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重生八零之低调发育 > 第一七六章 可以学三星但绝不能搞财团

第一七六章 可以学三星但绝不能搞财团(1 / 1)

对岸和宇宙半岛的半导体产业,几乎是同步开始发展的,但却是走不同的发展路径。 说起对岸的半导体产业,大名鼎鼎的台积电,一定是最为耳熟能详的,但对岸其实还有一家在业内同样知名的半导体厂商,经常被外界忽略,就是联电。 如果说在后世台积电成为了对岸半导体行业的代表厂商的话,联电其实才是对岸半导体产业的奠基厂商。 甚至从很多方面讲,联电才是对岸半导体产业的推动者,其相当长时间内的行业影响力,远在台积电之上。 联电的设立比台积电要早的多,早在1980年就成立了。甚至1985年,联电就已经在对岸股市上市了。 那个时候台积电的创始人张忠谋才刚刚回到对岸,台积电甚至还没有真正开始筹划。 台积电是1987年才成立的,从设立之初就很明确的定位为晶圆代工厂,早期的台积电实力还不足,其实更注重自身的技术发展,对对岸整体半导体产业的影响力并不突出。 而联电却不同,联电起步时走的是一体化的IDM路线,既有IC设计也有晶圆制造,直到90年代中后期,联电才开始效仿台积电,向专业的晶圆代工厂转化。 这个转化过程中,联电原本下属的IC设计部门,就被纷纷拆分独立了出去,成立了联阳、联杰、联发科、联咏、联笙等公司。 可以说,对岸的独立IC设计公司,大部分是从联电孵化出来的,或至少与联电有着极深的渊源,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联发科,后世已经成为通讯IC领域的着名厂商。 从这个意义上说,联电在对岸半导体产业的地位,其实已经有些类似仙童在灯塔的地位,是对岸半导体产业的人才培养摇篮。 其实,在新世纪之前,联电在对岸的行业影响力,是远在台积电之上的,但到了新世纪之后,已经把IC设计分离出去的联电,就逐渐被台积电所超越了。 联电与台积电,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对岸被成为半导体双雄,正是这两个龙头企业的不断竞争,才带动了对岸半导体产业的全面兴盛。 而联电在与台积电的竞争中逐渐落后,固然有许多技术路线上的失误,但也与两家公司的资本结构、创始人经营风格有着巨大的关联。 联电最着名的创始人名叫曹兴诚,他其实是对岸少有的在本地接受教育的半导体大佬,而联电的资本也几乎都来自对岸的本土。 1970年代,对岸的工业结构仍然以传统工业为主,最重要的纺织产业,受到了配额等国际贸易保护政策的冲击,而电子产业,仍然是以低端的电子组装为主。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对岸成立重要的工业产业引导机构,工研院。 工研院,在对岸的经济崛起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 工研院在成立之后,很快就把半导体列为了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随后他们从灯塔的RCA获得了 7.5微米 CMOS技术。 早在1976年,对岸派出40人到 RCA工厂接受培训,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学习半导体领域的工艺节点。1977年,工研院在电子研究所下,设立小型 3英寸晶圆示范工厂。这是对岸半导体产业的真正开端。 一直生活在对岸的曹兴诚,此时刚刚达到而立之年,就是这批到RCA学习的群体中的一员。 1976年至1980年间,工研院斥资 1.2亿美元从灯塔引进不少的 IC设计和制造技术。 1979年底,工研院开始对这些引进的半导体技术、资产进行整合,最终成为联华电子(UMC),简称联电。 联电从筹备到真正成立独立运行,用了三年的时间,期间不但将工研院的那个示范工厂划入了联电,而且帮助联电将制程从从 7.5微米升级到 3.5微米,还将工厂的晶圆尺寸扩大到 6英寸。 同时工研院还投资数百万美元,帮助联电引进用于IC设计的计算机模拟程序和设计工具。 向联电转让了很多IC设计知识产权,包括电话、玩具、计时器、计算器和手表了几个应用领域。 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后,联电就直接成为对岸首屈一指的垂直整合电子制造商。可以说是一家综合设计公司。 联电的基础资源,全部出自工研院,其实是具有了很明显的官方资本背景。为了增加联电的资金实力,在这个筹建期间,联电又引入了不少对岸大公司的资本投资。 联电也是对岸首批,申请并获得新竹科学园区空间的公司之一。而新竹最终成为对岸,许多先进微电子公司的所在地,也于联电的产业引领作用关系极大。 联电的成立过程,其实并不是什么市场发展的产物,而是对岸产业政策主导的成果。而正是联电的成功设立,才为对岸的半导体产业躺出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联电的诞生过程,与内地的907、908、909工程,其实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内地的几次在半导体产业上的尝试,其实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联电的模版。只不过,从结果上看,内地的这些尝试,远没有达到联电的效果。 对岸是一个小型经济体,只需要一两个巨大的产业,就能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岸可以将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在半导体领域。 但内地不行,内地在半导体上能够投入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而且这些本就有限的资源,还需要照顾各区域的发展平衡。 同时,联电建立的时候,正是以灯塔与霓虹的半导体产业争夺为背景,联电在引进先进技术放面,是受到了灯塔的照顾和扶持的。 联电从设立之初,市场就不仅仅依赖对岸,而是有机会直接融入全球的半导体产业链。 而内地,却是受到非常严格的技术限制的,能够引进的都是落后两代以上的技术,而且没有任何的机会,直接切入全球产业链,这就使得内地的几次尝试,都具有极大的难度。 联电的主要资本都来自当地,其实是官方在进行主导,从一开始,就带有产业引导的责任。 曹兴诚一直是对岸的本土背景,原本是任职于工研院的,在联电成立之时,他就被选了出来,到联电出任副总,并逐渐成为总经理、董事长。 这种出身和资本结构,使得联电其实一直带有很重的颜色背景,这也为后期联电受到的一系列压制埋下了伏笔。 联电是对岸集中了所有资源打造出来的,到了1985年,联电在对岸股市成功上市之后,其实对岸的半导体产业,就已经真正的打下了基础了。 从某种意义上,没有联电打下的产业基础,张忠谋也未必会选择回对岸创业,也就未必会有台积电的出现。 与曹兴诚本土背景突出相反,张忠谋是典型的灯塔背景。台积电从创立开始,与灯塔的半导体产业,就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张忠谋是1931年出生,老家宁波,在内地长大。1949年,他就到灯塔读书,此后就一直长期在灯塔工作。 早在1954年,他就加入了灯塔最着名的半导体厂商,德州仪器,并在德州仪器公司TI工作了二十五年。 这二十五年时间,张忠谋从工程师起步,一直升任到德州仪器的资深副总裁,是德州仪器的第三号人物,仅次于董事长和总裁。 抛开其他因素不提,只说事业上的成就,张忠谋确实是最早进入灯塔大型公司最高管理层的华人。是少有的能够打破玻璃天花板的大佬。 1983年,张忠谋与TI的总裁产生很大的意见分歧,干脆辞去了在TI的职位。1985年他受邀回到了对岸,出任了工研院的院长,并兼任了联电的董事长。 而在1987年,已经56岁的张忠谋,再次创业,成立了全球第一家晶圆代工企业,台积电。 晶圆代工的概念,并非是张忠谋首创,其实早在70年代,就有相关的一些概念被产业界提出来了。 甚至,有一种说法,台积电成立之前,联电的曹兴诚也已经萌发过要做晶圆代工的想法。 但此时的曹兴诚还只是工研院委派到联电的经理人,刚刚三十出头,根本无法与任职工研院院长和联电董事长的张忠谋掰手腕。 联电的成立是靠着对岸集中资源成立起来的,而台积电的起步,很大程度上,依靠的则是张忠谋的到处刷脸。 张忠谋是全球半导体产业真正的元老,他入行的时候,集成电路才刚刚发明出来。 而他在TI任职二十多年,一直管理的也是半导体业务,可以说张忠谋在灯塔的职业生涯,与灯塔的半导体发展,几乎是同步的。 因此,张忠谋在全球半导体产业内的影响力是极大的,也具有一张极大的关系网,几乎所有的半导体产业大佬,与张忠谋都或多或少打过交道。 联电的成立,几乎已经集中了对岸半导体产业的所有资源。有联电在前,即使张忠谋出任了工研院的院长,在联电之外,想要另起炉灶,也很难再在对岸筹集到太多的资源。 因此,台积电从起步之初,就把关注度更多的投入到了全球,不仅引入了飞利浦作为台积电的股东,还从TI引入了技术,说服了INTEL给予订单。 张忠谋在TI的职业生涯,绝对说的上是成功的,但他在TI仍然只是副手,所谓大丈夫岂能久居人下,这也是他最终离开TI的原因。 联电有太多的官方背景,资本中有很多的对岸大公司,张忠谋虽然出任了工研院的院长和联电的董事长,但其实并不能真正的独揽大权。 但他一手创立了台积电不同,作为真正的创始人,张忠谋在台积电才有着一言九鼎权威,真正的独揽了大权。 在台积电与联电出现竞争之后,他很快就放弃了在工研院和联电的职位,一心开始经营台积电。 相对于联电需要带动对岸的半导体产业发展,台积电的定位就更加的简单清晰,是一家真正在商业代工厂。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而且有了张忠谋的国际产业地位,台积电在成立之初,就比联电要国际化的多。 台积电发展过程中,大量的邀请了在灯塔工作的半导体工程师,回对岸工作。而台积电的客户,也一直都是全球的着名半导体厂商。 这也是台积电能够一直紧跟国际技术主流,甚至在130纳米技术节点上,能够摆脱对IBM的技术依赖,走出独立技术道路的原因之一。 在张忠谋的带领下,台积电的经营思路非常的清晰,就是不断追逐最先进的制程技术,以不断的提升竞争力。而反观联电,其实受到了很多外部因素的干扰。 半导体是对资本高度依赖的行业,需要不断的筹集发展资金。 但联电甚至曾经在行业低谷时,不敢大规模资本投入,反而进行了减资,就是把已经从投资者那里募集到资金,再退给投资人。 相对于台积电一直在积极进取,不断加大研发的投入,联电就显得动作迟缓的多,最终被台积电超越也就并不出人意外了。 无论是联电还是台积电,其实都是英豪的未来的竞争对手,但从这两家公司发展的历史上,陈兵也同样能够学到很多的东西。 台积电专注于晶圆代工,专注于技术提升,这自然是陈兵要学习的榜样,但联电的经验,其实也同样有很多的可取之处。 陈兵进入半导体领域,可不仅仅是为了赚钱,也不仅仅是为了创办一个牛逼的半导体公司。陈兵的目标中,有很大的一部分,其实是带动内地半导体产业的整体发展。 尤其是在IC设计方面的带动作用,联电其实比台积电突出得多,从这个角度而言,其实联电的经验,对于陈兵来说更加的重要。 联电早期走的是一体化的IDM(Ied Device Manufacture)模式,台积电走的是专业晶圆代工的Foundry路线。 从几十年之后的行业竞争格局来看,更加专业化的晶圆代工模式Foundry,无疑更加符合行业分工的趋势。 陈兵重生时,能够继续坚持IDM路线的,其实只剩下了少数几个大的半导体厂商。 但其实这些大的半导体厂商,也已经把很多的生产,委托给了专业的Foundry厂。 陈兵旗下的半导体产业,未来肯定也是要走Foundry道路的,其实英豪下属的芯片厂,已经在开始朝着这个方向在进行布局了。 只不过现在还是在1984年,半导体产业的行业分工,还没有成熟到,晶圆代工Foundry必须完全独立运行的阶段,英豪还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调整。 英豪旗下的两个半导体业务,其实已经开始进行了内部的分工。 英豪偏重芯片生产,其实就是在向Foundry模式偏移,而PBH的半导体业务,不会再大规模投资生产线,其实就是已经在向Fabless(无工厂芯片供应商)模式转化。 联电和台积电身上,都有陈兵需要学习的地方,但其实这陈兵能够走到道路,也注定与这两家公司,会有很大的不同。 这两家厂商,其实都是纯粹的半导体厂商,更多的是依赖于融入全球的供应链,需要非常开放的产业环境。 但陈兵本身的内地人身份,过度的融入全球供应链,是有很大的潜在风险的。 因此英豪其实一直走的是财团型的纵向一体化道路,其实与英豪的模式最相似的,是宇宙半岛的三星。 在陈兵重生的那个时点,其实全球的财团模式已经不多了,大部分的财团也是在霓虹、宇宙半岛、或东南亚。 财团模式,其实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向融合产生的庞然大物,能够形成财团,是需要有很多远远超出商业层面的因素来支持的。 灯塔的金融资本于产业资本结合的也很深,但灯塔走的不是财团模式,而是金融资本控制产业资本的模式。 在80、90年代,霓虹和宇宙国的财团模式,曾经表现出非常强大的竞争力,那个时代全球几个规模最大的银行,几乎都是霓虹的,而这些银行却是受到霓虹几大财团的控制。 但随着灯塔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几次收割,进入新世纪后,其实这种财团模式,已经几乎被灯塔的金融资本,全面压制了。 广场协议之后,霓虹的经济就被灯塔全面收割了一波,霓虹不仅仅是放弃了在半导体产业上的对抗,在金融领域其实也已经躺平认操了。 宇宙半岛崛起的时间,晚于霓虹,被收割的时间也要晚一些。 直到98金融危机的时候,宇宙半岛才出现了诸多财团的倒闭,而仅剩的几个所谓的财团,其实也已经落入了灯塔的控制之下。 例如三星,虽然仍然是李家在前台掌权,但其实背后的掌控者,早就已经是灯塔的金融资本了。 霓虹的产业结构过于特殊,可以借鉴的很少,但宇宙国的发展模式,陈兵还是仔细研究过的,尤其是三星。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三星的发展历史,其实很长久,早在30年代就已经开始兴起,到了60年代已经发展为宇宙半岛的十大财阀之一。 而90年代之后,三星更是凭借在电子产业的不断扩张,终于脱颖而出,成为了宇宙半岛的第一财阀。 有一句话,“宇宙半岛人一辈逃不过三样东西,税收、死亡和三星”,可见三星在宇宙半岛,已经达到了何种垄断的程度。 三星能够从诸多宇宙半岛的财阀中脱颖而出,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的电子产业,在全球的电子产业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98年金融危机之时,三星能够全须全尾的逃过一劫,也是因为他在电子产业的成就已经足够大,灯塔需要他继续存在来压制霓虹。 三星电子产业的发展路径,从事后看,其实非常的清晰,就是依赖财团的巨大资金实力,不断的扩张,包括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 如果说联电和台积电,走的是半导体行业分工的专业化路线,三星走的就是依靠对区域经济的垄断,在不断的进行全面扩张。 三星其实在60年代就开始涉足电子相关产业,但70年代,还主要是在经营家电领域。 但三星的接班人李健熙在70年代,就敏锐的关注到了半导体产业的巨大机会,开始不断加大在半导体领域的投资。 70年代,宇宙半岛同样推出了发展半导体的产业政策,鼓励各个财团,向半导体领域进行投资。 三星由于有家电产品为根基,早期的半导体产品,其实集中在家电上游的芯片领域。 直到灯塔IBM推出了PC产品,三星也开始仿制之后,才开始寻求进入DRAM行业。 老牌财团最大的好处就是人力资本足够雄厚,一旦想要进入某个新行业,就能很快组织起研发力量,进行逆向工程的研发。 三星在1983年6月,从灯塔的美光获得了DRAM的专利授权,仅仅6个月就推出了64K DRAM的产品,一年之后就推出了256K DRAM。 而接下来,三星就凭借着着名的反周期投资,不断的进行扩张,十年之后,就成为了全球最大的DRAM生产商。 李健熙是三星电子产业不断扩张的战略领导者,在他还只是家族继承人时,就已经在不断加大电子产业的投入。 等到他真正掌权之后,就开始带领三星在扩张的道路上不断狂奔。 摩托罗拉拉开移动通讯产业大幕之后,三星也同样开始快速的跟进,从车载电话起步,87年就开始推出第一款手机。 虽然三星的手机业务,起步时存在了诸多的问题,困难重重,但三星依靠财阀的巨大财力,不断的投入资源,使得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到了95年,三星更是击败了摩托罗拉占有了宇宙半岛一半以上的市场。 整个80、90年代,三星都在不断的狂奔式扩张。横向上,他不断进入推出各种电子消费品,几乎横跨了所有的电子消费品领域。 而纵向上,三星就开始不断的投资半导体和各种元器件,几乎大部分终端电子产品的元器件,三星都是自己生产的。 依靠着这种强悍的完整供应链自产能力,三星在世纪之交,就已经成为了全球业务覆盖面最广的电子集团。 英豪从创立开始,就一直在不停的扩张产品线,从游戏机、计算机,到通讯产品,然后又开始不断的向上游半导体、电子元器件延伸,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学习三星的成功之路。 三星是一个怪兽,能够在几十年内不断的持续扩张,依赖的是财团背后的金融资本支持,以及灯塔的放纵。 但英豪只是在产业扩张路线上,敢于学习三星的模式,但英豪却并不敢向财团方向发展。 三星的根基在宇宙半岛,有财团生存的土壤。但英豪虽然设在香江,其实却是以内地为根基,在内地是没有财团的生存空间的。 内地鼓励大型的实业集团,也允许民间资本一定程度上参与金融领域,但如果想要将实业资本于金融资本进行紧密结合,去发展什么财团,就会碰触到真正的红线,最终的后果就不必多说了。 即使英豪的总部注册在香江,也同样无法在海外玩什么财团。财团是需要更高层面的力量支持的,没有这个层面的支持,玩财团就是在找死。 真当灯塔的金融资本是泥涅的?背后没有足够支撑的金融集团,其实是非常脆弱的,灯塔有一万种方式,轻轻松松收割掉这种没有根基的所谓金融集团。 陈兵敢于效仿三星的怪兽扩张路线,依仗的并不是金融,而是背靠内地,内地有足够的市场,能够支撑英豪的持续扩张。 同时英豪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只要愿意乖乖的守规矩,不玩什么过度垄断,不去收割民间财富,内地也自然会为英豪提供足够的经济层面以外的保护。 什么爷爷我想要这种事情,到了英豪现在的规模和影响力,已经不可能再出现了。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陈兵前世做了一辈子的产业观察,对于如何获得内地的支持,还是非常有把握的。 80、90年代,其实内地本身就是在建立工业基础的阶段,各种各样的野蛮生长才是常态。 英豪这样的,能够在海外市场,赚取大量资本,又反过头来,不断向内地投资,帮助内地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做法,在内地自然是会受到双手欢迎的。 凭什么,实际上根基非常浅薄的陈兵,能够得到周主任、超品的支持?就是因为陈兵所作所为,正式内地所需要的。 陈兵怪兽式扩张,其实一直主要抢占的是海外市场,而且陈兵一直在进入的,都是那些新兴的技术领域,于灯塔的那些电子巨头之间的冲突并不大。 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此时灯塔的金融资本扩张,才刚刚开始加速。 灯塔用金融手段对全球的收割,也是从广场协议之后,尤其是进入了90年代,灯塔失去了最大的竞争对手,才开始放纵金融资本的横行霸道。 至少在灯塔失去对手,双手插兜,喊出还有谁之前,只要陈兵不与灯塔的电子产业出现严重的利益冲突,就不用担心灯塔的金融资本来盯上英豪。 未来的十年,是英豪最安稳的产业发展机会,至于十年之后,英豪也已经足够根基稳固,甚至能称上老牌的电子集团的时候,也就有了足够的自保实力了。喜欢重生八零之低调发育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重生八零之低调发育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最新小说: 我的能力太常见啦 异之理 女总裁的上门女婿 乌鸦给了我一双眼 恋爱攻略小竹马自我攻略 母子 重生只为傲娇青梅,谁管你系不系统的? 外科教父 够野 more,more,n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