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遇到村里人,见了她都打招呼,“这是上山干什么去?” 野枣树在村西的山长,林春燕去年的时候跟着赵铃兰姐妹去摘过,那树上的野枣滋味不错,回来做了酸枣糕也是好吃的很。 林春燕也不觉得有什么失望,只是把目标转向了一旁的核桃树。 林春燕和王英娘说着,就拿了竹竿去够核桃。 林桃红正在洗衣裳,看见他们带回来的核桃就高兴,“总算是能吃!” 林桃红一脸失望,“要用得着这么多核桃吗?” 林桃红这才笑了起来。 一入秋,人们就开始变得忙碌起来,大家先收拾的是菜园里的菜,那些豆角茄子黄瓜陆陆续续的都被腌制了起来,这些刚收拾妥当,地里的黄豆绿豆就该收割了。 黄豆杆比较粗,上面还有些倒刺,用镰刀的话不会磨破手,绿豆就要简单一些,直接戴的手套把绿豆薅起来就行。 林春燕他们家也种着一些绿豆,不过他们没什么田,种的都不太多,几个人干了一早上也就收了一多半。 “我听说北郭村那边有人种棉花,过两天就是拾棉花的时候了,到时候咱们也去再换些来。” 秋天是繁忙且过得十分快,他们得早早的为冬天做准备,从收到这绿豆开始就要不停的忙碌。 “这才种下去几天,你着什么急,当时种南瓜的时候不也说长不起来了。” 别人地里的萝卜她都看到了,已经长了那么高的苗,她的萝卜还没有一点动静。 可真吃到嘴里,又被那又麻又香的口感俘获,把兔头上的一点点碎肉都吃得干干净净。 林春燕也不客气,招呼了林二叔和二郎,就一起往县衙里走。 “你们家孩子都是有出息的,比你强!以后别什么都拦着孩子们,闹出那样的动静,等多攒攒钱了,赶紧给孩子们说个好亲事。” 里正说完,就去看林二叔的脸色,见他脸上一点变化也没有,也觉得没什么意思,干脆就不再说了。 以后,那座青山就是她的了,是她来到这里之后,挣下的最大的家业。 里正也不拒绝,“早就知道你们铺子里做的十分大,可还没有机会过来。” 赵官人从来没有被人这样夸奖过,整个人都是飘飘忽忽的,一边朝他们拱手一边说,“回头就多印几本,承蒙各位抬爱。” 她想着若是更多的人看到了这书上的东西,指不定就会买他们这里做出来的吃食。 林春燕这边和赵官人在那里说着话,里正进来之后看到他们铺子里的情形却是震惊了,尤其是看到那些个已经炒好的菜,连半份也是可以买的,拼在一起的话,总共也花不了多少个钱。 他又想起昨天晚上村里人来找他说话的情景,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让里正帮帮忙,在林春燕跟前说上几句好话,也给他们安排个活计。 林桃红看见林春燕回来,就问她事情是否办妥了,林春燕朝她点了点头。 张大娘原先不赞同,可真等着这等契约拿到手之后,心里美的不行,见了人就开始念叨。 里正话里话外打听需不需要人手帮忙的事情,林春燕也没拒绝,反而让他帮着自个物色一下。 里正吃饱喝足就心满意足的回了家,回去的路上便盘算起来。 这次收赋税的时候,就属他们村的人交的又快又多,谁见了不羡慕的看他几眼。 段夫子笑眯眯的就和他说,“我们掌柜的今儿个遇到高兴事了。” 张大娘本来还想去听戏,见孙安元回来了就干脆不走,眼神十分戒备的看着他。见他这个样子,就想起来二郎上次悄悄和她说的话。 那边金娘子也不卖馄饨了,一见孙安元回来就让旁边的小笼包老汉帮着她看着摊子,自个儿噔噔噔的来到了铺子里,挨着张大娘坐下。 他带回来的东西杂七杂八的,大多数都是和吃的有关,林春燕还瞧见了一包种子,也不知道都是什么。 林春燕看这些海带的肉都挺厚,吃起来的口感应该很软糯。 孙安元怕林春燕不知道,特意说了风带鱼怎么吃,“直接切了块,直接上锅蒸也行,或者放些黄酒姜丝一起蒸。” 孙安元点点头,“回来的路上经过个小渔村,在那边住了一晚上,看到有这么些个东西就都带回来了。” “吃的是螃蟹,我瞧着比咱们这里的河蟹都要肥。” 他们两个这样旁若无人的说话,金娘子就忍不住捅了捅张大娘的胳膊,“你也不去管一管,就任由他们在那里说话。” 林春燕知道张大娘这是不想让她和孙安元接触,只能朝孙安元抱歉的笑了笑,跟着张大娘往后院去。 林春燕应了好,张大娘把她拉到后院的时候还问,“晚上叫谁过来?你们两个在那里说什么呢。” 张大娘听了就讪讪地哼了一声,嘴里小声嘟囔着说,“我也不是不让你和他说话,可你瞧他分明就是打了你的主意,他是个走镖的,脑袋都是别在裤腰带上,根本不是个好良人。” 张大娘却很是机灵,“你少给我打哈哈,能帮咱们忙的人多了去,我怎么就觉得他图谋不轨!” 说完就从后门走,只留张大娘一个人在那里。 “原来燕娘也会这样,我还以为她不用面对这些呢。” “我瞧着有几分意思,不然刚才就不会那么快的走。” 张大娘可不是看不上孙安元,他们娘三个在一块过得越久,她是谁也看不上。 “哪里还小,都已经十五六了,过了明年可就十七八了。” 金娘子站起身来,整了整衣衫,“走就走,那你下半晌也别找我来去听戏。” 又把两只鸭子放进了面包窑里,赶制了小饼出来,晚上的时候就直接用来卷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