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珠》下卷(1 / 1)

六、药商寻珠 利欲熏心 太白山的雪化了又积,山神庙的香炉换了又换,石根的孙子石守业已经能独当一面。他不像祖辈那样只懂挖药,还跟着山外的货郎学了认字,能把猪苓的药性记在麻纸上:"利水渗湿,治水肿、淋浊......" 这年秋天,白河边来了个穿绸缎的商人,自称姓胡,带了两个随从,骑着高头大马,马鞍上挂着个沉甸甸的钱袋,叮当响。他一进村子就打听:"听说太白山有种黑珠,能治百病?" 村民们没敢接话,只指了指山神庙的方向:"问守业吧,他是山神的记名徒弟。" 胡商人找到石守业时,他正在山神庙前晒猪苓,黑褐的珠串挂在绳上,像串倒垂的星子。"小兄弟,"胡商人掏出块银子,在手里掂着,"我出十倍价钱,收你所有的猪苓。" 石守业头也没抬:"不卖。" "二十倍!"胡商人又掏出块更大的银子,"我运到京城,给王爷治病,能让你这破村子富得流油。" 石守业放下手里的麻纸,指着庙门上的字:"上面写着'取三留七',我留的比取的多,哪有那么多卖?" 胡商人眼珠一转:"那你带我去挖,挖出来的,我分你一半。" "山神不让。"石守业收拾起猪苓,"贪心的人进不了山。" 胡商人"嗤"地笑了:"什么山神?我在五台山见过真佛,在泰山拜过玉帝,还怕你这小土坡的石头神?"他留下两个随从盯着石守业,自己带着个懂草药的老伙计,偷偷往太白山的南坡去了——他打听到,南坡的猪苓最多。 进了山,老伙计果然有本事,凭着"土腥甜"的气味,很快找到片猪苓窝。胡商人眼睛都红了,指挥老伙计:"挖!全给我挖出来!连须根都别剩!" 老伙计犹豫:"老板,山里的规矩......" "规矩能当银子花?"胡商人一脚踹在他屁股上,"挖!" 他们挖了整整一麻袋,连刚冒头的幼苓都没放过,土刨得像被野猪翻了个底朝天。胡商人背着麻袋往回走,嘴里哼着小曲,没看见身后的林子里,雾气正像蛇一样慢慢缠过来。 七、雾锁南坡 幻境惊魂 走到南坡的"一线天",胡商人突然觉得不对劲——刚才还响的鸟叫没了,风也停了,四周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他抬头一看,吓得腿一软:两边的山壁上,滚下来白茫茫的雾,像两堵墙,把窄窄的山道堵得严严实实。 "怎么回事?"他推了推老伙计,老伙计却直挺挺地站着,眼睛发直,嘴里念叨:"银子......好多银子......" 胡商人这才发现,老伙计陷在幻境里了——他看见的不是雾,是堆成山的银子,正伸手去抓,结果抓了把空气,摔在地上。 "醒醒!"胡商人扇了他一巴掌,自己却也头晕起来。雾里飘来个声音,像他爹的,又像他小时候欺负过的药农的:"小胡子,我的猪苓呢?" 他猛地回头,看见个黑影站在雾里,肚子胀得像鼓,皮肤亮得透光,正是他老家死于水肿的邻居。"不是我!不是我挖的!"胡商人吓得往麻袋上踹,"是这破珠子自己滚进我袋里的!" 黑影没说话,只是往前挪了挪,胡商人闻到股腐叶的腥气,和猪苓窝里的味道一模一样。他突然想起石守业的话,想起村民们敬畏的眼神,一股寒意从脚底板窜上天灵盖。 "山神爷!我错了!我把猪苓还回来!"他解开麻袋,把猪苓往雾里扔,可猪苓刚出手就掉回来,砸在他脸上,疼得他直咧嘴。 更可怕的是,他的肚子开始发胀,像被气吹起来,皮肤越来越亮,跟幻境里的黑影一个样。"疼......疼死我了!"他抱着肚子打滚,眼泪鼻涕糊了一脸,"我再也不贪心了!我只要三颗!不,一颗都不要!" 他把麻袋里的猪苓全倒出来,对着雾里磕头,额头磕出了血,混着猪苓上的泥土,糊在脸上。磕到第七下时,老伙计突然"啊"地叫了一声,指着前方:"老板,路......路出来了!" 雾真的散了条缝,能看见外面的阳光。胡商人连滚带爬地往外钻,老伙计跟在后面,两人都没敢回头,麻袋扔在原地,像块没人要的破布。 等他们跑出一线天,肚子的胀痛突然消失了,像从没疼过。老伙计瘫在地上,哭着说:"老板,咱走吧,这山邪性,咱惹不起。" 胡商人看着自己的手,刚才抓银子的地方,沾着点黑泥,像猪苓的皮。他打了个哆嗦,再也不敢提猪苓的事,骑着马连夜离开了白河村,据说后来在洛阳开了家药铺,卖的药全是平价,再也不敢哄抬价钱。 八、守业护珠 山规新生 胡商人的事传到石守业耳朵里,他没意外,只是多了个心眼——在太白山的各个入口,都竖起了木牌,用彝汉两种文字写着:"猪苓乃山神所赠,挖三留七,违者雾锁迷途。"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还做了件祖辈没做过的事:带着村里的年轻人,在猪苓生长的地方搭了木架,盖上茅草,像给猪苓搭了间间小房子,既能挡雨,又能防野兽刨。"山神护咱,咱也得护着珠。"他对年轻人说。 有年春天,山里闹虫灾,蝗虫把树叶啃得只剩光杆,眼看就要往猪苓窝爬。石守业急了,带着人往猪苓周围撒艾草灰——艾草是驱虫的,这是他从老麻纸上学的。 夜里,他梦见太白山神站在望人石上,对着他笑:"你比你爷爷聪明,知道护,也知道变。" 第二天,他发现蝗虫真的绕着猪苓窝走,像被什么东西挡着。更奇的是,撒过艾草灰的地方,长出了些紫色的小花,花谢后结的籽,落地就生根,虫子一吃就死。 "这是山神给的新规矩。"石守业把花籽收集起来,分给村民,"护珠,不光要留,还得想办法让它长得更好。" 他开始研究猪苓的脾气:喜阴怕晒,就种上藤蔓给它遮阴;喜湿怕涝,就挖排水沟;和蜜环菌是伴,就特意在猪苓窝旁埋上带蜜环菌的木头。太白山的猪苓,长得越来越旺,连以前没猪苓的北坡,都冒出了新的菌丝。 山外的药农听说了,都来向石守业取经。他不藏私,把自己记在麻纸上的"护苓经"抄了几十份,分发给大家:"猪苓是山的,也是大家的,护好了,谁都能有得用。" 有人问他:"守业,你就不想多挖点,换座大房子?" 他指着太白山:"山就是最大的房子,猪苓就是最好的家当。" 九、珠传千里 神恩永驻 石守业的麻纸越记越厚,后来被山外的秀才抄录下来,取名《太白山猪苓谱》,里面不光有猪苓的挖法、护法,还有各种配药的方子:猪苓配白术,治脾虚水肿;猪苓配茯苓,治湿热淋证...... 有个走西口的药商,带着《猪苓谱》到了蒙古,用太白山的猪苓治好了牧民的"水臌病"(一种严重的水肿)。牧民们没见过猪苓,以为是黑珍珠,对着太白山的方向磕头,说要感谢"东方的珠神"。 消息传回太白山,石守业把牧民的感谢词刻在山神庙的石碑上,旁边画了头骆驼,驼着串猪苓。"山神的恩,传到天边了。"他对着石碑笑,眼里的光,像望人石上的露珠。 他老了以后,把"守珠人"的担子交给了儿子石念山。念山比他更有学问,进过县城的学堂,知道猪苓的学名叫"Polyporus umbellatus",知道它的利水作用是因为含有"猪苓多糖",但他还是像祖辈那样,进山前必烧香,挖苓后必填土。 "科学是道理,山神是情理。"他对学堂的先生说,"道理让我们知道猪苓是什么,情理让我们知道该怎么对它。" 先生听了,把这话写进了书里,说太白山的人"懂天,也懂地"。 如今的太白山,成了着名的"猪苓之乡"。每年春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药农,来这里学习种猪苓、护猪苓。他们会先去山神庙祭拜,再去石守业的后人那里讨张"护苓经",然后才小心翼翼地走进山林。 太白山神的冰晶宫里,万象珠映着山下的景象:穿着各色衣服的人,在猪苓地里忙碌,有人在搭遮阴棚,有人在撒菌料,有人在给猪苓浇水,脸上都带着敬,眼里都带着暖。 山神摸了摸胸口的万象珠,珠里映出最初的那颗猪苓,黑褐发亮,断面的白纹里,能看见石生的破篓子,石根的木牌,石守业的麻纸,石念山的书本......像一串珠子,把人与山的缘分,串了起来,亮闪闪的,永远不会断。 结语 太白山的猪苓,从来不是普通的药材,是山神的悲悯,是人与自然的契约。从石生的敬畏,到石守业的守护,再到石念山的传承,一代代人用行动诠释着"取三留七"的真谛——不是被动的遵守,是主动的感恩;不是对神灵的恐惧,是对自然的尊重。 当猪苓的故事传到蒙古草原,当"护苓经"被写进书本,我们看到的,是最朴素的生态智慧:山给予的,人要珍惜;人取走的,要以另一种方式归还。太白山的雾,依旧会在贪心者面前升起,却不再是惩罚,而是温柔的提醒;太白山的猪苓,依旧藏在腐叶下,却不再是考验,而是人与山心照不宣的约定。 山神的泪,早已化作漫山的猪苓,在太白山的腐叶里,在药农的笑容里,在每一个懂得"取之有度,还之有恩"的人心里,静静发光。 赞诗 太白山顶玄铁泪, 滴入尘泥百年培。 黑珠一颗济苍黔, 水肿消弭笑颜归。 挖三留七存仁心, 雾锁迷途警贪杯。 千年护得珠常在, 山与人兮两不亏。 尾章 2018年,"太白山猪苓栽培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石家后人在接受采访时,手里捧着颗黑褐的猪苓,对着镜头说:"我们石家守了十八代猪苓,就守着一句话——山把最好的给了我们,我们也要把最好的还给山。" 采访的镜头扫过太白山,漫山的猪苓在腐叶下泛着幽光,远处的望人石上,雾气缭绕,隐约能看见个玄铁身影,正对着山下微笑。山风吹过,猪苓叶沙沙作响,像在重复那句说了千年的话: "取珠有度,还山以恩。"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最新小说: 足球:奇葩任务,开局震惊德意志 重生60饥荒年孤女是异能女王 网游:玩家氪金我返现,卷哭神豪 收集球衣,我只是为了继承球技 重生之万能刺客 离体 震惊,奸相他是将军的白月光 双届孤行 穿越人造人,我在星海掠夺能源 诡神,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