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参的中药性味归经、四气五味、功效主治及作用特点详解 一、性味归经与四气五味 1. 四气五味: - 性:寒(《神农本草经》载“味苦,微寒”)。 - 味:苦、甘、咸。苦能泻火解毒,甘能滋阴润燥,咸能软坚散结。 2. 归经:归心、肺、肾经。 - 入心经血分,可清营凉血;入肺经能清肺润燥;入肾经可滋肾阴、降虚火,与“壮水制火”的功效相关。 二、功效与主治范围 1. 清热凉血——治热入营血证 - 功效:清解血分热毒,兼能养阴生津。 - 主治: - 温病热入营分,症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如《温病条辨》清营汤)。 - 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常与生地、丹皮配伍(如犀角地黄汤)。 2. 滋阴降火——治阴虚内热证 - 功效:滋肾阴、降虚火,兼润肺胃之阴。 - 主治: - 肾阴亏虚,虚火上炎所致的骨蒸潮热、盗汗、心烦失眠(常配知母、黄柏,如知柏地黄丸)。 - 肺肾阴虚之咽喉肿痛、干咳少痰(如玄麦甘桔汤);胃阴不足之口渴、便秘(可配麦冬、生地,如增液汤)。 3. 解毒散结——治热毒郁结证 - 功效:泻火解毒,兼能软坚散结。 - 主治: - 热毒壅结之咽喉肿痛、白喉(如《重楼玉钥》养阴清肺汤)。 - 痰火郁结之瘰疬(如消瘰丸,配贝母、牡蛎)、瘿瘤及痈肿疮毒。 4. 润肠通便——治阴虚肠燥便秘 - 功效:滋阴润燥,滑肠通便。 - 主治:热病伤阴或阴虚津亏所致的大便干结,常与麦冬、生地同用(增液汤)。 三、作用特点 1. 清热与滋阴并重: - 苦寒清热而不燥,甘咸滋阴而不腻,尤善治热盛伤阴或阴虚火旺之证,为“清滋兼施”之品。 - 与生地相比:生地偏于凉血养阴,侧重补血生津;玄参偏于泻火解毒,侧重清降虚火、散结消肿,二者常相须为用(如增液汤)。 2. 入血分而通三焦: - 既清血分实热,又滋肝肾阴液,兼能清肺胃燥热,适用于上焦(肺)、中焦(胃)、下焦(肾)热邪伤阴之证。 3. 解毒散结的独特性: - 咸能软坚,苦寒泻火,对热毒、痰火郁结所致的咽喉肿痛、瘰疬等,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散结消痈,为治咽喉疾病的常用药(如玄参甘桔汤)。 4. 用药禁忌: - 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忌用,因其苦寒之性易伤脾胃阳气;反藜芦(《本草纲目》记载“恶黄芪、干姜、大枣、山茱萸,反藜芦”)。 四、经典文献摘要 - 《神农本草经》:“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目明。” - 《本草纲目》:“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 - 《药品化义》:“玄参,入肺肾,治咽喉肿闭,……凡阴虚火旺,骨蒸劳热,神志不宁,以此滋阴抑火。” 总结 玄参以“苦寒清热、甘咸滋阴”为核心,集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于一体,尤宜于热证兼阴伤或阴虚火旺之候,其作用特点在于“清中有补,补中有清”,临床广泛用于温热病、阴虚证及热毒郁结病证,是清热滋阴类中药的典型代表。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