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张碧柳的前身 张碧柳到底是佛缘深厚之人,具有一定的福报。因此,她的前身是常山公主,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天,常山公主骑着一匹白马,带着几个随从,一路狂追猛赶。 不知不觉,他们就来到了木星所住的这座高山的半山柳腰。 常山公主把白马停在了山路边,让一个小厮看住几个人的马匹与马车。 她自己带着几个小丫环上山。 远远地,常山公主看见这山里竟然有一座小木屋。 她还以为没人住呢! 常山公主想进来小木屋里玩。 成天呆在那烦闷异常的皇宫里,她感觉十分憋屈。 如果可以的话,她想隔三岔五地来这个远离人烟、远离是非的小木屋里,住上几天。 当然,这只是她心里面的想法而已。她可不敢真的私自来这大山里面住。 倘若被她父皇知道了,还不得把她打得皮开肉绽? 其时,坐在小木屋内的木星,早已知道山下来人了。 但他依然充耳不闻。 木目不斜视,犹自默诵着手里的佛经。 常山公主年纪轻轻,此时又是在远离皇宫的野外,也就顾不上仪态。 她三步并作两步,来到了小木屋前。 她看见小木屋的窗前,坐着一位二十岁左右的青年,手里捧着一本书,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书。 但见这青年: 最显眼的,莫过于,他剃着一个光头。 身上穿着一件长袍僧衣,原来这山里竟然住着一位青年和尚。 青年和尚长着一张圆圆的脸,宛若玉盘。 他的皮肤,白白净净。 一双眼睛,漆黑如墨。 两条眉毛,犹如画上去的一般,镶嵌在圆圆的玉盘上。 天啦,他怎么长得像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孩子? 常山公主看痴了! 她第一次见到这么斯文温润的异性。 往常,她在皇宫里所看见的,都是那些穿着练功服、或者是穿着上朝服的哥哥们。 从来都没有见过穿着僧衣的青年僧人。 这情景,给她的印象非常特别。 瞬间,她有一种想认识这位青年和尚的冲动。 “笃笃、笃笃。”常山公主上前几步,敲了敲木星的窗棂。 “你有何事?”木星坐在窗前,听见敲窗户的响声后,他放下手里的书,站起身来问道。 “我可以进来讨一口水喝吗?”常山公主没话找话地问道。 由于她心情高度兴奋,满是胶原蛋白的脸上,染出红晕。 “可以。你进来喝吧。”木星说完,又坐下来看书。 “真是一个可爱的书呆子。”常山公主见木星又低着头看书,不禁在内心里感叹道。 常山公主想进去木星屋里,走走、看看、玩玩是真。 她说想喝水,是假。 常山公主走到水缸前面,拿起勺子,装模作样地喝了几口水,然后问木星道:“你看的是什么书?” “我看的是佛经。”木星头也没抬地答道。 “什么佛经?”常山公主接口问道。 “我看的是《般若心经》”木星依然没看她,低着头看书。 “能给我看看吗?”常山公主契而不舍地问道。 “诺,给你。”木星顺手把那本经书,递到了常山公主跟前。 在这荒郊野外,有人想看自己手中的经书,木星还是挺乐意给她的。 之前,常山公主在宫里,经常和哥哥姐姐们一起读书。 因此,常山公主认识字。 常山公主欢天喜地的接过木星递过来的经书。 她随便翻阅了一下。 她的本意不是看书。 她就是太闲了,看见木星长得一表人材,想和木星说说话,打发打发时间而已。 她翻看了几页,觉得没什么意思。 确切地说,在木星面前,她没心思真正地看书。 于是,她就又把经书递还给了木星。 随即,常山公主问木星:“这本经书,所讲解的是什么?你能为我讲讲吗?” 并非她好学,而是她想跟木星攀谈。 少女心,小兔心也! 木星接过经书,小心地把经书放在一旁的桌子上。 尔后,木星抬起头,望着常山公主,说道:“《般若心经》所讲解的是,照见五蕴皆空。全经所突出的一个字是‘照’。所谓‘寂照含虚空’是也!” 常山公主搬过一张椅子,自己先坐了下来。 然后,她又指了指木星身下的凳子。 意思是让木星也坐下。 接着,她又问道:“照见五蕴皆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木星坐了下来,想也没想,张口就答: 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五蕴。 五蕴皆空,首先是指无色蕴,指的是空中无色。 空中怎么会无色呢? 木星一丝不苟地讲解着。 而常山公主,由最初的心不在焉,渐渐地也被木星所讲解的深奥东西而吸引。 木星坐在凳子上,越发讲得抑扬顿挫: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虚空之中,没有看见的东西、或者是没有看不见的东西。 人类的眼睛,明明有看见的东西、或者是没有看不见的东西,为何又说没有呢? 此处的没有,指的是无挂于心。 即,一个人,不要总记挂着自己的眼睛看见了什么东西、或者是没有看见什么东西。 一个人不管是看见了什么东西、或者是没看见什么东西,都当作无事人一样,不往心里面去,时刻让自己的心空着。 这,就叫作“空中无色”。 常山公主听得前所未有的认真。 木星接着又讲解道: 五蕴皆空,其次是指受蕴,指的是不受前有或后有。 比如,一个人老觉得自己的命运有多苦,老觉得自己遭受了多大的磨难,总觉得命运对自己不公平。 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如此想。 这所有的一切,尽皆为空。 何以故? 因为,其人所遭受的苦难,倏忽而逝,连影子都不见,好像根本就没有发生一样。 对这种受留不住的现象,人们应该呈不受前有、或不受后有的状态。 为何如此说? 因为既没有所受的人,亦无所受的事,所有的一切,统统不住于心。 因此,无有受蕴这一回事! 同理亦然。 比如,一个人老觉得自己的命运有多好,老觉得自己具有福报,这样也不可取。 因为,所有的一切,统统不住于心。无有受蕴这一回事!喜欢仙味禅味与法味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仙味禅味与法味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