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 第103章 罗贯中与施耐庵的渊源竟如此深厚

第103章 罗贯中与施耐庵的渊源竟如此深厚(1 / 1)

爽文嘛! 为何后世网文中爽文大行其道? 还不是因为爽文能够满足每个普通人心中的梦想? 难道胡大老爷所在的大明,普通人的梦想就不同了吗? 不! 完全一样,依旧是酒色财气,依旧是醉卧膝,醒掌天下权。 因此,这些话本,胡大老爷读来确实颇为有趣。 但有一个问题,这帮人没一个习惯写长篇的。 如今好不容易听到一个已经完结的大长篇话本,单凭这字数,胡大老爷也来了兴致。 反正眼下也无他事,胡惟庸便让人将外面那位要投稿的叫了进来。 那人进来后,略有些紧张和踌躇地向胡惟庸行礼并报上自己的名字,胡大老爷差点没把嘴里的茶水喷出来。 “咳咳,你说你叫什么?” 对面那不到三十的年轻人一愣,但也没多想,以为是自己的口音问题。 赶紧重新介绍道:“回胡大人话,在下姓罗名贯中!” 得,这下胡大老爷总算听清了对方的名字,心中已然确凿。 这就是那位《三国演义》的作者! 这可是大神啊! 真没想到,自己这无心之举,竟然间接促成了《三国演义》的诞生? 这事儿可真有趣。 可等到胡惟庸满怀期待地询问时,才发现对方此行的真正目的,竟是为了《水浒传》的连载而来。 没错,罗贯中此时最关心的,还是他师父施耐庵的《水浒传》能否顺利刊发。 至于自己的《三国演义》,倒不着急,慢慢筹备就是。 他现在唯一担心的,就是师父的心血之作被埋没。 其他的,他压根不想多管! 直到这时,前世对学问一窍不通的胡大老爷才恍然大悟,原来罗贯中与施耐庵的渊源竟如此深厚。 写《水浒传》的人,竟然是写《三国演义》的师父? 这特娘的,居然是史实? 这也太离谱了吧! 要知道,胡惟庸其实更偏爱《三国演义》来着。 啧啧,真是离谱,太离谱了! 不过,这两本书,他都要定了! 好东西,绝不能错过! (本章完) ------------ 对于罗贯中,胡大老爷多少是有些钦佩的。 不仅仅是佩服他能写出《三国演义》这样的鸿篇巨着,更是佩服他能将三国时期的历史,说得如此生动有趣。 有多少后人,实际上将《三国演义》中的戏说部分当成了真正的历史? 曹丞相的奸诈、刘玄德的哭哭啼啼、诸葛孔明的算无遗策…… 这些在正史上压根没有,或者绝对没有如此鲜明的形象,却被《三国演义》塑造得栩栩如生。 关羽在历史上不过是蜀国的一员大将,可经过《三国演义》的刻画,他成了忠义的化身。 而一句“吾乃常山赵子龙是也”,又曾是多少中年人心中的白月光? 白马银甲钢枪,七进七出无人能挡…… 可以说,罗贯中完美地为人们构建了一个他想象中的三国世界。 那个世界中,有谋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那个世界中,有武将忠肝义胆,以一当千护主; 那个世界中,有太多的精彩与传奇。 如果换个角度思考,给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打上几个标签的话,后世人或许会更加熟悉: 架空历史、权谋、群像、综武、慢热…… 如果将《三国演义》视为一部现如今的网络小说,再对照这些常见的标签,是不是感觉格外亲切? 除了文风采用文言文,远胜于那些快餐式的网文,其他套路是不是几乎都能在网络小说中找到相似的影子? 没错,换个角度,如果把《三国演义》看作一部顶级的网络小说,思路立刻就豁然开朗了。 仔细一想,的确如此。 以原本的三国历史为基础,调整人物设定,结合史实进行合理的想象与创作。 说白了,就是“大势不变,细节可调”,硬生生写出了一部奇书。 真是奇书! 没有这本书,谁会知道三国时期有那么多谋士,智谋如妖? 没有这本书,谁会知道三国时期有那么多猛将,勇猛无敌? 甚至后来不少人时不时翻阅这本书,早已不是在读故事。 而是在从中寻找灵感。 什么灵感? 算计人的灵感! 简直离谱! 不过,跟罗贯中简单聊了几句后,胡惟庸大概明白了。 这小子是施耐庵的徒弟! 那位何尝不是把大宋时期方腊的事迹七拼八凑,改头换面,变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呢。 还是那句话,大势不变,小势可调! 这一点做得很好。 胡惟庸刚看到《水浒传》时,还担心这东西会犯忌讳。 可仔细一翻,再一琢磨…… 哦,宋江他们最后全招安了。 那就没事了! 这样的结局,自然不会有什么忌讳。 如果真的给胡大老爷来个脑洞大开的穿越文,或者宋江一路带领兄弟们大获全胜的爽文,胡大老爷怕是得气得吐血。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年头,还有因言获罪的事呢! 要是这时候摆在胡大老爷面前的是那本更有名的《西游记》,胡大老爷怕是直接扔得远远的。 没办法,那本书里的隐喻太多了。 而历史上《西游记》在明朝也确实惹过麻烦。 所以,兜兜转转一圈,最终还得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靠谱。 这两本书,绝对不会出问题。 胡大老爷原本打算先刊载《三国演义》,然而罗贯中却执意不肯。 这位倔强的老头坚持要先完成老师施耐庵的《水浒传》,才愿意刊发自己的作品,甚至宁可毁了手稿也不妥协。 面对跪在地上颤抖却依然挺直脖子、坚持先刊老师遗作的罗贯中,胡大老爷不禁感叹:“你倒是个尊师重道的!罢了,依你了!” 事情谈妥,罗贯中千恩万谢地离开后,胡大老爷立刻拿起《水浒传》翻阅起来。 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读来倍感熟悉。 前世初中时,他曾粗读过此书,虽未全懂,却也大致理清了情节。 如今再读,古文功底已非昔日可比,竟有种看网文般的畅。 这个时代的作品大多讲究用典、对仗、通假、隐喻,普通人即便识字也难解其意。 而《水浒传》却如同一股清流,语言通俗易懂,读来格外舒坦。 胡惟庸沉浸其中,竟忘了时间,直到下人喊他用午膳才回过神来。 难得如此投入,胡惟庸当即找来报社编辑,抽出一半第一回,吩咐道:“下一期的话本版块,把这段加上。 本官觉得这书必定大火!一回分上下两部,一期报纸登半部最好。 这样,咱们的话本版块短期内就不愁没稿子了。”胡大老爷在报社的威望,自是不用多言。 既然胡大老爷发话了,自然没人会傻到去阻拦那份稿件。 报社的官员等到胡大老爷放下稿子去用餐后,出于好奇拿起了那份稿子。 一看之下,便被深深吸引住了! 这是怎样一个神奇的世界啊!大宋在史书中本是中原动荡、外族猖獗但文化贸易极其繁盛的时代。 然而在这话本里,竟然出现了神鬼之事? 太有趣了!光是这开头,就已经让他决定要追下去了! (本章完) ------------ 《水浒传》的魅力,即使在后世也依然能掀起波澜。 在这个娱乐匮乏的时代,它更显得独一无二。 而最先被它征服的,正是大明周报社的编辑们。 对于这些编辑来说,这么多年求学、游学、做官的经历中,读过的名着、经典何止千百本? 但他们却从未见过如此有趣的话本。 真是从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了他们的心。 这开篇写的是朝堂上的景象。 对他们这些人来说,或许其他事他们不了解,但大朝会的流程他们可是再熟悉不过了。 虽然他们级别不够,未能走进奉天殿,但朝会的流程谁能比他们这些官员更清楚? 正因如此,他们发现这位名叫施耐庵的作者写得颇为真实。 真的与朝堂上的流程、规矩相差无几。 虽然书中有些细节不同,但因为写的是宋仁宗嘉佑三年的事,与大明有些许差异,倒也情有可原。 正好,这些编辑都是读书读得快的老书虫。 第一回虽然只是匆匆浏览了一遍,但心里却一直惦记着后面的故事。 想到这儿,众人干脆跑到胡惟庸的办公室,纷纷询问起来。 “相爷,那施耐庵可是我们的同僚?我看他遣词造句,尤其是朝堂对话,很有几分朝堂的感觉啊!” “相爷,这《水浒传》到底是神鬼志异还是,怎么总觉得特别好看?” “相爷,这《水浒传》既然写完了,能不能让我看看后面的稿子?下官实在心痒难耐啊!” “对对对,下官也是,相爷……” “相爷……” 突然间,一大群人蜂拥而至,全是眼下追随胡惟庸的部属。 这些人平日里与胡惟庸打交道多了,深知这位相爷性情随和,不像那些老臣那样趾高气扬。 只要不触怒他,凡事都好商量。 正因彼此熟络,他们才敢如此放肆。 然而,他们虽放肆了,胡大老爷却因此头疼不已。 任谁被一大群人团团围住,七嘴八舌地提问,心情都不会好到哪里去。 “滚开滚开!你们这是要干什么?” “你们想干啥?” “疯了吗?” “吵得我脑袋嗡嗡响!” “都散开,有问题一个一个来!” 胡惟庸这么一说,众人却只是嘿嘿一笑,毫不在意,反而干脆地挤在一旁坐下,又重复起刚才的问题。 胡大老爷这时也正好闲着,心里还有些别的打算,便打算花点时间应付他们。 “施耐庵确实当过官,不过是元朝的县丞,没干多久就辞职了。 不过他考中了进士,自然上过朝堂,知道官场的规矩也不奇怪。” “嗯,稿子就在这里,一共一百二十回,都在。 待会儿你们要看的话,正好帮我抄录一份。” “别急着走,我数了数,你们正好三十人,每人抄四回,合起来就是一套。” “这份抄本就放在报社公用,至于这份手稿,我明说了,我要收藏!” 胡大老爷将中饱私囊的事说得如此理直气壮,其他人也无可奈何。 至于稿子的版权?呵呵,后世版权都是一笔糊涂账,更何况这个时代。 这个时代出书,能拿到稿费的都少之又少,真正好卖的就是“教辅资料”。 那些名师大家编撰的注释才是畅销货,甚至还有门槛才能购买。 至于一般的话本?不过是大家互相抄录,消遣罢了。喜欢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最新小说: 我的修仙模拟器 我的师父什么都懂亿点点 戏假成真:演癮君子这么像?查他 大明:如此贪的駙马,朕杀不得? 混沌仙途,我以无道斩天命 爆发吧,武医生 全球游戏:开局百亿灵能幣 天道神监 九域劫主 神罚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