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 第102章 追更、、评论、转发

第102章 追更、、评论、转发(1 / 1)

至于话本版块,那就更不用说了。 谁没有过仗剑江湖或大权在握的梦想呢? 在这个时代,优秀的话本绝对比后世的电视剧或动漫更具吸引力。 毕竟,画面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是无限的。 对于这个时代的老男人来说,一部好的话本绝对是爱不释手的珍宝。 追更、打赏、评论、转发…… 这些操作简直轻而易举! 正因为胡惟庸在这两个方面下了大力气,所以他对这两类稿件的奖励也是最高的。 甚至高到让不少正在参加科举的士子都心动了。 名利双收不说,运气好的话还能名扬天下。 机会就摆在面前,不论你之前是什么身份,谁能抵挡得住呢? 这不,连方孝孺和解缙等人都开始心动了。 而在淮安城中,有一位叫罗贯中的读书人,得知这个消息后,也准备前往应天府。 他打算将他师傅施耐庵所写的话本《水浒传》投递到报社连载。 提起施耐庵,这可是一位奇人! 很多人只知道他是《水浒传》的作者,但一般人哪里会知道。 他在元朝一路考到进士并做官也就算了。 《水浒传》里对于的描述,是不是特别真实、特别详细? 呵呵,一方面是因为施耐庵在元末亲身经历过这种乱象。 但更重要的是,他可是真真正正地跟张士诚一起起兵过啊。 说白了,你以为你是在阅读? 那不过是人家把自己的经历稍微改改写出来而已。 而眼下的罗贯中,不过是他培养出来的罢了。 也就是说,实际上四大名着中有两本是这师徒俩写的。 这是一件何等的事情? (本章完) ------------ 施耐庵此时其实已经去世多年了。 施耐庵在离世之前,已经将《水浒传》全书完稿。 对于罗贯中而言,突然兴起的大明周报无疑是最佳的平台。 这不仅能助老师声名远扬,自己未来也能从中获得利益与声望。 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转机。 毕竟,他正缺钱呢! 就在罗贯中满怀期待地赶往应天府时,皇宫中的朱元璋正微笑着拿起当天的报纸。 这段时间,大明周报已经发行了多期。 渐渐地,应天百姓习惯了每周购买一份报纸,细细品读。 吃饭时,他们还会与家人谈论报纸上的内容,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或者干脆到茶馆、酒馆里,与三五好友就报纸上的政策、案件或国事展开一番争论。 胡惟庸也在考虑是否将周报改为日报,但思来想去,还是觉得不可行。 毕竟,这个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和密度还不足以支撑日报的发行。 如果改为日报,报纸恐怕只能刊登诗词歌赋和话本了。 毕竟,时事文章并不容易撰写,而且有些政策是不允许随意议论的。 因此,每一字每一句都需要仔细斟酌。 在这种情况下,若改为日报,恐怕作者和编辑都会感到压力山大。 目前的周报形式就很好,慢慢发行,慢慢销售。 随着销售范围的扩大,报社已经出现了专门前来采购的外地客商。 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提前预定一部分大明周报的份额。 这样,每期大明周报一发行,他们就能第一时间拿到货,迅速送往目的地。 这种合作共赢的模式,对胡惟庸来说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至于这些报纸在外地是走薄利多销还是高端精品路线,那与胡大老爷无关。 他只是一个简简单单办报纸的人,只希望大明周报越来越好,销量越来越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明周报至少在应天府范围内,口碑还是相当不错的。 毕竟,形式新颖且价格亲民,对大多数人来说,不过是随手打赏的小费罢了。 作为大明皇帝,朱元璋如今也养成了每期大明周报一出,便取一份细细翻阅的习惯。 有些文章,他甚至需要反复琢磨才能领会其深意。 能被胡惟庸选中并刊登在大明周刊上的文章,质量自然不俗。 即便是白话文写就,其中的信息量和观点同样不容小觑。 因此,朱元璋自第一期起,便对这份报纸爱不释手。 而且,大明报社不仅仅发布文章那么简单。 至少其中的各种物价信息,搜集得既快又准。 这些信息,在他人眼中或许只是匆匆一瞥。 但对朱元璋而言,却是他执政时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 同时,随着几期报纸的阅读,朱元璋也渐渐发现了一个问题。 这报纸的号召力,实在太过强大。 报纸上说什么,接下来的一周内,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必定会有无数人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看似报纸并未明确表态。 但实际上,朱元璋这等聪明人只需看几期便明白了。 这不就是预设立场吗? 提前将双方的论点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那么无论最终胜出的观点是什么,对胡惟庸来说都无所谓。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因为他要传达的观点已经传出去了。 琢磨明白这一点后,朱元璋的脸色瞬间一变。 他能看破这一点,一方面自然是因为他对政务的敏锐性和天赋。 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早在胡惟庸申请创办大明周报时,便曾向他提及此事。 那时的胡惟庸就曾说过,大明周报对舆论把控的重要性。 有些事情,大明朝堂需要民间出现什么样的,只要引导得当,就必定会出现那样的。 朱元璋如今已逐渐感受到了这一点。 但他猛然间想到一个问题。 眼下主管报社的胡惟庸,朱元璋多少还是能放心的。 毕竟胡惟庸将一切都做在了明面上,毫无遮掩,主打的就是一个坦坦荡荡。 可下一任呢? 到时候又该去哪里找这么一个靠谱的人呢? 就在朱元璋心中忧虑难平之际,另一边的胡惟庸也在暗暗思索这件事。 胡大老爷对于躺平摆烂的态度是极其认真的。 他推出《洪武大典》和《大明周报》并非为了给自己增加负担,让自己日夜操劳。 这些不过是他用来稳固丞相之位的手段罢了。 然而,如今细细思考,似乎局面已经有所改观。 《大明周报》的运作已经步入正轨,甚至开始盈利。 本月的初步计算显示,除了发放奖金外,还能积累一笔不小的资金。 各部门的负责人和具体经办人,在胡惟庸的带领和指导下,已经基本掌握了各自的工作。 虽谈不上开拓创新,但维持现有工作状态并不成问题。 而汪广洋那个真正的混子,如今也已登上丞相之位。 这意味着,对胡大老爷而言,最危险的丞相之位从天而降的危机已经解除。 于是,胡大老爷开始琢磨一件事:自己是否可以考虑辞去报社主管一职? 毕竟,这个职位看似平凡,但作为大明最响亮的舆论喉舌负责人,他手中的隐性权力其实不容小觑。 像朱元璋这样的人,如果长时间看着他,会不会再次心生不满?或者说,这样的权力在手中握持太久,难免会引来一些麻烦。 思来想去,他决定还是尽快找个合适的继任者,将这个棘手的差事交出去为妙。 (本章完) --- ###胡大老爷对于辞去报社主管一职是认真考虑的。 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并非在大明时代创下多大的功业。 什么大工业、产业升级,那些让人头秃的玩意儿,他连想都不愿想。 况且,他也没有那个能力。 他上辈子不过是个高级销售,干的不过是陪人吃吃喝喝、乐呵乐呵,然后签单拿提成的活儿。 论玩乐、论找乐子,他是行家;但要是让他干正事,他真干不出什么来。 有时候,胡大老爷也会想,那些刚刚走出大学校门或当了多少年宅男的人,穿越到古代到底是怎么干出那些事儿的。 真没想到上辈子活得那么憋屈,怎么一换身份环境就能立马翻身了? 那些知识和处理事情的本事,难道还能凭空冒出来不成? 反正胡惟庸觉得自己上辈子根本没点亮什么高级管理技能,也不懂什么理工科,搞不出什么划时代的发明。 所以,胡大老爷的目标很简单,先低调行事,乖乖苟着。 争取在洪武年间安安地活下去! 只要熬过朱元璋,到时候自己还能说话的话,再努力也不迟。 虽这看起来挺丢脸、没面子,简直对不起穿越者的身份。 但这种整天摆烂的感觉,实在是爽啊! 面子不面子的无所谓了,上辈子的工作经历早就告诉他了。 想要钱、想要舒服,还想要面子,除非有特别的技能或本事。 不然,总得放弃一两样的。 所以,面子这东西,丢就丢了吧,反正别人骂的时候也听不见。 这种想法让胡大老爷开始琢磨辞职的事了。 毕竟,大明朝廷这种地方,哪是他这种一心摆烂的人该呆的? 他这种人,就该在家里蹲着,安安稳稳地过着咸鱼生活,妹子才是正事。 胡大老爷越想越觉得自己当初折腾报社这事儿真是愚蠢。 辞官! 必须辞官! 不辞官这日子没法安稳! 一想到自己因为主动提出的报社这事可能惹来麻烦,胡大老爷就觉得自己真是蠢到家了。 娘的,有个洪武大典还不够,还搞出这么个破玩意。 当时脑子是不是进水了? 淦! 辞职,必须辞职! 就在胡大老爷一门心思想着赶紧辞官回家的时候,忽然有下属跑来跟他八卦。 “相爷,您是不知道,今儿外边来了个特别有意思的人!” “别人写话本,顶多几千字就完事了。” “结果这位居然说他那老师的话本,足足两大箱子,全写完了!” “好家伙,他就不怕咱们不要这稿子,他的心血全白费了吗?” 胡惟庸一听此言,顿时兴趣盎然。 随着报社大张旗鼓地征集稿件,他已经见识了不少精妙的话本。 胡惟庸又一次感受到了时代的差异。 在后世,作为一名普通人,他所接触的古代话本,仅限于四大名着以及梅等奇书。 然而,在这五本书中,真正深入研读过的,也只是《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 《红楼梦》和梅虽名声在外,但胡大老爷读其同人文的远胜于原着。 当他来到这个世界,开始广泛收稿后,才发觉,原来这个时代并非没有人写话本。 也不是没有写好话本的人。 只是这些作品未能发表,或因种种原因未能流传至后世。 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这等精心雕琢的名着相比,或许尚有差距。 但足以令人眼前一亮,甚至让人读得津津有味。 至少胡惟庸觉得颇为有趣。 不得不说,自古以来,写通俗作品的人,琢磨的无非是如何让人感到爽快。喜欢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最新小说: 我的修仙模拟器 我的师父什么都懂亿点点 戏假成真:演癮君子这么像?查他 大明:如此贪的駙马,朕杀不得? 混沌仙途,我以无道斩天命 爆发吧,武医生 全球游戏:开局百亿灵能幣 天道神监 九域劫主 神罚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