刑部的老吏看了都会头疼。 随后,其他部门的专业考题陆续曝光,大家才发现,不仅刑部难度高,所有部门都让人感到棘手。 无论是百姓还是学子,经过一番讨论后得出一致结论:要在胡大老爷手下参加考试,简直是太难了! ------------ 对于考生和百姓们的议论,胡大老爷毫不在意。 不管你们骂也好,闹也罢,要是没人制造点动静,我之前的努力岂不是白费了吗? 对于胡大老爷而言,事情可以做,但绝不能做到毫无瑕疵。 把事情做得漂亮,是为了展现自己的能力和亮点;但如果追求尽善尽美,那朱元璋恐怕不会放过自己。 这让他想起看《钢铁侠》时的情景,托尼·史塔克总是第一时间考虑如何应对潜在威胁,无论对方是谁。 起初,胡大老爷刚踏入社会,对人性的阴暗面了解不多。 他认为托尼·史塔克的做法有些极端。 然而,经历了世事变迁,他意识到无论是托尼还是朱元璋,本质上都极其自私。 他们只信任自己,能让这些人感到安全的,寥寥无几。 深夜时分,即使关系再好、能力再强的人,心中也会闪过一丝疑虑:“如果他突然对我下手怎么办?”答案往往是没有后续。 朱元璋用实际行动表明,一旦感到不安,他会让人更不安。 明白了这一点后,胡大老爷选择退出教坊司,不再参与阅卷。 这不是他的本职工作,况且主考官的身份可能会招致不必要的嫉妒和敌意。 以往若只是出些难题刁难考生,让自己的名声受损,或许不会有太大问题。 但如今不同了!李善长倒台了,杨宪被罢免了,汪广阳也不行了,这么多人都栽了,现在只能靠他顶着。 这时候要是不避开风头,岂不是主动请缨?所以尽管应天府的百姓和学子都在热议此事,胡大人却悄然隐退,丝毫不见烟火气息。 而礼部的官员们则带着其他部门的同事,认真负责地批改试卷。 这件事他们不敢耽误,因为按照胡大人的计划,面试前必须公布笔试成绩,时间和流程都已确定。 因此,所有礼部官员全力以赴,加班加点确保按时完成任务。 其他部门的官员虽然参与其中,但也感到压力巨大。 这功劳拿起来确实舒坦,但这样的工作强度未免太高了。 不过还好,阅卷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因为题目都有标准答案,胡大人早已给出明确框架,只需照章办事即可。 当然,答案不必完全一致,只要解题思路正确就行。 这些答案也让阅卷官们惊叹不已,不仅准确无误,胡大人还首次引入了扣分机制,根据答题情况和思路给予相应分数。 如果文章流畅、字迹清晰,又能得多少分? 可以说,从未参与过礼部阅卷工作的其他部门官员此刻虽感疲惫,却十分放松。 甚至还有闲心调侃礼部官员。 “你们阅卷原来这么轻松。 ” “我还以为早年判卷争议是怎么回事,原来是你们捣鬼。 ” “这样阅卷怎么可能有争议。 ” 礼部官员听后如吞苍蝇般难受。 “你们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我们也是第一次这样阅卷。 ” “你以前也参加过科举,不都是看一眼画个圈?” “为什么主考叫座师,不就是因为主考能决定考生命运?” “我们也从没见过这样的阅卷方式。 ” 其实礼部官员拿到“标准答案”时最为震惊。 外人不知他们的艰辛。 科举阅卷完全是主观判断,说好就行,找些理由就能录取。 眼前这种方式,规矩明确,对错分明,毫无模糊地带。 文笔、字迹固然可以参考,但要考虑能否服众。 至少,这种阅卷方式对他们来说很友好。 而此时胡大老爷玩得正欢,甚至还在想为何没有御史上书弹劾自己。 你快来弹劾我啊! 你不反驳,咱们这些努力岂不是白费了? 你不反驳,朱元璋怎会明白我们其实只想躺平,甘愿做条咸鱼? 呸! 平日吹嘘得厉害,关键时刻毫无作用。 就在胡大老爷感慨之际,许久不见的方孝孺神色憔悴地拿着一张纸来找他。 他并无他意,只盼能从胡大老爷口中得到答案。 这些题目从考试到后来,一直让他夜不能寐,他急需一个结果。 () ------------ 方孝孺始终对自己的才华充满信心,甚至有些自负。 然而,胡大老爷接连几记耳光,让他完全蒙了。 科举时,胡大老爷用一种无人能理解的方式,让方孝孺意识到自己所谓的“学富五车”不过是笑谈。 经历胡大老爷的严厉批评后,方孝孺虽失落,但也更加沉稳。 尤其是在进入大明周报社,看到许多才学高于自己的前辈依然勤勉工作后,他恍然大悟:所谓的“学富五车”,只是因为见识有限罢了。 井底之蛙若肯跳出井口,就能看见更广阔的天地。 经过大半年的调整与准备,方孝孺再次踏上考场。 但……再无后续。 方孝孺选择报考刑部,别问他为何不选礼部。 按理说,像他这样老实本分的人,本该喜欢礼部那些清闲尊贵的职位。 方孝孺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恐怕难以胜过那些头脑灵活的竞争者。 毕竟胡大老爷定会出些让人意想不到的难题。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报考刑部。 为此,他还颇为自得了一阵。 在他看来,他避开了竞争最为激烈且毫无把握的礼部。喜欢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