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重燃2001 > 第392章 这声爸叫得挺顺口的哈!

第392章 这声爸叫得挺顺口的哈!(1 / 1)

如何解决结婚证的问题…… 身在金融系统里,坦率地说,很多事情很多骚操作,王海涛见多了。 只能说,纵观几千年历史,现代华国平民百姓光棍率最低,是最幸福的时代。 毕竟,古代平民之下还有贱民和奴隶,二者并不算人,不需要婚配。 吴楚之闻言大喜,一脸诚恳的说道,“爸,放心,二者,我都可以办到的。” 王海涛白了他一眼,“空口无凭,我要听解决方案。” 吴楚之嘿嘿笑着,“说不如做,不如……看结果?!” 骚操作,他也会。 不过,他内心深处在大礼堂受勋的念头,还是割舍不下,而不是什么华国人民的老朋友。 王海涛听到这回答,也只能轻叹一声,眼神中透露出一抹无奈和释然。 事到如今,还能说什么? 最差的结果,他也能接受,由得面前这小子去折腾吧。 把话说开后,王海涛紧绷的肩膀终于松懈下来,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连嘴角都忍不住微微上扬。 他稍作沉吟,清了清嗓子,正色道:“私事说完,我们来说说公事。” 吴楚之心里一凛,脊背瞬间挺直。 他知道该来的,还是来了。 不过他也并不慌张,只是一副戏谑的模样望着面前这个便宜老丈人, “爸,是不是该开门了?待会儿我是不是该称职务了?” 王海涛没好气的白了他一眼,“你都喊我爸了,你说这门该不该开?” 吴楚之嘿嘿笑着,一副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模样。 王海涛斜睨了他一眼,手指点了点他后,起身从书柜里取出一个小小的装饰框,拿在手里端详了几秒后递给了吴楚之, “知道这是什么吗?” 吴楚之接过装饰框,目光在那精致的边框上略微一扫,随后便抬起头,眼中写满了疑惑, “外汇券?” 坦率的说,外汇券在任何时候其实都不常见。 侨汇券见的人不少,但就算是其发行流通的年代,国内见过外汇券的人,多说点也绝对到不了百分之一。 放在此时,也确实也有收藏纪念意义。 吴楚之感慨的是,面前这老登小气的很,框里只是五毛钱面值的。 抢之无味,弃之可惜! 但凡换张10元以上面值的,他绝对往衣服里一揣了事。 不过这简单的一问,却让王海涛的神情微微一滞。 他装裱时特意将外汇券的背面露在外面,而吴楚之只是随意扫了一眼便认了出来,这确实让王海涛感到意外。 毕竟外汇券早在1994年年底就停止流通了,而背面是全英文。 众所周知,吴楚之的英语从小烂得一匹。 虽然这小王八犊子高考英语考得还行,但这种死记硬背出来的英语就这么一扫便认识外汇券? 他有点不信。 而且虽然停止流通距离此时不过7年,但吴楚之当时不过是个小学生啊。 几家人又是知根知底的,谁家是什么社会关系门清的。 按理说,这小子根本不可能与这已成为历史的物件有丝毫交集的。 这不科学! 要不是面前这个小王八蛋是自己便宜女婿,王海涛都想直接一个电话到进行举报了。 吴楚之像是看穿了王海涛的疑惑,微微一笑,那笑容里带着几分促狭和回忆, “爸,这玩意儿我还真见过。 小学的时候,有年冰冰来的时候给我带了瑞士巧克力,国内买不到,只有友谊商店能买。 当时莞莞馋得不行,闹着要买,冰冰说需要外汇券才能买,还拿一张给我们看过。” 他的声音轻柔,像是在轻抚一段旧时光,眼神也变得悠远起来,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童真”的年代。 少女或许玲珑心,少年全是瓜娃子。 好吧,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冰冰和莞莞,便已经开始明争暗斗了。 小女孩时候肯定不懂什么叫做宫斗,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便是,两个小美女是很难共存成为好朋友的。 秦莞和王冰冰关系变好,完全是因为秦莞早早的便长开了,拉开了差距。 王海涛听闻此言,忍不住轻笑出声,笑声中夹杂着无奈与宠溺。 这小兔崽子,这声“爸”叫得挺顺口的哈。 不过自己好像也不怎么反感,倒也觉得顺耳。 不得不说,别看现在无论是谁看吴楚之、孔昊、秦莞还是王冰冰都得竖起大拇指,但小时候这都是特么的一帮熊孩子。 尤其是在还没长大成人的阶段,那些小女娃子,嘴有多碎,多能气人,又多让人哭笑不得…… 这种事,只有当过父母的人才能真正体会。 此刻他的眼前仿佛浮现出当时女儿那副天真又带着些许得意的模样,小小的身躯挺得笔直,手中紧紧攥着那珍贵的外汇券,在吴楚之和秦莞面前显洋。 “你知道就好,那是冰冰的幺爸以前回国时结汇来的。” 王海涛简单解释了一句,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生硬。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显然他不愿在这个话题上多作停留。 毕竟王冰冰的幺爸在这个暑假里做出的事情,让他觉得在晚辈面前有些丢脸。 于是他迅速岔开了话题,脸上浮现出一丝严肃,开始讲述起当初国家发行外汇券的背景, “这张印着长城的隐形软妹币可不简单,80年改开的的钥匙在这里转动。 那时候国家外汇储备紧张,为了控制进口消费,也急需外汇引进技术设备,才专门发行了外汇券。 它可是整整影响了一代人的特殊货币啊…… 无论国人还是外国人,他们来中国持有的美金必须先兑换这张外汇券,他才能消费。 当然,作为代价,这可以让他们在友谊商店以很便宜的价格买到茅台、进口电器、外国的糖果……” 他的声音渐渐变得低沉而有力度,仿佛在诉说着一部波澜壮阔的时代史诗。 作为前世在投行里摸爬滚打十来年的老炮,吴楚之其实对这段历史还是挺了解的。 虽然这是一段尘封的历史,但没法子,这是华国外汇管制政策绕不过去的一段背景。 不了解当初的历史,也就没法了解后续国家外汇政策因时制宜变化的逻辑所在。 眼前那枚小小的外汇券,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章。 1980年4月1日,政务院直接授权中国银行发行外汇兑换券,构建起双轨制货币体系。 其核心目的有三。 一是强制兑换。 外国人入境需将外币按官方汇率兑换成外汇券,消费后剩余外汇券可兑回外币。 二是定向流通。 外汇券仅限指定场所使用,如友谊商店。 三是身份隔离。 软妹币持有者无法直接获取外汇券。 当然,任何政策都有例外群体,但不在普遍之列。 所以,身份隔离机制下,在国内天然形成了有券阶层与无券阶层。 当时很多进口商品只能通过外汇券进行购买,在物资并不丰富的年代里,这就使得外汇券实际价值远超面值,黑市溢价高达50%,是80年代的海淘工具。 1994年汇率并轨改革后,软妹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合一,外汇兑换券一夜之间便神秘退场,如今成了收藏界的宠儿。 而随着物资的丰富,原本外汇券作用的第二点,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而失去意义。 但第一点和第三点,其实几十年来从来没有变更过,只不过第一点隐晦了些而已。 第三点,甚至加强了。 因为,无论是在哪个国家,如果你的资产构成只是本币资产,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和“一无所有”压根就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本币系统一旦被击穿底线,构架于这个系统之上的所有资产定价体系会全面崩塌。 当初建国之路,一直都是有两个战场的。 一个战场是基于土地,另一个便是基于货币。 除了有硝烟的战场上解放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将帅们的卓越指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金融战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毕竟是控制了当初国家经济命脉的四大家族,不是什么只会滥发货币的不学无术猪脑花之徒,叙事逻辑不能一昧的说敌人的愚蠢。 只能说,我党的策略更高明,制度更先进。 一个冷知识,软妹币比新中国出现的更早,是1948年。 构成软妹币的,是发行更早的包括北海币、东北币、关东币、长城币、晋察冀边币、冀南币、西北农民币的一揽子边区区域货币。 常先生的金圆券和我党的软妹币,这便是一场关于货币的解放战争。 短短半年时间,面值500万元的金圆券仅能换取过往1元旧法币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 金圆券信用缺失,商品供应严重不足,这种情况必然引发物价飙升…… 其惨状,和汉斯猫的面包也没啥区别。 极端的时候,那时的人们是拿金圆券来烧火取暖的。 从现实意义来说,这也算得上是“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区别。 这种情况下,基于土地的仗打的赢才真的是怪事了。 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常先生在这场货币战争里并不是输得干干净净。 金圆券,至少达成了他撤退筹措贵金属资源的战略目的,将国内的贵金属、外汇储备给搜刮的干干净净。 外汇资产、美刀、白银什么的都不说了。 420多吨的黄金,相当于1500万盎司,国家直到2000年经过50年的艰苦奋斗,才恢复到这个数量级别的黄金储备。 这才是当初一穷二白的具体表象,建国时我们的黄金储备号称有30万盎司,实际上估计只有堪堪一半之数。 而且很快便在北边开片打17堂口时花得一干二净,后来都是直接用矿产抵债。 可可托海三号矿,是功勋矿,也是共和国的眼泪。 所以,我们从开始就是一个国外的硬通货极其短缺的国家。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然这有客观上的因素。 因为从立国之战爆发之后,阿美莉卡就已经带着整个西方国家在方方面面上使得我们基本和国际市场断绝了交流。 我们的应对措施便是严格管制。 黄金开采企业必须将所生产出来的黄金交售给人行,而后由人行将黄金配售给用金单位。 直到1982年社会大众才重新开始有权力拥有黄金。 而且,大众拥有黄金的渠道还只是通过商场可以购买到黄金首饰而已。 因为,国家要集中所有的黄金和外汇,用于满足必要的设备进口和必要的技术进口以及必要的原材料等等这些。 所以,我们在黄金的问题上是极其严格的进行管制的国家,甚至还有一支专门的部队来负责黄金事宜。 也是为啥国家改开前外汇缺乏的原因。 尽管建国后黄金开采的也不算少,但贸易完全逆差的情况下,要想获得外汇,只能通过卖出贵金属来获得。 所以,我们的外汇政策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外汇政策是差别非常明显,某种程度上是本质差别。 因此我们在海外就被叫资本严管有资本控制的国家。 在改开之前,甚很大程度上国内我们其实也是长期坚持“去货币化”的这样一个经济管理体制。 也就是说国内的各种各样的原材物料,包括产品的调拨都不是简单的通过市场,而是国家有计划在调拨。 你生产能使用多少木材、钢材、水泥、玻璃,然后其他的原材料等等,几乎所有的这些材料都是要有审批计划的,对外的采购是国家统一负责。 而货币在其中,只是一个计量单位,也就并不涉及外汇在民间的流通。 改开之后,要走向市场化,那就不能这么管了。 做生意要有本钱,贸易也是。 没有黄金去换美刀,你连原材料都没法买,更何况之前的工业是啥水平,产品能卖的出去? 软妹币,在当初的老外眼里,只是废纸。 所以,便有了一种变通的解决方案。 贷款。 国际贷款,也就是外债。 老外借出自己的本币给我们,让我们去别的国家买必需的原材料、买必须的设备,然后运回国内加工生产出产品销售来抵债。 吴楚之很清楚,1993年底中国实施汇率并轨制改革,1994年元旦软妹币官方汇率瞬间贬值46%,从5.8变为8.7,软妹币与美元非正式挂钩,从此中国才有了真正的单一汇率制度,一开始确定汇率为8.7,后来又调整至8.3。 在接下来大约10年的时间里,软妹币兑美元只能在8.27~8.28元非常窄的范围内浮动。 美元兑软妹币1:5的时候,中国国内生产一件产品在国际市场能卖到一美元,而其全部生产成本为4元软妹币,企业有20%的利润可赚,自然会去生产。 同样的产品,同样的国际价格,同样的企业同样的生产成本,如果汇率变为1:8,则有100%的利润,那企业可赚大发了,会加班加点的多生产这种产品。 相反如果汇率变为1:3,企业每生产一件产品要亏掉一元钱,企业就无法支撑下去了,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提高国际上的售价,要么只能破产倒闭。 在实施单一汇率制度的同时,政府也取消了企业外汇流程和上缴制度,转而实行强制结汇制度,中资出口企业必须将出口所得外汇悉数到银行进行结汇,然后在央行主导下,全国建立统一的规范性的外汇市场。 这个外汇市场不同于此前的外汇调剂市场,其交易主体是银行,此后私人部门、银行、央行这样的结售汇闭环形成,使得央行对货币政策与贸易汇率等的控制力大大加强,保证了汇率的稳定性。 我们在1997年遭遇到东亚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能过得去,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过不去的。 靠得就是因为在制度上我们的外汇不直接对国外的资本开放。 所以,索罗斯的量子基金,打遍东南亚无敌手,它就是打不进中国。 所以,以前我们管得很严的时候,资本严格管制的条件下,外国的投机资本冲不动。 可以说,从外汇券的发行开始,中国每次汇改都是极其成功的。 并不是这样欣那样铁军这种‘爱国经济学家’觉得哪哪儿都是问题。 在严格管制时期说不自由,在因地制宜放松管制后又说财富大量外流…… 有瑕疵,这不否认。 改革,汉语词语,即改变与革新,指的就是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 每次改变与革新,在当时必然会有一片骂声的,因为必定会有人利益受损,也必定有阵痛。 但绝不是错误的。 否则,我们国家是怎么重新崛起的? emmm…… 好吧,现在他们又在说什么小民尊严和幸福…… 反正他们总是有说的,总是能迎合波澜壮阔大时代里不同阶段中失落人群的心理。 就像是90年代初的菜篮子工程,此时已经被人淡忘了。 仿佛我们一开始所有人就能吃得起肉、蛋、奶、水果一样。 都不说倒查三代那么久远的事了,倒回去30年,绝大部分家庭是做不到天天有鸡蛋吃的。 ……喜欢重燃2001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重燃2001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最新小说: 大小姐重生七零,冷戾大佬掐腰哄 【综】神使进化论 重生年代俏媳妇 海贼:神装在身,我硬抗古代兵器 高冷仙君吗?怎么一摸就哼唧唧 穿成恶毒女配怀了学神男二的崽 穿越兽世,大蛇他粘人又小气 王妃她表里不一 都市小神仙 退伍兵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