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一部13000+热度的剧,陆煦真的是剧圈top!”
“《18岁那年》上线之后热度没下过一万吧?这号召力简直绝了。”
“借楼问一句,《18岁那年》好看吗?感觉不是我喜欢的题材,我就没看。”
“快去看!绝对不亏,是那种温暖又温柔、暖到你骨子里的剧,好看的!”
电视剧论坛上,有关《18岁那年》的讨论格外热闹,有讨论剧情本身的,也有讨论陆煦演技的——无论陆煦演绎的是哪一年的黄路宁,观众们在他身上都看不出丝毫违和感。
“我押一包芥末薯片,陆煦能靠这部剧拿星辰奖视帝。”
“我也……《识骨之途》俞一不拿还有理由,黄路宁再不拿,我想不出任何理由。”
“+1+1。”
在整个互联网上,对《18岁那年》的讨论并不仅限于论坛所提及的内容——
“我妈超爱这部剧,她说剧里的黄路宁和我舅年轻时候一模一样。”
“+1,她明明应该更爱那种狗血婆媳剧的,这一部居然她看到停不下来。”
“感觉他们是从黄路宁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人生哪有那么多波折呢?《18岁那年》是对普通人人生的刻画。”
《18岁那年》观众的年龄跨度……比主创们以为的要大很多。
一位剧评人在《18岁那年》播出十集后发表了一篇剧评,他说,《18岁那年》之所以火,是因为这部剧抓住了“当下”两个字。
谁都没有回到18岁的可能。
谁的人生都充斥着遗憾。
黄路宁回到过去,改变了自己,改变了家庭的氛围,也改变了周围人的命运,但这部剧所强调的永远不会是回到过去,而是活在当下。
“不必回到过去再改变,现在改变也来得及。”
观众们讨论着和这部剧有关的各种细节——《18岁那年》虽不似《尸声》那般逻辑缜密,对细节和人物的刻画却相当到位。
黄路宁18岁时的城市面貌、他所成长的社区的变化,都在镜头中一点一点显示了出来。
它或许不是年轻观众的童年,却必然是某些观众的童年。
不管是挤成一团的公交车,在车外吆喝着的烤红薯,还是夏日里喝的一瓶冰汽水,对很多人而言,这是过去生活中的一段记忆。
虽然眼下它已经消失,可它曾出现在很多人的生命中。
……
魏忆肉眼看着《18岁那年》的热度从13000+平滑地挺进14000+,俨然有成为下一部年度爆剧的可能。
“可能?”郑骁对她的结论不屑一顾,“《尸声》和《识骨之途》都是去年的剧了。”
魏忆这才意识到,虽然刚经历过一个热闹的暑假,《18岁那年》却明晃晃地坐上了年度热度第一的宝座。
——即便在这部剧上线之前,业内对它的定位是“比一般生活剧强一点的生活剧”。
作为一路追《18岁那年》到现在的观众之一,魏忆猜,这部剧之所以火,是因为剧里的黄路宁实在太温暖了。
又温暖又坚韧。
他清楚自己上辈子后悔的源头是什么,这辈子才努力去改变它。
谁会不喜欢黄路宁呢?
即使他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普通人,可仔细去观察的话,会发现黄路宁这个角色身上早已写满了标签,标签却只有两个字——你我。
黄路宁即凡人,黄路宁即你我。
正是因为对人生的一点触动,《18岁那年》明明是和《尸声》《识骨之途》截然不同的剧,却依然很吸引人。
看到小女孩被黄路宁救下的那一刻,魏忆都激动得跳起来了。
她妈也在一边感叹:“不救下来的话,这一家子该怎么过哦?”
原本是幸福的四口之家,年轻的却一一离开了人世,只有年老的奶奶把眼睛哭瞎了。
魏忆也不敢想象镜头中俏皮灵动的小狗被杀死做成狗肉的场景,人类或许还能够预知自己的死亡,当小狗蹦蹦跳跳到食盆前,它怎么知道,不是所有人类都对它那么友好。
但因为太爱主人,爱主人家的小朋友,小狗天真地以为,所有人类都会喜欢它。
然后,它在不知不觉中迈入了死亡。
这是黄路宁改变的命运。
但死亡曾真实存在过。
“能改变真是太好了!!”——这一天,魏忆忍不住在朋友圈发表了自己的观剧有感。
郑骁先点了赞,几个和她玩得好的圈内小姐妹也点了赞:“姐子,是不是看《18岁那年》了?”
“+1+1+1。”
《识骨之途》里,俞一没能改变队友们的命运,虽然他最终报了仇。
《尸声》里,江霖和苏阳成功找出了凶手,让真相得以大白,可死亡依然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