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气不好,想见也见不上。”
燕棠观赏着街景,随口说:“和我相比,你的运气一直特别好啦,这次见不到,以后还有机会的。”
“希望吧。”
车很快就到了,先把燕棠送回了酒店。
她虽然跟宋郁是同一天走,不过不巧两人没买到一个航班,第二天飞回莫斯科的时候并没有见上面。
在这之后,燕棠偶尔会和宋郁有联络。
他们在摩尔曼斯克分别时还提及有空可以在莫斯科一起吃饭,不过宋郁一直在进行康复治疗,燕棠为了立项的事情三天两头就会离开莫斯科,直到宋郁准备回北京的时候都没约上合适的时间。
但另有一件事却是燕棠没想到的。
宋璟看上去像是准备在莫斯科久留的样子,她到基金会总部找玛莎谈事的时候,接连两三次碰上了他。
两人在多数时间都不会闲聊,但宋璟看见她会点头当做打招呼,如果恰好在咖啡厅碰上,就简单寒暄两句。
这似乎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但玛莎却每次都是一副大为震撼的神情。
燕棠有一次注意到玛莎盯着她半天没说话,终于忍不住问:“有什么问题吗?”
玛莎是个相当注重边界感的俄罗斯人,含蓄地说:“没什么。”
燕棠当时正忙着去见递交策划前的最后一名作家,没注意到玛莎若有所思的眼神。
她在短短两个月内和九位作家碰了面,谈下来七位,策划书定下终稿,在十一月初时递交了基金会项目管理部审核。
递交不过三天,项目管理部就安排了一个内部会,把近期几个项目的发起人都叫了过来。
“你要有心理准备。”
玛莎也是参会成员,在开会前路过燕棠的位置,低头凑到她耳边提醒了一声。
这不是个好信号,燕棠心里有些紧张。
十一月的莫斯科,室外温度已经变得很低,会议室外的天空阴云翻涌,远处的红场建筑像是蒙上一层灰调的滤镜。
基金会内部的项目会一般不会涉及上级公司的管理层,但今天情况好像不一样。
燕棠坐在环形会议桌的右侧角落正在喝咖啡,听见门口传来几个男女严肃的交谈声,抬眼一看,就见宋璟走了进来。
说实在的,两兄弟实在是长得像,燕棠看到宋璟那张脸的次数多了,心里感到一阵奇怪的别扭。
不过这别扭一闪而过,会议上要谈的事情吸引住了她的全部心神。
这场会除了宋璟之外,还有基金会的管理层、编辑部和项目部的核心员工,还有当前在审核中的项目策划人。
开口说话的是项目部老大保罗,发言不过五分钟,燕棠就知道这场会的真正目的了。
时间一进入2018年,自媒体行业飞速发展,纸质书市场的前景不是很明朗,于是基金会所管理的文化产业在半年度会后成了重点关注的对象,线上阅读和碎片化营销的概念被反复提起,进行板块结构调整的消息不时在办公室之间流传。
这次兴师动众地把人都叫在一起开会,传递的意思就是:卡项目审核通过率。
会议中场休息,燕棠有些疲倦地向后一靠,捏了捏眉心。
手机震动,收到了一条消息。
甜熊:「最近怎么样?」
她拿起手机,回:「还是在忙项目,今天又碰到了你哥」
那边沉默了很久。
燕棠以为他在忙,礼貌性地又问:「你呢?」
这回他又秒回了:「状态恢复得比较慢,不是很好。」
自从那次在摩尔曼斯克见面之后,他们就保持着这样低频率的聊天,一周聊上一次,几句话便结束。
燕棠帮不了宋郁在训练上的事情,也不在他身边,这会儿能做的也只是口头关心几句。
等这场漫长的会议开完,她也成了需要被安慰的人。
散会时已经接近晚上,燕棠精疲力尽地到家,立刻收到了基金会项目部发来的邮件,说她的策划按照今天会议定下的新标准看还不够完善,建议她重新修改,或者放弃立项。
其实燕棠和章叙慈谈过之后,就已经把线上渠道考虑了进去,但当时想得比较简单,只把线上渠道作为辅助营销手段。
搭建阅读品牌是一门生意,归根结底就是投入产出、成本利润的问题。这市场风云变幻,虽然本质是内容至上,质量为先,但渠道也很重要。
放弃是不可能放弃的,燕棠这几年经历过许多难事,最大的优点就是能熬。
思来想去,她打算再回一趟北京,再去见一下章叙慈和其他几位和她这些年关系相熟的业内人员,于是第二天就订了机票,化身特种兵闪现北京。
几家出版社都坐落在海淀区的产业园区内,燕棠挑了个折中位置的酒店,恰好就在中关村附近,散步到购物中心只需要十多分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