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5年(建安十年),郭嘉建议曹操多多招募重用青、冀、幽、并四州名士,收附民心,彻底巩固控制抵御。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袁尚、袁熙逃入乌桓,即今辽宁锦州一带。 此时的刘备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在荆州刘表的身边又积聚了相当的实力。 这时,郭嘉又提出不同于他人的见解:“明公你尽管放心地去远征,留下一个空空荡荡的许都也无妨,我料定刘备无法给你添麻烦。 在众人一片哗然声中,郭嘉详细地分析了平乌桓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义“胡人自恃偏远,现在必然没有防备,突然发动攻击,一定能够将他们消灭。袁绍对胡人有恩,如果袁尚还活着,他们一定帮忙,迟早是隐患。 但刘表是个只知坐谈的政客,他自知能力不足以驾驭刘备,所以必然会对刘备有所防备。现在虽然是虚国远征,但一劳永逸,就再也没有后患了。” 不如留下辎重,轻兵速进,攻其不备。” 乌桓首领蹋顿和袁尚、袁熙率军仓促应战,这一役,蹋顿被斩,曹军俘虏了20余万人,走投无路的袁尚、袁熙投奔了辽东的公孙康。 当粮食吃光以后,曹军将士又不得不先后杀了几千匹战马充饥,才艰难抵达目的地。同年秋天,辽东太守公孙康带着袁尚的首级前来投降。 在曹操诸多谋士中,唯独郭嘉最了解曹操,并且两人关系亲密,犹如朋友一般。 曹操手下有一位纪检官员,叫陈群,曾因郭嘉行为上不够检点奏了他一本。 在长年征战生涯中,曹操总是把郭嘉带在自己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 可惜却没有料到他因年早逝! 第一是“道胜”:袁绍作为世族军阀,礼仪繁多而杂乱,为其形式所羁;曹操“体任自然”,因时因事而制宜,“道”高一筹。 第三是“治胜”:郭嘉以深刻的眼光分析历史和现实,认为汉末大乱是统治者“政失于宽”,而袁绍以宽济宽,所以无以御下;曹操“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宽猛相济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时要的。 第五是“谋胜”:袁绍临事无策,优柔寡断;曹操机警果敢,“应变无穷”。 第七是“仁胜”:袁绍怀妇人之仁,见人饥饿,恤念之情形之于表,而对于自己见不到的,则“虑所不及”。这不是政治家的胸怀。曹操对于眼前小事或有疏失,而对于天下大事则“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恩德施乎四海。 第九是“文胜”:袁绍是非不分,曹操对于正确的“进之以礼”,不正确的则“正之以法”。 用现在的观点来看,郭嘉所指出的这十个方面,包括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组织路线及各人的思想修养、心胸气量、性格、文韬武略等多种因素,这都是关涉事业成败兴衰的关键。 无论如何,郭嘉能说出这“十胜”,说明他不仅仅是一个临事献策的谋士,而且还有成套的理论。 郭嘉虽然在三国里出场的时间虽然不是太多,但无论从哪个方面都可以看到他的智谋是如何的了不起。 对于这样的谋士,李忠是打从心里的尊敬,同时也是非常的喜爱。 所以对对于李忠来说现在的心里很是矛盾,杀了他,他自己不愿意,不愿意这样一名奇才就这样陨落,而且还是陨落在他的手里,他下不去这个手。 头疼,非常头疼!!!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这就是现实,这就是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