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扩张领土,为了争夺人口、财富和资源,邻近的国家不断爆发战争。各自的地盘,在此消彼长中不断变化着。
古代社会的战争形式,可分为氏族之间的战争、部落之间的战争、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和国家之间的战争,以及穿插其中的奴隶或农民起义,大臣或将领谋反等不同表现形式。
不同历史时期的奴隶起义、农民起义也各有特色。起义的地点、规模,起义参加者的素质,统治集团内部的决策等都对起义的成败有着很大的影响。每一个统治者,都不会对起义心慈手软。
两个男人可以为了一件事情,例如为了一个漂亮女人去决斗。但很少有两个国家商议好了时间、地点和军队人数,然后再去开战。战争的爆发往往是突然的,总是有先有后,总有主动和被动。战争总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也就有侵略和反侵略之别。
孙子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此可见,发动和参与战争,绝不是一件轻率的事情。
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土和人民,各个国家都要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军队。军队是由武器和使用武器的军人,以及军营、训练场等要素组成的。平时的军人是搞好军事训练,一旦战事来临,军人只有服从命令。军队的行动除了军事训练,就是准备打仗。
打仗又可以分为在国内打仗和到国外打仗。如果是在国内打仗,那就是国内有了问题,例如有人谋反,或者有人发动了农民起义;如果是到国外打仗,那不是去侵略别的国家,就是去帮助别的国家。这个国家可能遭到了外族的侵略,或国内出现了问题。
军队人数的多少和武器装备的精良与否,直接决定着军队的战斗力。当然,军队的战斗力还与平时的训练有很大的关系。军队的强弱,战斗力的高低,也就成了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志。而军队的强弱,又和这个国家的人口素质、经济状况密不可分。
弱肉强食最好用来形容动物世界,但用在人类的争夺上竟也是那样地恰如其分。大的国家领土广大,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有山有水,有平原,有草原,有森林,有江河湖泊,甚至和大海为临。小国则恰恰相反,这就难免受大国的气了。
古代中国春秋时期,有个高举着“仁义”大旗的宋襄公。宋襄公是个欺软怕硬的古代典型,他仅仅因为开会迟到,就把一个小国的国君给杀了。还是这个宋襄公,在会合诸侯的大会上想当霸主,因为麻痹大意不做防范,到头来却做了楚国的俘虏。所以,对敌人的仁慈,其实就是对自己的残忍。用好心去感化强大的对手,不如想方设法使自己变得强大,这样才有说话的资本。
没有强大的武备,就不可能保护自己的王朝、政权、国家和人民,所以古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军队建设,以壮大自己的实力。古代的国王或者皇帝,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总是千方百计去寻找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人才。
古代能文能武的人才可谓凤毛麟角,可礼贤下士的统治者也不乏其人,像中国东汉末年三顾茅庐的刘备就是其中一例。也有人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计去寻找出路,像年逾古稀的姜子牙,在商朝怀才不遇,便在岐山西南的渭水边钓鱼。后来姜子牙协助姬昌、姬发击败殷纣王,成了周朝的开国功臣。姜子牙获得了施展抱负的机会,也成为后世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刘邦为了得到韩信这员大将,可谓是煞费苦心,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也很动人。可到头来韩信被以谋反罪名,落了个未央宫钟室斩首的下场。
古今中外,凡在战争中指挥军队英勇作战,并且取得了战争胜利的人,一般都会在本国、本民族的历史上留下美名。取得胜利的将领和他率领的军队,当他们从战场上凯旋,他和他的军队无疑会受到英雄般的欢迎;相反,在战争中毫无建树的将领,他和他的军队就是“狗熊”。这样的将领很可能会丢官罢职,受到人们的唾弃,甚至被处死。胜利的军队往往是战死的人数少,而杀死的敌人多,得到的战利品多,抓到的俘虏多等等。但无论如何,战争都是人类的自相残杀,受害的一定是双方的老百姓。喜欢战乱与冲突请大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