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把整台发动机给集成到短舱里面,其实还算是个比较复杂的工作。 但涡扇20这会还在进行大部件测试,所以马上要安装进去的只有风扇和高压压气机而已。 即便如此,秦飞和镐发两个团队还是用了几个小时的功夫,才赶在当天太阳落山之前完成了装配工作。 实际上,对于一个全新的发动机-吊舱组合体来说,这个效率实在不能算低。 但常浩南毕竟上午还在考虑全自动装配的事情,现在的眼界和要求自然就不一样了。 不过,饭要一口一口吃。 当务之急还是先对短舱和发动机升压结构的结合水平进行验证。 一般来说,运输机和客机这类大型飞行器有四个典型飞行状态,也就是起飞一阶段、起飞二阶段、爬升阶段和高空巡航阶段。 装配车间里面自然不可能有大型风洞或者高空模拟试验台这种高大上的玩意,所以后两个条件下的发动机性能只有等到日后整机地面测试的时候再进行。 好在就今天的目的而言,只进行两个阶段也已经足够了…… “走吧,我们去控制室。” 常浩南回头看了一眼准备就绪的发动机,对旁边的梁绍修说道。 按照规定,在发动机进行任何形式的试车时,除特殊情况下的必要人员外,其他人必须处于受到保护的状态。 当二人来到位于三层的控制室时,几名操作人早已经在这里准备就绪。 张振华快步上前,接着立正站好: “常总,请下命令吧!” 虽然场合相当严肃,但这个带着些主体味道的句式还是让常浩南差点没绷住。 好在还是强行憋了回去。 “各号就位!” 定了定神之后,他接过话筒,语气郑重地报出了第一个测试条件: “起飞一阶段:高度0km、马赫数0.23、攻角8°、远场来流湍流强度比和湍流粘性比1%……” 随着一条条指令被输入到控制计算机中,吊装着航发组合体的挂架很快将姿态从完全水平调整至微微上扬。 一阶段模拟的是飞机已经在跑道上加速到起飞速度,但为了防止尾部触地,仍然只能以较小的仰角抬头爬升的阶段。 这一过程在起飞当中持续很短,但因为飞机在此时空有速度没有高度,属于非常致命的事故高发区。 “第一次测试,准备启动!” 紧跟着常浩南的声音落下,测试工程师将手边的模拟节流阀缓缓推动到底。 从控制室的角度可以看到,短舱内部的叶片缓缓开始转动,位于风扇中间圆锥体上的白色螺旋线也随之绘制成了一个类似鹰眼样式的图案—— 在很多说法中,这一设计可以起到降低撞鸟概率,或是提醒地面人员“发动机正在工作”的功能。 但实际上,这些都是活塞发动机时代的作用了。 对于涡扇发动机来说,纯粹属于航空公司或者航发生产商的企业文化。 因此,常浩南就专门找人设计了这么一个跟别人都有很大区别的样式,作为航空动力集团的产品特色。 两米直径的巨大风扇,在机场的时候或许不会有什么感觉,但真正放在车间里,还是近距离观看,启动起来之后还是有那么几分气势在的。 趁着传感器收集数据的功夫,刚才一直没说话的梁绍修凑上前来: “常总,如果是四台涡扇20的话,应该就可以带动一架像是伊尔76那样的大型运输机了吧?” 常浩南没有回答,只是歪过头看了对方一眼。 作为一名飞机设计师,还是专业的大型飞机设计师,这个问题显然属于明知故问。 所以重点必定在后面。 果然,见常浩南不搭话,梁绍修稍作停顿,又继续道: “等到运9这一摊子事情忙完,您看是不是能再建议一下上级,是时候启动国产战略运输机的研制计划了……” 好嘛,原来是搁这等着呢。 不过这倒也不难理解。 临时配装PS90A的运9原型机已经进入总装最后阶段,估计在2005年春节前就能完成首飞。 根据过去几年的经验来看,这种相对四平八稳的型号,大概有个两年左右就能设计定型。 至于生产定型…… 那不完全算是梁绍修肩上的担子。 “我估计……空军方面应该已经在论证了。” 常浩南并没有直接答应,但还是给出了一个相当乐观的回应。 哪怕在前世,华夏的国产大型运输机也是在2007年就正式立项了。 而这条时间线上,虽然数量更多的伊尔76MF已经为华夏提供了相当充足的战略空运力量,但毕竟客观条件算是相当充分,所以没道理比上一世更慢。 唯一的问题反而是,有可能因为论证速度太快,导致梁绍修自己的时间跟不上,导致项目花落旁人之手。 实际上,考虑到航空工业方面已经在百吨量级的产品上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加上到那个时候涡扇20应该已经彻底成熟,所以200吨的型号,甚至有可能完全无需他本人操心……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么看来,华夏的航空工业也属于是逐渐走上正轨,真正好起来了。 想到这里的常浩南突然有些感慨。 自打他重生算起到现在,已经将近9年时间。 而华夏航空工业也从造不明白二代半战斗机,一步步发展到能以大约30架每年的速度批量生产第三代战斗机,以及干线和大型支线客机。 同时还在紧锣密鼓地同时研发多个全新型号。 不夸张地说,基本达到了前世2014年左右的研发能力。 那么下一步……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关于第四代战斗机的论证也很快就会开始。 但这个过程应该不需要常浩南去做过多干涉。 并且,只要在涡扇10的基础上进行有限改进,就能使其升级成为一台标准的第四代涡扇发动机。 当年是考虑到华夏的材料和工艺水平不支持那么高的性能,才选择了相对保守的方案。 现在这么多年过去,给新一代战斗机同步提供一台对标世界一流水平的发动机,应当并不困难。 至少不足以作为下一阶段的核心工作。 “是高超音速,还是变循环呢?” 常浩南突然感到有些纠结—— 他自己当然可以支持两个项目一起推进。 但华夏目前能够提供的资源不支持…… 好在,幸福的烦恼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 发动机很快进入了稳定工作状态,而一个个数据点也随之出现在控制室的电脑屏幕上。 “报告常总!” 一名工程师的声音打断了常浩南的思绪: “风扇和高压压气机工作状态稳定,未发现明显温度和动力学异常,外涵道进口总压145.3Kpa、内涵道进口总压124.7Kpa、总升压比41.7,受定子叶片背面间冷设备影响很小……” “由于来流攻角的影响,短舱上、下唇口的外部出现了气流滞止点,下唇口内部的气流速度在最快处为马赫数0.861,短舱本身的总压恢复系数为99.62%,畸变指数1.13%……” “……” 在没有安装燃烧室和涡轮的情况下,大部分性能都无法被准确测量出来。 但即便如此,目前的测试结果也无疑表明,常浩南选择将间冷器与压气机进行融合设计的方案,可谓大获成功。 并且,搭配涡扇20的发动机吊舱,也同样表现出了非常优秀的适配性。 虽然这个型号的发动机本身完成度还不算高,但至少已经无须担心出现技术路线错误这种根本风险。 而这,对于目前的常浩南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准备调整测试条件!” 他语气沉着地下令道: “起飞二阶段:高度0.03km、马赫数0.28、攻角15°……” 二阶段就是正常的爬升过程了。 相比一阶段,飞行条件更加苛刻,但风险反而没有那么高。 并且在本质上,这两个阶段的特征相当接近,因此既然一阶段数据一切正常,那么二阶段也应该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果然,在攻角和速度同时提升之后,比较明显的变化几乎只有下壁面峰值马赫数上升了0.161,从而超过了声速,其余的总压恢复系数、升压比、畸变指数虽然都有所恶化,但几乎不会影响发动机的正常工作状态。 内外涵入口处的总压数据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就是证明…… “老张。” 常浩南看了眼表,然后对不远处的张振华招了招手: “你让宣传部门就今天的测试出一份报道稿,不要提到具体的性能指标或者型号,只重点强调我们对下一代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在尾气排放和燃油消耗率两方面的要求……” “顺便结合一下最近才开始的IPCC第四轮环境评估,一定要站稳道德制高点,这样才能给外界释放足够的信号和压力……”喜欢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