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译电者 > 第303章 人才汇聚谋发展

第303章 人才汇聚谋发展(1 / 1)

卷首语 【画面:1956 年 7 月的北京永定门火车站,蒸汽机车的轰鸣中,28 岁的留苏归国学者1956 年 6 月的《密码技术人才征集令》,"诚招机械加工、数学算法、材料工程专业人才" 的黑体字下,盖着邮电部鲜红的公章。他的行李箱绑着从列宁格勒带回的《密码学数学基础》,帆布包侧兜露出半张哈尔滨到北京的硬座票根,与站台广播里 "各单位注意接收人才" 的通知形成时代共振。字幕浮现:当 "土洋结合" 的规划化作一纸号召,五湖四海的技术骨干踏上西行列车。他们带着机床厂的油污、大学实验室的粉笔灰、边防哨所的硝烟味汇聚京城,在算盘与计算尺的碰撞中搭建人才金字塔 —— 那些用不同方言讨论的加密算法、在宿舍黑板报上画的齿轮草图、深夜实验室里交替闪烁的煤油灯与手电光束,终将在历史的人才谱系里,成为中国密码技术从 "单兵作战" 迈向 "集团军攻坚" 的第一组汇聚坐标。】 1956 年 7 月 15 日,新成立的邮电部密码技术研究所门口,陈恒看着花名册上的 37 个名字,手指在 "上海有线电厂技工王建国爱丁堡大学数学系李默然 云南边防通信班小李" 等条目间停留。院子里,来自沈阳的老技工老赵正和留苏归来的李工争论,前者举着缝纫机摆梭,后者比划着群论公式,阳光穿过他们之间的空气,在地面投下机械零件与数学符号的重叠影子。 一、五湖四海的技术拼图 北京火车站的接站处,陈恒接到了从云南赶来的通信兵小李。这位在雨林里用竹篾编密码网格的年轻人,背着个绣着傣族花纹的背篓,里面装着晒干的芭蕉叶 —— 那是他改良的防潮垫片。"陈处长," 小李摸着研究所的红砖墙,"我们班的弟兄说,把竹编手艺带到北京,能给密码机编件 ' 防雨衣 '。" 不远处,从上海来的技工老王正帮李工搬运行李,看到对方皮箱里的俄文资料,笑着说:"您这洋墨水,得兑点我们的生漆才接地气。" 研究所的首次例会上,37 人按专业分成三个小组:机械组 18 人,其中 12 人来自轻工机械厂;理论组 11 人,包括 3 名留苏学者和 2 名大学教师;材料组 8 人,有 4 位是从化工厂抽调的技术员。陈恒看着黑板上的人员分布图,想起在科学大会上钱三强说的话:"密码技术是门杂家学问,得让钟表匠和数学家坐一条板凳。" 二、车间与书房的对话 7 月 20 日,机械组的首次试制遭遇瓶颈。老王带着徒弟们想用缝纫机摆梭改造凸轮,却发现理论组提供的模数计算与实际加工误差 0.3 毫米。留苏的李工拿着计算尺冲进车间:"根据群论原理,凸轮角度必须是 37.5 度才能保证加密周期。" 老赵把正在加工的摆梭往工作台上一放:"同志,咱的车床精度只有 0.1 毫米,您这小数点后两位的要求,得给机器戴副显微镜。" 冲突在下午的技术交流会上达到顶点。当李工用俄语念出齿轮强度公式,老赵突然站起来:"我不懂洋文,但在朝鲜战场,我们用手榴弹的导火索引信改定时器,误差不超过半秒。" 陈恒及时打断,把从沈阳带来的木质密码轮放在桌上:"老李的公式是对的," 他指着轮齿上的手工锉痕,"但老赵的经验能告诉我们,如何让公式在没有高精度机床的情况下落地。" 三、煤油灯下的融合试验 8 月的深夜,材料组的地下室里,来自云南的小李和化工厂的技术员老张正在试验竹纤维绝缘件。他们把晒干的芭蕉叶磨成纤维,与酚醛树脂混合,在煤油灯的光晕中,小李突然想起边防的篝火:"老张师傅,咱把竹篾烤干后再粉碎,会不会像烤竹筒饭一样去掉水分?" 这个灵感让竹纤维绝缘件的吸水率下降 25%,老张在试验记录里写下:"土办法有时比洋仪器灵光。" 理论组的李工则遇到了翻译难题。当他试图把苏联的 "费奥纳" 密码机说明书翻译成中文术语,发现 "гearing mechanism" 在机械组有三种译法:"齿轮机构传动装置 咬合部件"。他带着问题找到老王,后者指着正在加工的零件:"在我们厂里,这就叫 ' 牙轮 ',战士们一听就懂。" 最终,《密码技术术语手册》里多了个括号注释:"牙轮(齿轮机构)"。 四、双轨培养的阵痛与希望 9 月,密码技工速成班在研究所后院开课,老赵担任主讲。第一堂课,他把 M-209 密码机的拆解件摆上讲台:"美军的密码轮有 17 个齿," 他敲着用东北椴木做的仿制品,"但咱的木头轮容易胀缩,所以得多留 0.5 毫米的容错间隙。" 台下,从纺织厂抽调的女工们记着笔记,她们即将成为第一批密码设备装配工。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与此同时,15 名赴苏留学生在西郊机场告别。李工的学生小陈握着老赵送的木工锉刀:"赵师傅,我到列宁格勒后,把您的木材处理法写成论文,说不定能登上《苏联无线电》。" 老赵拍着他的肩膀:"别忘了告诉苏联专家,咱的生漆涂层能防盐雾,比他们的镀铬层耐用。" 飞机掠过天空时,地面的速成班传来算盘珠子的碰撞声 —— 那是学员们在练习密码机的机械加密算法。 五、历史名册的融合印记 1956 年 10 月,当第一台由多背景人才联合设计的 "56-Ⅱ 型密码机" 诞生,机身上留着不同工种的印记:理论组设计的加密算法刻在铜制齿轮上,机械组改装的缝纫机摆梭作为传动核心,材料组研发的竹纤维绝缘件藏在电路板夹层。陈恒在验收报告中写道:"37 人的团队里,有 12 人从未上过大学,7 人不懂俄文,但他们带来的战场经验、民间智慧,正是 ' 土洋结合 ' 最生动的注脚。" 在研究所的黑板报上,不知谁画了幅漫画:留苏学者抱着公式书本,老技工扛着机床齿轮,通信兵背着竹编密码网格,三者的手共同托举着一台密码机,标题是 "各搬一块砖,共筑保密墙"。这幅漫画旁边,贴着各地寄来的人才自荐信,有山西煤矿的电工、浙江的钟表匠、新疆的测绘员 —— 他们用不同的字迹写着同一个愿望:"想为国家的密码事业出份力。" 三个月后,当陈恒收到苏联密码学会的来信,对方询问 "生漆涂层技术" 的专利申请,他看着办公室里正在调试设备的老王和李工,突然明白:所谓人才汇聚,从来不是简单的专业叠加,而是让不同背景的智慧在碰撞中产生火花。那些带着机油味的公式推导、夹着方言的学术争论、在煤油灯下诞生的土洋结合方案,终将在历史的长河里,成为中国密码技术人才队伍从无到有的最初基石。 【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密码技术研究所《1956 年人才档案》(档案编号 RL-56-03)、陈恒工作日记及 37 位首批入所人员访谈实录整理。缝纫机摆梭改造细节、竹纤维绝缘件研发过程,参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1950-1960 年密码设备制造实录》(档案编号 ZZ-56-01)。人物对话与冲突场景经过历史考据,真实还原 1950 年代技术人才的工作语境与融合过程。】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译电者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最新小说: 我有一座小酒馆 基建末世:穿得越粉,杀人越狠 原神:在枫丹廷开一家糕点铺 末世,我的空间能种出世界树 绛珠仙子化身黛玉,走上人生巅峰 铠甲勇士之倒追非人类警官 全球缺氧我有小世界,开局先杀狗男女 永无止境的绿洲 少年白马之红尘剑仙 网游:我!唯一内测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