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8章 照见五蕴皆空
却说陈玄跻身炼神之境,已得元神出窍之法。
此元神乃是修行之人元精化元气,元气化元神炼化而成,在那炼气化神之境,元神尚且不够成熟,因而只能常驻己身,不得脱离修行之人本身而存在。
而一旦抵达炼神之境,元神自可以出窍遨游,甚至能够施展术法,上天入地。
炼气之境的聚形散气,炼神之境的元神出窍,只要抵达了对应境界,便能施展,因而也被称为修行之人的本命神通。
元神除了是本命神通之外,亦是修行之人后续修炼的关键之物。
待他抵达地仙之境,精气神融为一体,结成金丹,便会从元神中分出阴阳二神。
度过地仙三灾不死,以阴神反哺阳神,便是修得阴尽纯阳,圆满无漏的过程。
修得一身纯阳之体,顶上开三,方才能算作不死天仙之境。
天仙历五劫不灭,三聚顶,五气朝元,方达不灭之境。
不老者,与天同寿,日月同庚。
不死者,不受三灾,六害不侵。
不灭者,历劫不灭,长生久视。
而在这不老,不死,不灭之上,尚有不朽之境。
不朽者,万劫不朽,究竟涅槃。
陈玄的元神与心意相通,故而能观照自身,亦能体察天地万物,他如今已达炼神之境,若不再抓紧解决自身道心问题,日后结丹之时,恐怕会有阻碍。
于是他收了元神,立即起身,前去后院。
颖聪道人说他的师兄如释道人今早方才回来,正在后院禅坐,如释精通佛法,也许能向他请教如何收拢体内三种心念之一的佛家慈悲心。
陈玄来到后院,只见一株菩提树下,一位身穿素衣的道人正在树下盘坐。
微风吹过树梢,一片菩提叶落在那道人的肩头。
陈玄来到他面前,郑重稽首。
如释单掌还礼,乃是佛门礼数,旋即伸手请他入座。
陈玄就地盘坐菩提树下。
如释开口便是诘问:“玄鉴道友,来此寻我砥砺学问,可曾读过甚么经文,通晓佛理?”
陈玄答道:“不曾。”
他乃是道门弟子,若说道门经文,也曾在那天柱峰古松下,南岩飞升崖,听闻师父太玄真人讲经说道多年。
可这佛家经文,确实不曾听说过。
如释反问:“既不曾读过经文,不通佛理,如何与我砥砺学问,请教佛法?”
陈玄说道:“正因不解,方才要请教,佛法佛理非佛先觉,乃先于天地大道存在,佛陀觉察之,故而成佛,传下佛法佛理,渡世人苦厄。”
如释闻言微笑:“玄鉴道友悟性极高,又五毒尽除,入佛门,亦可证得正果。”
当年蟠桃会上,与金蝉长老论道一场,乃是他初露锋芒之时,当时九重天阶之上,世尊如来高坐莲台,曾有言,若是陈玄论道败给金蝉,可教金蝉代师收徒,令陈玄转投佛门。
那时世尊如来便是看中了此子悟性极高,五毒尽除,若能于灵山潜心修行,可证菩提,究竟涅槃。
陈玄摇头:“贫道贫道。”
如释合掌:“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好一个贫道贫道,似是言道,却是说佛,贫道身属道门,经年累月修行,已然贫于佛家之道,纵有悟性,五毒尽除,亦不可为了证得正果,中途改换门庭,转投佛门。
这一番言语下来,如释已经对这位玄鉴道友足够了解。
此人言语之间不拘佛道,佛理之中但有精妙之处,亦拿来砥砺自身,凡与长生道心冲突之理念,一概不用。
然而佛法无边,凭他一知半解,不能尽消其中矛盾冲突,体内一“玄”,一“鉴”难免犯冲,不能心安。
如释说道:“此为五蕴未空之故,五蕴者,色,受,想,行,识,比那五毒之中,贪嗔痴慢疑,却还要高妙一层。”
“玄鉴道友若能照见五蕴皆空,方能得解脱之法,收拢慈悲心念为己所用。”
“此非一朝一夕之功,亦非是人仙之境便能照见,佛子罗汉未证涅槃,尚且受此五蕴侵扰,不得开悟。”
陈玄请教道:“如何照见五蕴?”
如释说道:“悟得释然之道,便是照见五蕴之始。”
陈玄又问:“何为释然?”
如释转头看向肩上一片菩提叶,轻轻掸落,弯腰俯身捡起那片菩提叶,与陈玄说道:“佛说一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与你入这叶中世界观道一场,好教你悟得释然之道,照见五蕴。”
陈玄正纳闷儿,这一片叶子如何观道?
如释轻轻松开那拈着菩提叶的手指,顿时间一张菩提叶变成了一方世界,将陈玄和如释笼罩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