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阻于浦原城下的织田三好联军与武田军商量一番后,决定冒险分出五十门大筒,由三方一起出兵两万人,借道甲斐,翻越群山,直取武藏国,迫使足利墨龙出兵。要是能取得立足点,那么就对浦原城围困为主,其他大军主力一起北上,走甲斐进攻。这样虽然会对后勤造成极大的压力,但是织田信长、武田信玄、三好长庆都不敢走海路袭击伊豆,切断浦原城的后路,无他,足利家海军占据压倒性优势,三人要是真敢把部队派下海,足利墨龙肯定不介意将那些人都扔去喂鱼。 两百多艘大小战舰直接轰平了织田信长留下的海岸守备要塞,后续运输船直接冲上海滩,超过三万足利军已经登陆,用大筒轻易的敲开尾张所有要塞后,足利墨龙带兵直奔三河国。结果三河国幸存的国人众们纷纷从自己藏身的下水沟里跑出来喜迎王师,足利墨龙的兵团一下子扩张到了五万人,并继续朝着远江国袭来。 不料退兵的消息像瘟疫一样在联军内部蔓延开后,却出现了大军崩溃的迹象,无数豪族直接连夜潜逃,更让织田信长和三好长庆抓狂的是,他们一退兵,浦原城居然涌出来一支超过三万人的精锐军团。看旗帜,统兵的正是一个月横扫陆奥的周定国。 反观足利墨龙,苦心经营关东五年,讲武堂都培训了好几批人才了,不听话和可能不听话的刺头这五年里都被调离了一线指挥岗位,可以说这才是足利墨龙憋得大招。他对部下的掌控力,远远不是高速膨胀后却没有沉下心整兵的织田信长和三好长庆能比拟的。当然,足利墨龙也不会给他们时间整兵的,这也是当初足利墨龙定下五年上洛计划的原因之一,为的就是给他们施加扩张的压力。让三好长庆和织田信长把近畿之地的各个势力都平一边,足利墨龙以后攻入近畿就不用面临那么多刺头了。须知不喜欢三好长庆和织田信长统治的势力,必然也不会喜欢足利墨龙统治,既然这样,那就让他们去死好了。 是夜,引马城周围歌声四起,尽是近畿之地的民歌,这给了本来就惶惶不安的联军最后一击,联军开始成建制成建制的投降,甚至还有人上报愿意去足利军内部当内应的,结果织田信长和三好长庆也只能由着他们走了,反正都只是遮羞布而已,他们再也不会回来了。这招四面楚歌当真歹毒无比,当年楚霸王带的可是他楚地的子弟兵,在包围圈里都扛不住这招,织田信长和三好长庆带的松散联军更扛不住了。 万般无奈之下,织田信长和三好长庆出城向足利墨龙投降,而足利墨龙以保全他们和族人的性命为代价接受他们投降,当然具体怎么处理还得以后商议。至于还在大山里跋涉的武田信玄倒是够光棍儿,听说织田信长和三好长庆投降后,立刻带兵缩回了甲斐,并派自己儿子武田义信去求饶。足利墨龙则要求武田家放弃武装,实际上为了对付武田信玄,足利墨龙还组建了长尾景虎军团和佐佐木长秀军团,这两个军团各三万人,一个驻扎在上野,一个驻扎在武藏,为的就是给武田信玄来个狠的,但是武田义信来求情,他也没法真屠了甲斐和信浓,只是让那两大军团进驻甲斐和信浓,武田信玄也就搞不出什么事了,具体怎么处理到时候和织田家三好家一起就行。 不过足利墨龙在倭国登基后,玩的却是明国的政治体系,天皇家族这种碍眼的东西还是让他们赶快去明国参拜一下真正的皇帝,然后去的路上全体淹死就行。当着大明的面也敢僭称天皇,你这不是找抽吗?不光是倭国,其实欧洲那群小国家也是一样,人家就不用中文,结果清末的时候文人们被列强捶惨了,养出来一堆舔狗来,神罗全盛时翻译成皇帝也就算了,中世纪时屁大点国土也能翻译出来好几个大帝,那可真是大帝遍地走,女皇不如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