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01章 强大的竞爭对手
国外这些机构最喜欢的就是隔三差五开个发布会,宣布自己有什么成果,目的嘛,当然是提醒金主爸爸们赶紧掌钱。
对於许青舟来讲,除了最终成功完成实验外,比如彻底搞定鋰枝晶或者穿梭效应的问题外,那些阶段性成果其实没有太大的宣传价值,最多也就像之前在麻省理工,在官方平台简单发布个消息刺激下別人。
不然,阶段性的进展,他们也是有的。
从赵升文发的数据看,最起码领先了现在行业好几年的水平。
许青舟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翻开笔记本,视线落到早上计算的超对称函数理论上,考虑跃迁规则中的动態相位问题。
不远处。
“那就是许青舟?”
戴眼镜的中年远远地打量著许青舟,有些咋舌,虽然在新闻里看到过照片,但线下见到真人还是让人感嘆实在是太年轻了。
等哈维教授在自己身旁坐下,他才笑著问道:“你们聊了几分钟,怎么样?”
“是个强大且可怕的竞爭对手。”
哈维教授望了许青舟的方向一眼。
“哦?难得从你口中听到可怕这个词语。”中年略微有些异,哈维教授是个相当骄傲的人。
哈维教授认真地说道:“是的,他值得用这个词语。在他身上,我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自信,或者说,压力。”
牛顿在23岁提出微积分、万有引力定律和光学理论框架,爱因斯坦26岁发表“奇蹟年论文”,里边包括狭义相对论、光电效应理论和布朗运动研究。
麦克斯韦24岁完成《论法拉第力线》,奠定电磁场理论数学基础。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这些都是人类歷史长河上足以让一个时代蓬勃发展的人。
在眼前这个夏国人身上,他感受到了一种面对这些伟人的压力。
中年语气轻鬆:“嗨,伙计,放轻鬆点。比起虚无的感觉,我觉得你更应该去看看我们的实验数据。”
就在三天前,他们的实验有突破性进展。
临界电流密度方面,比同行领先了50%,固態电解质结构创新,研发的lpsc/lc/lpsc三明治结构固態电解质,临界电流密度(ccd)提升至1.52ma/cm2。
目前,国际先进水平也就0.5-1.0ma/cm2。
对称电池循环寿命提升了10倍,並且,还开发出了全新的鋰枝晶抑制技术,理论上,
几乎可以解决鋰枝晶问题。
中年往椅子上靠了靠:“我已经很期待大伙看到这数据,尤其是加兰·克鲁格那个傢伙震惊的表情了。”
加兰·克鲁格,主导史丹福大学鋰枝晶实验的负责人。
他们的老对手了。
讲台上,迪迪埃·奎洛兹已经开始下午的报告会。
各种探测方法与技术。
重点探测目標,包括宜居带行星,质量介於地球与海王星之间的行星,流浪行星..,
许青舟收起数学计算手稿,饶有兴趣地听著。
通过对比不同年龄恆星系的观测,重构太阳系早期演化史,还涉及在轨製造技术,空间超大型天线增材製造技术突破,支持未来深空探测。
偶尔会让人有些恍惚,仿佛穿越到了科幻世界一样。
“行星探测,星际旅行..:”
许青舟眯著眼,“首先要解决就是能源问题,传统化学燃料火箭仅能支撑近地轨道任务,而可控核聚变能源算是目前最大的突破口。其次是超远程通信与导航,星际旅行的信息传递存在时间差,並且还依赖於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