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九九和春生都表示他们可以自己留在家里,但去一趟镇上少说也得五六个小时,两个孩子年纪小,秋华年不太放心。
“行,你放心去吧,中午锅里多添半把米的事儿。”胡秋燕不在意地笑道。
他们家在村头有一个养鱼的池塘,近几年赚得很不错,日子过得宽裕,不然也不会起心思送小儿子云康去读书。
秋华年让九九把早上摘的野菜分出一半带过来,自己则从背篓里抓出一把高粱饴。
“秋燕婶子尝尝。”
“这是什么做的?怪好看的。”胡秋燕打量塞进自己手里的十几根糖条。
“前两天给婶子说的糖,我已经做出来了。”
“乖乖,这是糖?”胡秋燕拿了一根塞进嘴里嚼了几下,“老天爷啊,还真是!”
胡秋燕从没有吃过这样的糖,感觉比镇上卖的麦芽糖更加清香甜糯,让人回味无穷,她有些后悔把刚才那根吃得太快了。
“华哥儿,你给的太多了,留两根给孩子尝尝鲜就行了。”胡秋燕说着想把糖条还给秋华年。
蚕豆大小的一小棍儿麦芽糖就卖三文钱,华哥儿的糖是它的三四倍大,味道还比它好,少说也得七八文一条,这一把怕是接近百文,胡秋燕哪里敢要这么多。
“婶子放心留下,给家里人都尝尝。”秋华年笑着推回去,“这糖叫高粱饴,成本不贵,我打算一条卖一文钱。”
这么好的糖,才卖一文?!
胡秋燕在心里品了几下,要是才卖一文的话,她可以每两天买一根,不,每天都买一根,切成豌豆大小的小粒,全家人都能每天吃到糖!
“华哥儿,婶子真的服了,你这脑袋是怎么长的,说用高粱做糖,还真就做出来了!”胡秋燕知道其中厉害,没有问方子。
“我也是自己瞎琢磨,试了一下后真成了。”秋华年谦虚道。
胡秋燕啧啧感叹,村里人背地里都说杜宝言家的大郎断了前程,这一家人以后彻底没出息了,谁能料到大郎不行了,他的童养小夫郎却这么能干!
“这糖婶子就收下了,回头我回娘家时带几条,给他们也夸夸我们华哥儿的厉害。”胡秋燕不再推辞,“以后你去镇里忙,尽管送孩子们过来,下次千万别带东西了。”
就算一条糖卖一文钱,十几文也够抵两个孩子很长一段时间的伙食费了。
从胡秋燕家出来后,秋华年朝村外走去,从杜家村到镇上步行得一个时辰,也就是两小时,现在日头已经升得很高,不抓紧点时间就要来不及了。
背篓里的一篮子糖和一篮子柳叶很轻,没有给秋华年增加额外的负担,按着原主的记忆,秋华年加快脚步在中午时到达了清福镇。
清福镇常住人口接近三千,是县里数一数二的大镇,镇中心有一横一竖两条呈十字形的主干道,从中间断开称为东南西北四街,街上开着各色店铺,路旁还有不少摆摊做生意的人。
孟圆菱家的豆腐坊在西街最尽头,外面是卖做好的豆腐的铺子,里面小院里摆着一个巨大的石磨,一只眼睛蒙着黑布的骡子拉着磨一圈圈转着,石磨侧口源源不断地滚出豆浆。
孟圆菱在铺子里帮忙卖豆腐,眼睛时不时往铺子外面看,一看见秋华年,立即丢下手里切豆腐的木刀迎了出来。
“华哥儿你可算来了,快给我看看糖!”
“你倒是信我。”秋华年噗嗤笑道,“就不怕我没做出来?”
孟圆菱不笨,拉着秋华年的胳膊道,“你真没做出来,今天就不会来了,快别卖关子了,让我看看。”
“我昨天回家说我在杜家村认了一个能用高粱做糖的朋友,他们都不信笑话我呢!”
孟圆菱拉着秋华年走进收拾得干净整齐的豆腐坊,整个清福镇只有这么一家豆腐坊,开了几十年口碑良好,除了镇上的人,附近几个村子的人买豆腐也都从这里买。
中午时分,铺子里站着五六个等着买豆腐的人,这些人都是熟客,算是看着孟圆菱长大的,听见孟圆菱的话后纷纷看向他们。
见孟圆菱拉着一个年岁不大容貌清丽的小哥儿后,几人都笑了起来。
“菱哥儿,怪不得他们笑你,高粱做糖的事儿也就你们小孩会信了。”
孟圆菱不服气地鼓了鼓腮帮子,“我不是小孩了!如果是真的,你们一人买一个糖怎么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