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中午2点。
许青舟宣布散会,该说的都已经说了,剩下需要郑旭他们自己去完善,尤其是自旋极化与d带中心调控技术,搞出来之后交给零点科技的专利部申请专利。
这属於实验室的常规操作,完成技术可行性验证后,提交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保护基础技术框架。
很快,研討室仅仅剩下郑旭和柴恆在处理整个上午的资料。
柴恆望著成堆的手稿,有些晞嘘地说道:“我都怀疑教授大脑自带latex渲染引擎。”
他自翊是天才人物,可在许青舟面前...现在可算体会到导师掛在嘴边那句话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难。
就比如刚才討论里,他都还考虑计算过程呢,许青舟已经把计算结果写出来,公理跃迁到结论.看得他一脸茫然。
幸好,郑组长似乎和他一样。
“在许教授手下干活压力好大啊。”
扑面而来的学术压迫感。
“习惯就好。”
郑旭突然想到了赵升文给他说的那句话。
压力归压力,但...他心中不由笑起来,当初的选择是没错的。
许青舟去食堂吃了个饭,也回到自己办公室,靠在椅子上揉了揉太阳穴,脑袋高速运转了数个小时,一坐下疲惫感涌上来。
他和郑旭他们详细推算了两种方案,凝聚態和量子力学方面內容,数学上可行,接下来就看实验了。
右侧的桌上,还有两份赵升文小组的实验数据报告。
“別说,还真有点曾经主持工程的感觉了。”
许青舟晃动著滑动椅子。
桌面,除了实验数据,还有王思冬送来的国际电池领域的发展报告。
竞爭激烈,甚至惨烈,世界各大实验室都在爭分夺秒,官方也开始不断放出扶持政策一旦失去先机,就意味著得面临技术壁垒,再想弯道超车就晚了。
其实,商业化的鋰离子电池的实际能量密度在未来几年內就会接近理论数值,面临性能天板,更高效的能源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固態电池自然而然地成为下一代电池的首选。
儘管大半实验室都在做固態电池,但鋰硫电池极高的能量密度和理论比容量还是进入了部分实验室的视线,例如选择进行技术融合,硫正极+固態电解质,比直接做鋰硫电池难度小点,算是它的低配版。
但.:.在许青舟看来算是结合了固態电池和鋰硫电池的缺点。
“鋰枝晶,穿梭效应,鋰硫电池,研究所在整个电池领域还算独树一帜...这才是掛逼该做的事情,小孩才做选择,大人全都要。”
准確来说,许青舟有面对失败的底气,脑子里那么多技术,隨便拿出点就能变现。
同时,无论是做固態电池还是鋰离子电池,或者鋰硫电池的课题组,大部分都在研究一个东西一一隔膜。
这东西作为鋰硫电池的关键內层组件,处在正极和负极之间,是抑制多硫化物穿梭的重要屏障,已经成为目前各大研究结构重点攻克的领域。
总体来说,电池领域的研究基本都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许青舟他们的研究方向不同,直接从材料入手,把重点放在硫正极材料改性,电解液等等最基本的组成上。
“就能源而言,核聚变能源仍然是已知信息框架內的终极能源...任重而道远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