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认真回顾了父亲被驱逐的经验教训,吸取了从夏朝、商朝,一直到其父姬胡时期,各个时期王朝兴衰的原因,作为励精图治、整顿朝政的依据。姬静不但尊重身边的文武大臣,对那些对周王室忠心的诸侯国国君,也是发自内心予以尊敬和重用。
姬静还着手恢复被内乱破坏的礼乐制度,让王族、贵族及其子弟,形成尊卑有序、错落有致的行为规范。君爱臣、臣拥君,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蔚然成风。那些几十年不来朝的一些姬姓,以及非姬姓诸侯国国君,开始陆续来朝参拜、进贡,以示尊敬。
公序良俗的形成,让已经没落的周王室,又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大臣乐于劝谏的良好局面。国都镐京被战乱摧毁的宫殿,也逐渐修缮完毕。国库开始充盈,粮食产量得以提高。各地开始积草屯粮,将领们开始招募士兵、训练士卒,提高战斗力。
姬静采取的一系列办法、措施,实践证明卓有成效。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并发展,手工业、商业开始繁荣,史称“宣王中兴”。
那些拥护姬静的部落、方国,因为愿意纳贡称臣,就是周王室的朋友,就是可以依靠的力量。而那些仍然各自为政,不愿意臣服的部落、方国,就成了逐渐强大起来的周王室的攻伐对象。
逐渐强大起来的西周,在姬静带领下,有了出兵的冲动。对于强大起来的国家,周围那些不愿意纳贡称臣的部落、方国,就是大逆不道、十恶不赦,就要被攻打、惩治,直到俯首称臣为止。
但周边的戎狄、蛮夷,绝不会甘心情愿安于现状。因为他们要生存,但因为天寒地冻或者其它原因,只放牧马、牛、羊,不能保证他们族人的生活所需。再一个,不劳而获,成了习惯。
习惯成自然,西戎的打劫、抢劫,在西周西北部又开始了。说是开始了,其实并没有停止过,只是对西周边境的危害程度不同而已。国力已经逐步恢复,姬静决定讨伐西戎,以震慑戎狄。
公元前825年,姬静命秦仲为大夫,率领周军攻打西戎。这场战事断断续续进行了两年,足见其残酷程度。在和西戎的作战中,双方各有伤亡,互有损失。第二年秦仲战败被杀,为国捐躯。
秦仲的五个儿子,带着为父报仇的满腔仇恨,接过姬静的诏令,率领七千周军将士,再次对西戎开战,西戎被击败。
当初姬胡逃亡到彘地后,西戎趁火打劫,侵入到犬丘杀死了不少秦仲高祖父大骆的族人。这一次出征,秦人可以说国仇家恨一起报。得胜以后,秦仲长子被封为西垂大夫,管理犬丘一带。
另一个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晋国,也曾经多次奉命出征,与周军或与秦军一起,攻打西戎。西戎的势力,得到了遏制。
经济基础和综合国力,是一切行动的基础。在“宣王中兴”的呵护下,姬静命秦仲讨伐西戎,命方叔南征楚国,让召穆公征伐淮夷、平定徐夷。军事行动,可以说四面开花,有胜也有败。
姬静发动的一系列战事,因短暂胜利而增加了用兵次数。但长年累月出兵打仗,各方面的消耗是巨大的。对周王室的稳定,以及国内的长治久安,百姓的生计,都起到了负面作用。喜欢战乱与冲突请大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